各省高考成绩纷纷都公布了。广大学子们现在纷纷进入了填报志愿的阶段,假如当你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天空骤然一道惊雷,你坐上时光机,穿越到了清朝乾隆后期一位名叫“清小川”的小朋友身上。(生活就是这么狗血!)
您正为“居然不用高考了”而开心着呢,一了解才发现,清小川同学家庭条件尚可,正在私塾念书,虽不是书香门第,但祖上好歹也出过几个读书人,所以家里对他一贯的教育都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宋·陶俑
左边是抱着葫芦的药师,右边是手捧元宝的商人,
他们的帽子尽管式样不同,却都没有中间的读书人的帽子高。
而这也就代表着:您好不容易即将摆脱的学习和考试生涯,又要重新开始了!
明·仇英《村童闹学图》
您所在的私塾是村子的村民集资兴办的,与您一同上学的,有七八个适龄儿童,都是平时和您一起玩的小伙伴。还有一些小朋友,家庭条件比您好,父母会每天把他们送到教书先生家中去学习;更富裕的家庭会把先生请到家中,实行一对一教学。《红楼梦》中贾雨村做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就是这样的情况。
您乖乖地待在私塾里,撑着脑袋想:要在清代金榜题名,到底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自然是充实自己的学识水平,做好考试准备。
前 期 准 备
首先,想要读书,您得识字吧?所以先从识字课本“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合称)教起。经过一两年,常用字认识得差不多了,先生便开始讲解科举考试专用教材——《四书》、“五经”。
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月21日第11版
说是“讲解”,其实就是跟读、背诵。由于清代的书没有标点,私塾教学采取的是老师领读、您跟读的做法,以此让您熟悉句子的停顿和语气。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清代没有标点符号,老师就先在“子曰”之后点一个小点,表示这里有短暂的停顿,接着,读“子曰”,您也乖乖跟着读“子曰”……如此读到“不亦说乎”,老师再在“乎”字后面画个圈,表示一句完了。这样下来,每次大概学个二三十句,之后的功课就要靠您自己了。
清代私塾的规矩是:学多少句,背诵多少句。像您这样的聪明脑子,20句《论语》,不到两个小时就背得滚瓜烂熟。先生看看您闪亮的眼睛,点点头:嗯,孺子可教!再教你20句!这样一来,您的背诵任务大概在每天40-50句左右。
而看看左边跟你同龄的小朋友,一天连30句都背不下来呢。老师教他的进度,自然要比教你的进度慢一些咯~回家刚和父母一炫耀,就被父母泼了冷水:你看别人家的XXX,一天能背100句,人家一本《论语》都学完了!
当然,总是背书也很无聊。私塾中除了每天安排背书以外,还有写字课和对对子课,什么“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之类的,与田园生活非常贴近,使您小小的心灵感受到了一些乐趣。
这样每天背书、写字、对对子的生活又过了三四年,您颇为惊诧地发现,此时的您已经能把《四书》、“五经”熟练背诵了。私塾先生对您的学习进度了解得也很清楚,决定开始教您写八股文和试帖诗。
一听到“八股文”三个字,您连连摆手:不学不学!心中想着八股文是封建社会腐朽僵化的象征,我不学!反正都能背下来四书五经了,放在21世纪也算是很有学问的人,在清朝干点什么不行?先生气得吹胡子瞪眼,您一闹别扭,也转头回了家,心里想着明年就去考科举,在考场上洋洋洒洒写一大篇议论文,连中三元,从此飞黄腾达,走上人生巅峰!
经过家里人好一番劝说,您才明白,能背下来四书五经,在清代的读书人看来,只是基本中的基本,刚刚背完四书五经就想去考科举,更是做梦,考试的时候连题都看不懂呐!说着,您家人翻出了一本祖传的科举考试辅导书,上面有几篇八股文的范例,您随手翻到一篇《不以规矩》,一看就懵了:
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与巧矣。
夫规也、矩及,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与巧乎?
