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家车言论
原“颜宇鹏-车言论”,2017换新名字“大家车言论”。聚拢更强汽车大咖阵容,真人真话,道出专业与真实。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晚点LatePost  ·  消失的身影:十年广州车展的离场者 ·  昨天  
晚点LatePost  ·  消失的身影:十年广州车展的离场者 ·  昨天  
芝能汽车  ·  大咖金句 | “潮涌浦江 ... ·  5 天前  
芝能汽车  ·  All ... ·  5 天前  
汽车商业评论  ·  座舱回归物理按钮,会成为新趋势吗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家车言论

中国路最烂,中国用户最刁,所以中国造车最有前途

大家车言论  · 公众号  · 汽车  · 2017-06-12 07:45

正文


入行多年,我有一个习惯:和各路研发人员讨论他们对“中国路况”的认知和理解。最近一位对话的人物,是长城汽车董事长、业内知名的“车虫”(来自英语Car nuts,指热爱汽车的人),魏建军先生。


魏建军喜欢玩车,出了名驾驶技术了得,早年长城的活动上他还亲自上场表演漂移。但据他说,他们所聘请的欧洲籍开发工程师,对车辆操控要求之高,连他都受不了。比如长城厂里的高速环道,规定时速120内走底道,180走中道,240走最外道,这样可以抵消过弯的离心力,让车子平稳行驶。而老外偏要在路面没倾角的最里道开到180,以此体验车子极限的过弯姿态和操控感受。



这番话并不能证明长城的车操控怎么了得,欧洲工程师是在内环道开180了,但最终采用了何种调较方式,还得综合各方面考虑。而这个考虑的核心,就是“用户喜好”。


和魏建军交流中,他就提到了各地方驾驶者的习惯和喜好,跟生活环境的关系(以下是他提到的方向,我帮他补充了一些):


为什么美国车开起来绵软柔和、隔绝感强?因为美国限速,而且路况很烂,所以喜欢柔和、舒适的车。日本车在美国受欢迎,就是因为日本车普遍开起来轻巧柔和,在美国道路上体验不错。


为什么日本车开起来轻巧灵活?因为日本本土地方拥挤,车速不高,车辆的视野、转弯和泊车的灵活性,以及在车内空间生活的舒适便利性,更被重视。


为什么德国车操控感好,高速给人信心强?因为德国高速不限速,全欧洲的山路实际上也不怎么限速,所以德国车高速稳定性一定要好,欧洲车普遍过弯操控都好,动力响应也比较直接。



网上流传的各国高速限速差异,不完全准确,但说明“世界大不同”这件事没问题。


应用场景不同,开发者着眼的方面和要实现的目标,就有了差别。这里头没有对错,甚至没有技术的高下之分——就算有,也是某一方长年专研某个方向,有了更多经验能力的积累,嘴巴上也更强调自己的长处。


魏建军说,以他所认知的中国普罗驾驶者对开车的要求,绝不像欧洲人那么追求操控快感。所以他们做调校的时候,对中国消费者做了很大的“妥协”,底盘调得越来越“柔”,以满足消费者更喜欢的舒适度要求。


我认为这也是正确的。比如我的两台车——BRZ和MX-5,BRZ底盘明显更硬,MX-5明显更软。高速和极限过弯时BRZ有更好的感受,但在日常道路行驶,MX-5的舒适性和亲和力好上很多,也直接让我更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开它——尽管我明知道对这两台跑车的评价重点应该放在操控上,但日常舒适性是一个你无法摆脱的诱惑。



不管是什么车,只要是上路的车,都是需要向舒适性妥协的,就看妥协多少而已。


这么说来,中国的路况适合日本车、乃至美国车,多过欧洲车?也不能这么说。一方面,全世界各派系车近年来严重趋同,日本美国车都讲求操控了,欧洲车也追求舒服了。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还处在一个逐步建立对车的喜好认知的阶段,我们的厂商不论如何取舍,只要强化对消费者的宣传,都能揽获一定数量的用户。


但从我的经验来看,最受中国广大群众欢迎的典型底盘调校,必须是把舒适性放在首位的。而操控性,属于厂家研发时要把控的主动安全底线;像转向沟通感这些,就属于讨好少数消费者的上层建筑了。


进一步说,关于底盘调校,乃至造车的方向,这些事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有少部分尖子生,可以做到既有舒适性,又有优秀的操控性,安静、柔顺、过弯爽、高速稳,还没异响。这种优秀的开发成果,只能由真正了解重视中国需求,并且自己也有追求的厂商来实现。而那些孤傲地以所谓“血统”来开脱,坚持己见、不愿为消费者需求妥协或优化的厂商,就会一步步地走向小众,最后被唾弃遗忘(想想那几个怀有一身本领的法系品牌)。



我一直都认为,中国有着全世界最严苛的道路环境,也有着全世界对车要求最高(起码是最“多”)的消费者。所以全世界最好的车,只能在中国被验证,甚至就应该诞生在中国。中国的自主品牌们,其实真不用去仰视西方所谓“一流”厂商的产品力,我们家门口就有最好的“测试场”和“检验员”。只要扎扎实实聚焦和满足好挑剔的中国消费者,不知不觉间你们就会成为汽车界的“学霸”,全球的厂商都要来学习你。


这个理论是否似曾相识?没错,大家车言论愚人节策划“BES系统”,就是这个理念的“实践”例子。不知道内情的朋友欢迎在这里重温:BES系统第一集(发布);第二集(原理安装);第三集(结局)。有朋友至今还不时提起这个玩意儿,不愿相信它真的是个愚人节策划,而它确实就是我们一心给自主车企研发人员的一个鞭策,千真万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