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最东端的山东半岛上,有一座充满异国情调的滨海山城,被誉为东方瑞士,这就是美丽的青岛。青岛以其优美的海滨轮廓线、丰富的近代建筑群、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山、海、岛、城”融为一体的城市格局,流淌着时尚与浪漫的气息。100多年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历史,40年改革开放经略海洋经济,为青岛绘就一幅色彩斑斓的城市画卷。
为何叫青岛,众说纷纭,青岛人最喜欢的还是那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浩瀚的大海近处有一个前海湾区,那里环绕着一个无名小岛,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远远望去令人心旷神怡,于是人们叫它
“青岛”。
20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师动众三次来现在归属青岛之地的琅琊台巡察。春秋战国时期,琅琊是齐国的重要城邑,齐桓公、齐景公都曾来此居住过。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北上称霸,由会稽徙都琅琊,也在此逗留过。秦始皇到此,“大手笔”彰显皇威,迁民三万户修筑琅琊台,以观海望日,并两度派遣徐福等方士携童男童女从琅琊台入海求仙,从此琅琊名声大振。这里还有崂山、天柱山等名山,峦峰直上,气势非凡,自是帝王将相敬拜之地,更是文人翘首之处。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熊曜、苏轼等文人学士纷至沓来,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给古老的青岛无形中增添了厚重的文气和“墨香”,也给史学研究者提供了神秘而巨大的探索空间。
20世纪30年代,不知是巧合还是历史重演,鲁迅、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王统照、沈从文、汪静之、洪深、老舍、吴伯箫、王度庐、郁达夫、朱自清、郑振铎、石评梅、苏雪林、丁玲……一大批现代文化名人驻足青岛,他们成为青岛文化史上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
矗立在青岛五四广场的那个巨大的火炬雕塑,许多人未必知道它的背景,也未必明白为何会在一个城市的政治中心放置这样一个色彩鲜艳的火炬。它的背后,关联青岛一段悲痛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会上,美、英、法三国主张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北洋军阀政府准备在和约上签字。这引起广大中国人民的愤怒。5月4日,成千上万的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示威游行,高举写着“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还我青岛”“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字样的标语,并开展集会、罢课等活动。“五四运动”最后形成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
青岛作为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被历史永记。1997年,青岛五四广场对市民开放,巨大螺旋式上升的红色“五月风”仰天挺立,像是在默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巨变。今天,这座雕塑已成为青岛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每天吸引着众多游客。
许多人说,青岛是个多元化的城市,既有齐鲁文化的传统观念,又有开放包容的现代意识,更有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胆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工作或生活在青岛,这样的感受一定会更强烈。
实际上,青岛的主色调还是离不开
“蓝”。大海是蓝色的,这就注定青岛与“蓝”有缘。
2008年,青岛因为有条件优越、环境优美的大海,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和第十三届残奥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现在,青岛奥帆基地依然经常是帆影点点、千帆竞发。每年“克里伯环球帆船赛”都要在这里举行。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青岛即墨区鳌山卫。这里是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是实现中华民族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宏伟夙愿,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的桥头堡。“蛟龙”号每次从这里出发,如同一条巨龙,在蓝色的大海里畅游、翻腾。
还有那个叫
“蓝谷”的地方,听名字就与大海有关。它位于崂山北麓、黄海之滨、鳌山湾畔,以前,这里是农民、渔民开垦、出海之地,而今,已成为“海洋事业的聚集中心”,海洋科技研发、海洋成果孵化和交易、海洋新兴产业培育、蓝色教育文化人才聚集,一个个与海洋有关的项目,纷纷破浪而来,在此落户。
与蓝色大海有关的,还有青岛港。位于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内的青岛港,已有
125年历史,与青岛建置相差只有两年之微,是货真价实的“老港”。港内水域宽深,四季通航,港湾口小腹大,被视为绝佳优良港口。青岛港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被国务院明确定位为现代化的综合性大港和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港,是我国第二个外贸亿吨吞吐大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老港”不仅老当益壮,还返老还童,迸发着勃勃生机。
青岛如今已赢得数不清的桂冠与荣誉: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
“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还入选了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漫步在青岛街头,可以看到栈桥的
“回澜阁”、鲁迅公园里的“琴女”、小鱼山的“览潮阁”、榉林山上的电视塔、奥帆基地的“情人坝”、浙江路上的“天主教堂”、黄县路的“老舍纪念馆”、福山路的“康有为故居”、海洋大学里的“一多楼”,还可以到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美誉的八大关转一转,那里有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有让人心情愉悦的满眼绿草,有精致而典雅的别墅群,有宁静而悠长的步行道,还有一对对浪漫美好的情侣倩影。
当然,青岛最美的还是人。青岛人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极深,以善为上,豁达、好客;同时又接受西方文明思潮,平和、友善、博爱。青岛的
“微尘”享誉全国——这个迄今不知名姓的“爱心人”,已经成为青岛人乐善好施的象征和代名词。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微尘”涌现,有数不清的“爱心驿站”“文明使者”“笑姐团队”“志愿服务”活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用火热的激情、勤劳的双手、无声的行动,为这个城市描绘着一幅幅灿烂多彩的图画,让这个城市更加美好、辉煌。
青岛的色彩,在新时代的浪潮里,一定会更加亮丽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