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旅游报
为您及时提供最权威的新鲜旅游资讯。 随时随地,我们和您在一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  《哪吒2》爆了!你知道汉中有个“玉虚宫”吗? ·  2 天前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  《哪吒2》爆了!你知道汉中有个“玉虚宫”吗? ·  2 天前  
南方新闻网  ·  价格大跳水,有人3天立省7000元!很多人忍 ... ·  3 天前  
南方新闻网  ·  价格大跳水,有人3天立省7000元!很多人忍 ... ·  3 天前  
贵州药监  ·  交易额增长超九成!“China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旅游报

交流非遗保护工作经验,他们这样说——

中国旅游报  · 公众号  · 旅游  · 2024-12-26 19:45

正文

2024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12月23日至24日,2024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结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遗保护工作。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神,总结好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坚持系统施策,全面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保障,落实好非遗保护传承各项任务。


本次会议在“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际召开。会上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代表授牌,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代表颁发奖章、证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文化和旅游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部分与会代表作交流发言。 (记者 郭子腾 见习记者 牛佳欣)


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2024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


保护好年文化 我们都是传承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刘魁立


12月4日,我国申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我国非遗保护事业值得庆贺的大事。


与其他非遗项目相比,“春节”是中国人最大的一个项目:


一是参与人数最多。 14亿中国人和6000万海外华人都是这一项目的保护者、传承人。其他非遗项目都达不到如此庞大的传承人规模。 二是注入的情感最深厚、最丰沛。 中国人欢欢喜喜过大年,要穿新衣服、走亲访友去拜年,居住环境也要收拾得干干净净。人们对未来充满期待,绘制新的蓝图、付出新的努力、迎接新的生活。 三是集合了众多非遗项目。 如舞龙、舞狮、扭秧歌等传统舞蹈,年画、窗花等传统美术,还有传统音乐、民间故事、戏剧和曲艺等,所有非遗门类都在春节全面完整鲜活地体现。


中国人欢庆传统新年所包含的深刻意涵,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团结。 “年”具有重人伦、重亲情、重礼仪、重和谐等特点,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和礼俗,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是过年是标志性的民族文化活动,显著体现着民族文化特色。 过年,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我们更加尊重、热爱自己的文化。 三是有助于道德和情操的培育。 过年期间,人人和善、事事商量,讲礼仪、守规矩,举止言行和蔼可亲,是道德情操提升的体现。 四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调剂,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休憩。 人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充满幸福感。 五是集中展示广大民众艺术才能的好时机。 很多非遗精粹展现在年节活动中,大家彼此欣赏、互相借鉴,社群内部的组织协调和团结合作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六是年文化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互鉴的桥梁,在全球广泛传播、发展和借鉴,见证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总之,中国年不仅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功能,也具有悠远的渊源和丰富的内涵。保护好年文化,我们都是传承人。


坚持系统保护 推动薪火传承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陈广胜


近年来,浙江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锚定非遗强省建设目标,坚持守正创新、因地制宜、保护优先、融合发展,争创非遗系统性保护发展先行省。


聚力体系建设,夯实保护传承根基。 一是强化政策标准体系。 出台非遗传承薪火行动方案;牵头编制非遗标牌、标识和名称使用规范的长三角区域统一地方标准。 二是完善项目名录体系。 开展人类非遗项目“8+N”保护行动,实施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八个一”保护措施,高质量完成167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 三是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认定省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31个、非遗研究基地9个;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举办非遗发展共创营等活动。


聚力载体培育,拓展传承体验空间。 一是建成集保存保护、传承传播、展示展演、教育研究、创意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综合性非遗馆;建成市县综合性非遗馆49家、非遗专题展示馆717家。二是狠抓“一站一坊”。推进“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建成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22个、省级非遗工坊225个。三是创新“非遗+”空间。建成省级非遗旅游体验点53个、非遗美学生活馆53个、非遗旅游景区169个、非遗主题街区30个。


聚力标识打造,擦亮浙江非遗品牌。 一是擦亮“世界茶乡看浙江”金名片,打造25家省级“非遗茶空间”,打响“浙江气派的非遗茶生活”品牌。二是制定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采取“一业一品一策”方式予以精准扶持。三是实施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开展“浙出好戏·古装演艺精品打造”等行动。


聚力数智赋能,激发非遗创新活力。 一是建立数据体系,加强全省非遗数据库建设,推进非遗数据体系建设试点。二是探索数字治理,开发“非遗在线”多场景应用,构建“三色”监测预警体系。三是创新应用场景,发布AIGC非遗短片《钱王射潮》。


聚力活态传播,扩大非遗社会影响。 一是创新活动组织与传播。组织展览、市集、研学等沉浸式体验活动;举办非遗“云上博览会”,构建浙江非遗传播新媒体矩阵。二是深化非遗普及教育,连续7年举办“少年非遗说”浙江传说故事讲述大赛。三是强化国际交流传播。在重要盛会中展示浙江非遗,并打造对外交流特色品牌。


融入国家战略 打造传播亮点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黄东升


近年来,河南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主动融入黄河国家战略,持续推进文旅文创融合,让非遗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时代光彩。


