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会
十点读书会,遇见一群爱读书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书单来了  ·  出国啦! ·  昨天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她超越J.K.罗琳,成为英国史上最畅销的作家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会

这个时代,没有一个人是安全的

十点读书会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2-26 21:45

正文



  

文 | Spenser


昨天在北京,和李笑来老师还有他团队的人一起开会,聊今年的一些行业趋势和一起做的事情。


开完会后,我和他团队的运营负责人糖糖一起感慨,我和她都是李老师的铁粉吧,而且一粉就粉了他很多年。我在十年前上大学那会,就看李笑来老师写的185篇托福写作。


我开玩笑说:李笑来老师真是知识网红界的老司机,居然可以红到现在。


糖糖很严肃地说,其实很好理解,你看李笑来老师几乎隔两年就做出一个爆品,完成一次个人品牌的升级和迭代,一直都踩在点上,甚至引领着这个时代的趋势。


而反观当年那些很厉害的人,因为一直没有什么变化,也看不到更新的可能性,所以就渐渐地落后于这个时代了。


我不能同意更多。


这个时代,单次成功的

领先不会超过三个月


今天我看到一个姑娘更新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罗辑思维“得到”APP上的那些提供内容的大咖们,去年在罗胖的个人背书推荐下,单价199元/年的知识产品,获得海量用户订阅,赚足了眼球和收入。


但一年的时间过得很快,现在就要面临第二年续费率的问题,这时候就要考验这些内容提供者的内容更新和创造能力了,如果这些牛人们让用户产生知识疲倦了,就会降低预期,就很有可能不续费了。


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第一年门庭若市、第二年门可罗雀的令人唏嘘的场景。


更快地爆发,也意味着有可能更快消亡,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我们再看这两年转型比较成功、风头正起的财经作家吴晓波老师。吴晓波属于商业嗅觉非常灵敏的人,在传统的出版和写作行业,吴晓波老师利用传统媒体,写专栏,出书,做电视台经济节目的幕后军师,日子过得滋润。


直到前两年突然发现传统用户的注意力都跑到新媒体上去了,他的作品和声音不再有前些年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他很着急,然后迅速转型做了吴晓波频道,相继又做出了每周视频、付费音频、线上授课等等一系列动作,速度够快,发力够狠,完成了传统媒体向移动互联网媒体的转型。于是现在继续发挥着自己能量的光和热。


但是好些其他资深的媒体人,因为对新商业的认知不够,后知后觉,转型速度慢,错过了前两年最好的时间窗口,现在才发力,重新起来的阻力,会大很多。


前两天我到北京的第一个晚上,和GQ专栏的总主笔何韬一起吃晚饭,何韬北大中文系毕业,资深GQ人,在写作领域,绝对是大牛。


我和他说,你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抓住这两年的新媒体风口,导致现在的价值,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是被严重低估了。


但是今年,随着内容付费的崛起,我相信何韬这些年沉淀的价值会再一次得到收割的机会——因为好的内容永远稀缺。我邀请他在我不久之后的课程平台上给大家传授如何写作,他答应了。所以,过段时间读者们就有福啦。




你有没有想掐死过去的自己



说了那么多别人的故事,再讲讲我自己吧。目前的公众号订阅量已近40万,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和个人品牌溢价。


我经常问自己,我有没有辜负大家的关注,读者在看我的每一篇文章的时候,能不能得到一些新的启发,新的洞见,新的营养;要不然,就是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


我在看早期写的文章的时候,觉得好矫情,好幼稚,思想好浅,观点太弱。这是实话。


如果一个人想掐死过去的自己,至少说明:他是一直在进步的。


在我的人生还没有起势的时候,经常收到后态度者的留言,为我加油,希望我能够活出个样子来,说会一直见证我的每一步成长。


我心里都记着。


而我特别想对我的读者们说:我觉得我没有辜负你们的期待,也应该没有浪费你们宝贵的时间。


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变形金刚一样,每过半年,就好像完成了一次装备升级:收入上一个level,圈子上一个维度,曾经仰望的人,成为如今一起共事聊天的人——最重要的是,思维和观念也升了好几级。


所以当朋友问我说,你写了这么多文章,有没有感觉被掏空,我说没有呀,因为我一直在成长,不断接触新的思想和体验,我还有好多题材没来得及写呢。


每当后台读者留言说我的文字给了TA很多思维上的启发,和行动上的指引,我觉得这种成就感,比单纯的赚钱,来得更高级许多。



焦虑指数是
一路的成长正向飙升



收入虽然上来了,但生活品质,反而下降了。


我没有时间谈恋爱,没有时间去做休闲社交,也没有时间去旅游放松。我压榨着自己的时间,也压榨着团队的时间,我把自己活生生得逼成了“时间的功利主义者”。


其实这种感觉,就像大城市和小地方的对比感:


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我看来,并不是机会更多,而是因为优秀的竞争者很多——顶尖的机会从来都是出色的人”创造出来的。


大城市最牛逼的地方在于,很多未来的机会都是率先在这里发酵产生;而小城市则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被辐射到——但是这一段时间的错配和延后,造成的机会成本就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


所以,当我看到更大的机会的同时,也看到了更大的风险,这样就逼着自己不断用更快的进度来抵御时间的侵袭。


这特么简直就是个没有尽头的宿命,充满了英雄气的悲壮感。


即便这样,大批优秀的人都义无反顾涌了上去,为什么?


直到看到朋友彭萦,一位连续成功创业者,在她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创业?我的回答是:吃喝玩乐终究是低级刺激。去创造,去厮杀,那才是高级刺激。这样的刺激只要你做过一次,就还想做一百次。


快乐可以用低级刺激来满足,痛苦却永远要高级刺激来填补。我最大的天赋绝对不是懂得快乐,而是懂得痛苦。”


这个时代,大咖大腕们都尚且如此焦虑,没有人是一直安全的。


那我们,又怎能停下呢?


最后,我只想说,这个时代,岁月不会永远静好,现世也不会一直安稳,唯有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才是我们这一代的宿命。


因为我们追求的,是更高级的体验。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

Spenser(ID:spenserandhk) 



公众号回复关键“领读包”

查看35本十点共读书目合辑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