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进步主义
所谓进步主义,就是做好最坏的打算,但也要用全力去好好生活,进步是一种状态。本号题材较广,因为Po主真性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香港365天  ·  全港学科排名第一!这所港校太牛了! ·  17 小时前  
香港365天  ·  全港学科排名第一!这所港校太牛了! ·  17 小时前  
看理想  ·  “钱在凡间是非常重要的” ·  5 天前  
中产先生  ·  2025年十大悬念和期待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进步主义

深夜送书|太残忍!有哪些真实却不为人知的职场真理?

进步主义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8-13 23:31

正文

进步主义


关注🔍 进步主义 公众号

每周50本 有趣 好玩 精致 品质 好书

晚间11:00 【 深夜送书 】档 免费送

搜索@ 进步读书 微博 同样有惊喜

老规矩,评论此文章,

进步君会在评论里直接回复选取五位送出此书~



者: 虞莹/Elaine Yuk

来源:Elaine 职场会客厅(ID:Elaine_Salon)


Elaine职场谈: 老板们喜欢招什么样的应届生?(1)

Elaine职场谈:顶级咨询公司是根据什么标准来找人的?(2)

Elaine职场谈:用三次转行经历,致想转行的你(3)

Elaine职场谈:放弃碎片化工作,思考整体性发展(4)



1


不要相信“有能力的人在哪里都一样”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这句话误人已久。在职场,我们也听说类似的话,“有能力的人在哪里都一样”。很多人都被这句话蒙蔽了眼睛,不仅自得“我是金子”;而且心态被动“哪里都一样”,陶醉时间久了,对外界和自己的评价都不真实了。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把自己看作是固定不变的一件价值物,其实就是在否认自己的发展空间。


我们需要的,不是安慰剂,而是催化剂。


我认识一个年轻的男孩子,在一家规模很小的咨询公司做了4年销售,老板能力比较强,个性也强,但对公司的战略发展和规划都不够,平时非常喜欢抓细节,时不时沟通、面谈,规划激励方案,要求男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工作,奈何男孩子拼了命加班,业绩仍然没有起色。后来听说男孩子终于换了一家知名咨询公司,三个月不到,就成为新公司业绩最好的销售明星,接着升职、出国接受培训、再升职。再过半年见他,原来频频在他嘴里的“压力大”、“很烦”、“走了也不好”都变成了“我的新项目”、“很有意思”、“非常感激”,好像整个换了一个人。


如果我们看到某个人在职场上平步青云,除了不可否认的能力之外,也必须承认,平台的资源、发展空间也为他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换到另一个地方,同样一个人,同样的能力,同样优秀而且勤奋,但由于公司平台的限制(公司业务发展不起来,或者公司组织结构僵化),一个优秀的人就可能被埋没。


我当年就职的广告公司,部门里两位同事,一男一女,年龄一样大,女的身高172,长发大眼,可谓是T台模特的身材,平面模特的脸,性格爽朗大方,走路带风;男的戴一副眼镜,性格拘谨,普通话不太标准。在我们离开广告公司之后,女孩子去了老乡介绍的公司上班,男孩子应聘进了某家招聘企业。十多年之后,女孩子还在另一个老乡的童装店打工,男孩子早已年薪百万,是某家高级猎头公司的总监,英文成了他主要的工作语言。


能力是一个隐性基因, 平时看不出来,只有以“工作成果”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平台大小、资源多少、任务复杂程度决定了你有什么机会,做出什么样规模的工作成果。


能力还是一个可突变基因, 遇到新的环境,新的任务,能力就会延伸、变化,它不仅可以将原有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还可以快速发展新的能力。


是什么在起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呢?


是平台!快速发展的平台!集中了大量技术、资金、人才的平台!


对进取意识强的年轻人来说, 发展速度快的公司、团队就是最强的能力催化剂。挑战越大,成长越快。但凡拦路石,只要能跨过去,都成了里程碑。




2


和外界交流越多,发展速度越快


工作环境越是封闭,个人发展速度越慢。放大去看,在历史上验证,也是一样的道理。《周易.复》有云: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闭关锁国,经济衰退;网络限令,民智倒退。


曾经有一个在行学员向我咨询,手上有两份offer,不知何去何从。


学员是一个外表可爱的女孩子,虽然身材不高,但眼神中却有一种温柔的坚定。她在一家小型杂志社做文字编辑,工作了两年。手上两个Offer, 一个是互联网公司的文案主任,一个是IT公司的市场专员。从公司规模和开的条件来看,互联网公司更有优势。但当我帮她分析了两份工作的工作属性、工作内容、在公司中的地位、未来发展路径,尤其是与外界接触的可能性之后,女孩子恍然如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工作环境不仅是指有形的物理环境,更是指是无形的交流环境。 思考一下,在工作中,你是否会经常性与内部、外界打交道?交流的渠道和人员是否单一,每天就这些人,这点事?还是会根据项目不同,会和不同的渠道、人员发生接触?在单纯环境下工作三十年的人员,靠经验做事,思路单一,很难跳出习惯去看待问题,理解问题。而在复杂环境下工作五年的人员,已经养成了很好的习惯,他们不相信事情只有一种解决方法,遇到困难,也会利用各种资源,非常有耐心地从各种角度去分化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 你每天工作中所交流的人员级别、层次、项目的复杂程度会深刻影响你的工作视野、做事格局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有人要质疑,难道研究人员的工作环境不是封闭式的吗?那些科研人员,作家,潜心于某个专业领域工作的人,难道不是抛弃了几乎所有不必要的外部交流,潜心于自己的工作,他们的发展难道不好吗?


请注意,这些专业人员是在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大方向之后,决心在某个领域深潜下去,才放弃多余的外界交流,专注于研究工作本身。但就工作内容而言,他们也会通过网络非常积极地与外部交流,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把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闭门造车。


记住一句话,和外界交流越多,发展速度越快。“闭关型”的工作,还是留给其他人吧。



3


得失没有因果关系。付出多,不一定得到就多。


和菜头最近发了一篇文章《那些吃过的亏和占到的便宜》,拿他近20年的工作经验来举例,讲了三段往事,说了三个道理。


第一件事(新人被差使), 说明有些事吃亏和占便宜没有关系, 受苦也不一定会有大解脱。有些苦根本就是白受的,有些亏吃了也是白吃(痴)。单位里有些人就喜欢占你便宜,而且占了便宜之后会一占再占,从这些事情中,你根本一无所获。反而那些不愿意占你便宜的那些人,倒有可能结成平等互利的伙伴合作关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