……
接下来还有好几百字,但是您已经懵圈,看不下去了:怎么跟高中课本里的文言文,还有我背过的那些四书五经对对子一点也不一样啊……
看到您神色有变,家人放心了,知道您已经打消了独自备考科举一年就去考试的念头。您不情不愿地向先生赔了罪,家人又送了很多礼物,总算能够继续上私塾。
从先生那里,您了解到了关于八股文的许多知识: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加上结尾,一共九个部分。其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您想了想,家里书上的那道“不以规矩”,的确是《孟子》里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需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行文时要“代圣人言”,也就是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还不能用风花雪月等轻浮的典故。
学习过后,您又去翻看了那篇八股范文《不以规矩》,不得不感叹范文就是范文,写作水平实在是高,哪怕让这篇八股文的作者穿越到未来参加高考,肯定也能拿个语文状元。写作思路一篇顺下来,大概是这样:
由于《孟子》中“不以规矩”的前一句提到了“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因此作者抓住“明”、“巧”二字,结合题目确立论点:做事需要“以规矩”。
在主体论述的段落中,分别论证:1、不遵守规矩的人,什么也得不到。2、即使一个人既“明”又“巧”,也需要规矩来判断这个人到底明不明,巧不巧。3、个人的品质是抽象的,规矩是具象的,所以规矩更利于流传。
综上所述:做事需要“以规矩”,不以规矩是不行的。
看来八股文不光考察的是背诵和文采,还很考验考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要写好、写出彩,也不容易呀。在深夜中,您反复咀嚼这篇范文,直觉自己写八股文的隐藏技能与写高考作文的技能重合了,被开启了,霎时文思泉涌,伏案疾书,恨不得高兴得跳起来。
试帖诗则是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新设的题目,格式为五言八韵(每句5字,共16句)。为命题诗歌,题目用经、史、子、集中的语句,或用前人诗句、成语,还指定韵脚,不能乱写。开头两句诗必须点题,诗歌内容必须庄重,有歌功颂德更好。诗内还不许有重复的字。
您想了想:这不就是命题议论文加命题诗歌嘛~破题是开头,束股是结尾,中间大段都是论证,注意题目要求做好对偶,用孔子孟子的语气写作,就万事大吉!您模仿着高考语文的复习模式,很快又写好了一篇试帖诗。
交了作业后,先生看到您写的八股文和诗帖诗,大为诧异,连忙给您开小灶义务辅导,认为您是写八股文的奇才,一点就通,以后科举肯定一帆风顺!第二年又恰逢县官布告:已经念书了的适龄青少年,想走科举之路的,要上县里报名了!
于是,您就此开始了一望无际的考试生涯……
您走了若干里路赶到县衙,报名“县试”,登记了姓名、籍贯、年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的履历,还签署了一份证明书,证明您没有假冒本地籍贯、没有冒名顶替他人、家庭背景清白。与您一同报名考试的还有同村的四个同学,你们五个互相连保,方才得到了准考证。
您家住的村子离县城有一定距离,好在您家有亲戚住在县城,从报名成功到考试的这段时间,您就住在了友好善良的亲戚家中,一边复习备考,一边熟悉考场情况。
考试前夜,您默默背诵着早已烂熟于心的范文和试帖诗,看着床边那只沉甸甸的篮子,里面装着笔墨和干粮——在考场上,笔墨和食物都要求自带。明天考试,会考什么呢?然而后勤工作,就指望它了……
第二天天不亮,您就等在了考场外面。考场外人头攒动,都是一样待考的考生。黑暗中,模模糊糊地看到几个官差点着灯,借着昏暗的灯光,扯着嗓子大喊着点了名,之后带领考生进入了考场。
