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电脑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电脑报

川普那么想让苹果回美国?看来只有靠“他”了

电脑报  · 公众号  · 电脑  · 2017-02-05 15:41

正文



就业问题,向来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头号问题之一,因为这关乎社会的稳定繁荣与政府公信力,美国也不例外。增加社会有效就业,也向来是新上任总统的重要关注点。奥巴马上台时正逢“次贷危机”经济萎靡时期,为了增加就业机会,他曾想将“苹果”搬回美国制造。试探乔布斯时,问得甚是小心。

2011年2月,前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加州与硅谷顶尖名人共进晚餐。这次晚餐,因为乔布斯与奥巴马的对话而变得格外著名,甚至有美国媒体称它“改变了美国历史”。

晚宴中,奥巴马问乔布斯:“要在美国生产iPhone的话,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乔布斯的回答是:“ 这些工作是不会回来的。



这段优雅稍显得有点儿锋芒的对话已成历史。乔布斯去世,美国总统也成了特朗普。这位总统与过去总统们塑造出的“精英感”的沉稳得当不同,说话做事儿常常显得“任性”。根据最近美国公共政策民意调查公司(Public Policy Polling)近日的调查结果显示,约40%的美国选民主张弹劾新总统唐纳德·特朗普,48%的民众对此表示反对。

与奥巴马的人气相比,特朗普低了很多,但政客的追求却是相同的。特朗普也想要将“苹果”搬回美国制造。感受一下特朗普的措辞:

去年12月,库克参加了特朗普的闭门科技会议。《纽约时报》记录了特朗普的实录。特朗普说:“我昨天先和比尔.盖茨通了电话,后来又和库克通话。我说:‘Tim,你知道我很想做成的一件事情,就是把苹果的生产移回美国本土,苹果应该在美国建立一个甚至多个制造工厂, 你不要再去中国、越南那些地方生产了。就在这里生产。 ’库克说他理解。我又说:‘我会给你很多奖励和刺激措施,把公司税大幅削减。我想你会感到满意的。”

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如苹果这样一家国际化公司,总统要求变成本土企业,资本人才的调整自然是问题。特别是人才方面。是的,不是每一位供职于苹果公司的工人都能拿到去美国的绿卡,小编觉得富土康工人成本比美国工人的成本也不知道低到哪里去了……

是的,小编要进入正题了。如果苹果要成本土企业,只能靠美国本土机器人将其发扬光大了。

即便回归,也是机器人代替人的胜利

其实,在目前全球经济低迷状态下,各个国家都在争取把工作机会留在本国——一旦以iPhone 为首的苹果将生产线转移回美国,那么将注定在美国和中国之间掀起一场残酷贸易战争。



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是就业。一个粗略的计算,如果苹果把40% 的硬件组装搬出中国,最多可能会影响50万工作岗位。 对全球消费者来说,特朗普的“美国本土制造计划”意味着商品零售价格将会大幅上升,未来苹果手机高配版本将涨价到2000美元,有多少消费者可以接受呢?


受影响的不仅是中国。去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在与库克会面时强调,如果苹果在印度开设零售店,就要在印度本土采购至少30%的零部件。苹果公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印度实现本土化制造。而特朗普的政策降让这项计划更难达成


“苹果生产线转移不会有好结果,事实上是特朗普的贸易政策有问题。不仅仅针对中国,特朗普对于欧洲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将威胁到美欧贸易体系。”瑞士在线交易银行Swissquote Bank市场策略主管Peter Rosenstreich说。


“即便苹果决定把生产线转移回美国,时间节点仍然是不确定的。而且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考虑到苹果庞大的规模,至少需要5至10年去完成这个计划。” IHS亚太研究总监彭路平表示,“此前已有一些制造商尝试在美国重建生产线,但是对就业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而为了降低成本,他们寻求自动化等其它途径。”

现在,美国人才储备不足,如果富士康真在美国建厂,那么基本会放弃价格高昂的美国人力资源,而是会采用机器人组装方案。此前,苹果的供应商和硕拒绝了苹果向它提出的建厂需求,因为和硕美国工厂采用了大量的自动化生产设备,而不再需要雇用那么多人力。


郭台铭最近表示,他们正计划在美国收购机器人公司,生产机器人代替人力。2011年,富士康计划投资120亿去巴西建厂。但四年过去后,富士康只给巴西带去了10万工作岗位,而大部分工作都是低技能需求的组装工作。


这对iPhone生产线回归美国可能是个好消息。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工人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富士康在中国工厂使用的“Foxbot”机器人数量目前已经超过4万台,并且每年都在生产大约1万台机械臂用于生产,如果在以后大量使用机器人进行生产组装,那么将生产线搬回美国或许就不用再顾忌人力成本。


在美国,一些工厂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此前,特斯拉的全自动生产工厂内部情况被曝光,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在这个号称全球最智能的全自动化生产车间里,几乎清一色都是机器人,鲜见人影。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组装,整个生产过程都已经实现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不同工序之间,机器人已经可以实现无缝连接,不再需要人的介入。

真实目的是占领未来技术制高点

“新的工作机会终将出现。可是,人类具备赢得机会的技能吗?他们会不会只是被机器取代了工作机会?”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劳伦斯·凯茨(Lawrence Katz)说。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琳赛·奥顿斯基也撰文,称《别想当然以为美国制造业回流了》。奥顿斯基的文章用了严密逻辑以及数据做支撑:比如,新增就业贡献上,奥顿斯基认为制造业回流所带来的就业只占美国新增就业的4.6%;回归企业的数量尽管2014年有300多家,2013年有210家,2012年是104家,2011年有64家,2010年仅有16家。

增加的趋势似乎很明显,但和数量超过25000家外国子公司、全球雇员超过3600万人的美国跨国企业比,这些数字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特别是,尽管丰田、亚马逊、沃尔玛、大众、福特等企业似乎愿意回归美国建立新的工厂,但同时,他们也在海外建立新厂。

其实,“美国制造回归”这个口号,在奥巴马任期就已多次被美国各方明确提出。比如 2010年,66岁的哈里·莫瑟退休后,就创办非营利性组织“回归倡议协会”。此前,他已经在制造业工作了45年。“回归倡议协会”为企业提供免费咨询,帮助他们计算生产成本。


哈里·莫瑟相信,仅依靠成本优势激发制造业回流,只会窒息制造业的长期发展。不管美国如何节约成本,新兴市场国家的成本比较优势仍然很明显,“美国制造”最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承载的科技含量与创新能力。


2012年1月,哈里·莫瑟获邀做客白宫参加一个关于制造业前景的论坛,出席论坛的还有十余位跨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和商业届领袖。当时,奥巴马政府接连出台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创造美国就业及结束外移法案》,重点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清洁能源、航空产业、电动汽车等产业布局。


此后,通用电气公司拿出了8亿美元,让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的电器工业园起死回生,沉睡了14年的工业园2号厂房拥有了55年来园区内的首条全新装配线,用于生产曾在中国制造的一款热水器。在工业园,两小时就能诞生一台新机器,而在过去海外的生产线上,则需要10小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哈哈搞笑视频  ·  2017年,最火的一首歌!
8 年前
小馆长  ·  “敢不敢不P图?”
7 年前
中国证券网  ·  南华期货定点扶贫张家塬村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