一是奏响沿黄九省区非遗保护“大合唱”。 履行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秘书处职能,印发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行动计划。牵头起草黄河流域非遗保护数字化建设规范省级地方标准。协调沿黄各省区开展非遗研究,遴选非遗保护传承优秀理论成果汇编成册。依托河南非遗直播间和直播广场,组织5期“黄河岸边话非遗”系列活动。持续开展黄河流域非遗资源数字化工作。


二是书写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新篇章”。 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先后成立正处级管理机构;建设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馆,建设洛阳黄河流域非遗保护展示中心;推出“春和景明”“河洛飞花”等展示活动,拍摄《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宣传片。同时,全面推进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设立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扩大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覆盖面。


三是探索让非遗在传承创新中“活起来”。 实施非遗点亮计划,坚持“政府搭台、高校赋能、企业助力、乡村重塑、传承人参与”,引入400人次专家、6000余人次青年师生,在鹤壁市浚县古城、信阳市柳林老街等地落地140个非遗创意空间和149项文创。打造非遗美学空间,建成开放河南非遗美学馆;在开封市开元广场举办34期“非遗市集”,吸引游客近400万人次。推进非遗进景区,支持热门景区植入非遗业态,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开设3家非遗店,2024年销售额预计突破3000万元;洛邑古城建设非遗传承体验中心1个、非遗主题民宿2家、非遗工坊4个、非遗商铺11家。创新非遗传播方式,通过创意与科技融合,推出《黄河泥娃》等“河南非遗奇妙游”视频。我们还计划联合河南卫视策划推出2025河南春晚《新春奇幻庙会》节目,打造河南非遗传播新亮点。


传承节气文化 引导健康生活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 付娟


作为二十四节气项目的牵头保护传承单位,我们多年来致力于二十四节气的调查研究、传承传播、创新弘扬,通过建立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举办品牌活动等系列举措,发挥节气文化在促进农业生产、助力经济发展、实现文化繁荣、引导健康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我们牵头编制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建立“6+N”保护传承模式。牵头发起成立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编发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简报,组织创建一批节气保护传承示范基地。


加强节气文化研究阐释,有力推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我们组建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深入挖掘节气文化丰富的科学内涵、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编撰出版著作数十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在有关期刊开设“二十四节气”专栏。研发中小学生节气系列研学实践教育课程,推进节气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每年举办体验活动近百场。


开展节气文化活态传承,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策划举办二十四节气主题展、沉浸式艺术展以及摄影图片展等一系列展览展示。会同中国邮政、中国金币集团等单位设计发行“二十四节气特种邮票”“二十四节气金银纪念币”。创办海峡两岸节气文化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成立联盟台湾分会,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节气文化国际传播,推动人类文明成果交流互鉴。 2020年,我们举办了二十四节气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节气文化在国际层面的对话与交流。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元素绚丽展现,向国际社会传递了厚重的中国传统智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历久弥新。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抢抓机遇,重点谋划推进《节气里的中国》大型纪录片拍摄、策划推出以节气时序为轴线的全国乡村非遗进京展演活动、设计制作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IP的沉浸式AR体验展,让公众更好感受节气文化的历史底蕴与时代魅力,持续提升节气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


推进整体保护 留住古韵乡愁





江西省婺源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 杨帆


近年来,江西省婺源县非遗保护中心立足“最美乡村”资源优势,着力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抓住保护文化生态空间、优化活态传承平台、做好文旅融合文章等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将“非遗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是坚持秉承“一个理念”。 我们始终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整体性保护理念,按照“政府主导、民众主体、文旅融合”的思路,将《江西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纲要,以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和重点区域保护为抓手,将全县2967平方公里的山水田园建成承载乡愁的文化家园。


二是推动实施“三大工程”。 推动县政府实施“自然环境保护、徽派风格保护、保护小区建设”三大工程,出台《婺源县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婺源传统风貌保护和传承条例》等文件,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美丽长存、乡愁常驻”提供坚强保障。与此同时,深入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小区建设,选择江湾、虹关、篁岭等一批非遗资源集中村落,设立12个文化生态保护小区,采取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共建模式,整体保护小区的自然环境、传统风貌、民俗风情等。


三是着力构建“三个平台”。 我们深入推进非遗活态传承,重点抓好“传承基地、城乡学校、活动展会”三个平台建设。依托以华龙木雕、甲路伞厂为主的企业,以徽剧传习所为主的文化事业单位,以婺源茶职院为主的专业院校,以长径傩舞团为主的民间院团以及传承人手工作坊等平台,分批设立非遗传承基地53个。


四是汇聚实现“一个融合”。 我们坚持“文旅融合、非遗先行”的思路,依托“中国最美乡村”品牌,促进非遗资源的活化利用与共赢发展。以国有资金带动民间资金,先后建成婺源非遗展示馆、徽剧艺术馆、江湾非遗馆、大畈歙砚博物馆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非遗展馆,形成了以国有展馆为核心、民营场馆百花齐放的非遗展陈体系,推动非遗出圈出彩。


守好榆阳非遗 讲好榆阳故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