考场是一个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小隔间,十分狭窄。数百号人要么是赶了很长的路,要么是紧张得汗流浃背,近距离坐在一起,那股味道可想而知。您吐槽了一遍考场,强忍着污浊的空气看向试卷:红色格线,每页十四行,每行大概十八字,一共给了十几张这样的纸,写文写诗都足够了。还有统一规格的草稿纸,交卷时草稿纸一并回收。
侧耳细听,您周围的考生们有的在自言自语,有的已经刷刷落笔了。您看了看题目,很快构思出了文章。经过打稿、修改、誊抄等几个环节之后,终于交卷,此时已经是下午时分了。
今天的考试称为“正场”,所有考生都很重视。至于正场之后的二场、三场等,属于模拟考试性质,目的是让大家积累更多考场经验,参不参加无所谓。为了适应考场,您又去参加了二场和三场。
县考之后半个多月,成绩公布了,您以优异成绩获得府试的资格,这下要去府署参加流程差不多的考试了。不像一些作弊被抓的,前途还不知如何呢……
作弊用的马甲,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家人巴巴地为您准备盘缠和干粮,勉励您好好发挥,全家的光辉前程就指望您这一个聪明孩子了。您辞别父母,踏上了前往府署的道路,心里默默地咒骂着那群住在会稽县(绍兴府所在地)、华亭县(松江府所在地)以及全国各府治所在地,总之不用走远路去考试的考生。
府试也是一样的顺利。放榜之后,您发现您已经通过了县、府两级考试,获得童生资格啦!府衙有关部门在统计今年新考上的童生,登记造册后,将花名册呈送给了本省的学政。学政表示:本官知道了!凭着学政的确认,您成为了童生,可以再上一级,去考秀才了。
学政是一个官名,在您的科举道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正式名称是“提督学政”,一般由中央直接任命,三年一任,主管考秀才、考举人等考试事宜。
童生考秀才,每三年中有两次机会,分别是新学政上任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童生接受学政的考试,叫做“院试”。院试的监考,可比县考和府考严得多了:学政亲自点名,旁边的担保人负责认清相貌。之后搜身和搜查携带的文具用品,领答题纸,进入考场。题目是写在一块大牌子或牌子形的灯上,由人扛着,在考场中到处走动。考生抄下题目,作文作诗。两文一诗,当天交卷。
第二天,学政有时会点名面试某人,搞得您惴惴不安,幸好没被点到。之后还有复试一场。您感觉非常好,放榜之后的结果也如您所愿:县、府、院三场考试,您都通过了,榜上有名,光荣地成为一名秀才。那一年,您还不到20岁。
看看周围的秀才,虽然也有十四五岁的小神童,但更多的是二三十岁、三四十岁的中青年秀才。还有几个看起来白发苍苍的,估计得五六十岁呢。您想到了范进,不厚道地偷偷笑了。
好不容易获得秀才称号,没想到前面还有更多的考试在等您。
岁试,逢丑、未、辰、戌年举行,目的是检测秀才们的学业水平,按成绩分为六等。考得最差的一等将受处罚。您聪明伶俐,考上了一等,被称为“廪生”。“廪”的意思是国家的粮仓,也就是说,您每月可以领到国家发的补助、奖学金,来贴补生活,更加安心地读书。
逢寅、申、巳、亥年的科试,则是秀才考举人之前的模拟考试。考试后,学政会按成绩将秀才们排名,送到省城,作为参加乡试的依据。
当然,前面的这些考试还都是基础性的,您要想做官,还得接受正式考试的轰炸……
秀才考举人,称为乡试。乡试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在中秋节前后举行,各省日期和内容一致:
八月初九上午至八月初十下午(在考场内过夜):《四书》八股三篇+试帖诗一首;
八月十二至八月十三(在考场内过夜):经文八股五篇;
八月十五:策问五道(时政、治国方针问答)
如果遇到特殊庆典比如皇帝大寿什么的,加试一次,称为“恩科”。乡试的地点在各省的省城。主考官由中央任命,有钦差大臣的身份。
看到需要在考场内过两夜,您心里还是很不舒服的,但又能怎么样呢?总不能因为嫌弃考场条件差而放弃自己的前途吧?于是您牙一咬,心一横:去考!大不了老子不回现代了!
江南贡院是明清时期的乡试考场,如今是南京的热门旅游景点之一
乡试的成绩好坏主要是由考生所作八股文的质量高低决定的。考卷在交上来后,全部由抄写员誊写一遍,将誊写稿送给考官和阅卷官批阅,有效避免拉关系和作弊。在从考试结束到放榜的十几天中,平均每个阅卷官每天要看近200篇八股文,并从中挑选出优秀者给主考翻阅,确定最终排名,工作量还是很大的。
清·乡试卷
图源:嘉定博物馆官网
从全国来看,乡试的通过率大概在1%左右。由于阅卷官的个人素养和爱好不同,阅卷的结果也不一样。也许有很好的文章,但不符合阅卷官的口味,就连送到主考面前的机会都没有;或者一批座位相邻的考生,水平都很优秀,阅卷官难以抉择,最后谁也没有拔得头筹的机会……所以考中考不中,有时真的要看运气。
所幸您运气好,虽然没有成为乡试第一名——解元,但成为了那通过乡试的1%,成为一名举人。
乡试三场落卷 清光绪二十年(1894)
放榜时,您看着榜上您的名字,不禁泪流满面:自己离功名又近了一步,读书的苦、生活的苦都没有白吃!一定要继续考下去!考不中也没关系,有了个举人的身份,可以当小官了,别人也得管我叫老爷了,啊,生活多美好!怪不得范进中举那么高兴,我中举我也高兴啊!
乡试的下一步是会试,需要到北京参加考试,就是我们俗称的“进京赶考”。再送您赶考时,全家人的心情可不一样了,因为会试的往返旅费都是由政府报销的。老爹老娘和新娶的媳妇儿收拾着街坊邻居送来的各色礼物,笑呵呵地说着“小川啊,一定能考上!考不上也没关系,做个小官也够了”一类的话,把您送到了村外,您也踌躇满志,准备一飞冲天。
头年秋天考中的举人,第二年春天就可以赴北京会试。会试分三场,分别在三月初九和初十、十二和十三、十五和十六。您决定趁热打铁上京去,顺便看看能不能遇到后来的历史名人,也好攀个交情。
可巧一位名叫林则徐的福建青年和您住得很近。您默默算了一下他的岁数,对了一下1840年这个年份,没错,就是他,后来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您真是大喜过望,复习累了,有事没事就去找他聊天套近乎。
林则徐,嘉庆十年(1805)、十四年(1809)两次会试落第
从林则徐的自述中您了解到,他14岁中秀才,20岁中举,只是在会试这一关遭受了一点小小的波折。四年前的会试,他没有考上,便回到福建老家开了一间私塾,一边授课,一边继续备考。
“今年又来考,希望这次考上吧。”林则徐笑了笑。
您想着他未来虎门销烟的丰功伟绩,真心实意地鼓励道:“一定会考上的!”
然而造化弄人。会试放榜之后,您发现您又幸运地考中了!和乡试一样,没有考中会试第一名会元,但还是考上了!欣喜之余,您在榜上来来回回找了好几遍,却没有发现林则徐的名字。难道他又落榜了?您回到住地,去找林则徐,果然看到小林在垂头丧气地收拾行装。
和他聊了几句,您发现林则徐同学是个意志比较坚定的人,还打算下次再考。您知道他未来一定会成就大业,便也大包大揽起来,让他有什么困难去找您,能帮的肯定要帮,将来当了官也要互相提携。
林则徐依然微笑着,说:“会试榜上有名,贤弟的前途已经一片光明了。接下来就是面圣的殿试,只考对策和试帖诗,想必贤弟也不会有问题的吧?以后,还是要贤弟多多提携呀。”
您听了这话,心里便犯了委屈,考了这么多年还要考啊!居然还是到皇帝面前考试!小心脏受不住啊……
还不如回21世纪高考呢!气!
高考已经结束了,小编想告诉各位学子和学子家长的是,无论考的成绩如何,上的大学如何,高考真的不过只是人生那么多比较重要的门槛和选择里面其中一个,未来还有更多的困难和影响你一生的选择,不用为今次的得失而落魄或得意,时刻为自己的人生做好准备,三十年后,你且看他如何。
本文作者黑逗,转自公众号 博物馆丨看展览(atmuseum),转载联系原作者
二十万慰安妇她们的命运
新疆是先有了汉族还是维族
北京凭什么统治中国六百年
混血选择:做犹太人还是德国人
老公长得丑,大宋女人可以提离婚
专栏:西汉 | 三国 | 二战 | 德国 | 魏晋 | 影视类 | 大明 | 波兰 | 尚书
搜索微信号:historytalking 关注时拾史事。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时拾史事读者群号 30428330,欢迎喜欢历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啊\(^o^)/~
投稿请发[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长按关注
尾注:喜欢不点赞是流氓,喜欢不转发是大流氓,如果你打赏,我可以原谅你的一切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