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格列柯南
历史博士、哲学硕士,本科经济学。豆瓣阅读作者,已出《建筑师也应该学点文化研究》和连载《西班牙:如是我闻》。目前专注于西班牙史与文化写作。 公众号:巴塞罗那伯爵(Comte-Barcelona) 头条号:伯爵读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开发者全社区  ·  86岁范大师北大携35岁新夫人公开露面 ·  6 小时前  
开发者全社区  ·  章泽天那个时候好嫩啊! ·  11 小时前  
开发者全社区  ·  星星眼小笼包女星离婚的内幕 ·  昨天  
山西省邮政管理局  ·  雪花纷飞,寒意未减!未来三天这些地方雨雪持续…… ·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福b斯曝光梁文锋净资产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格列柯南

从青花瓷到圣家堂:中国艺术对西班牙的影响

格列柯南  · 简书  ·  · 2018-03-18 02:35

正文

青花瓷与圣家堂

唐文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刘禹锡还是大唐文化部一名副厅级干部(礼部郎中),时常与河南省长(河南尹)白居易在洛阳附近浪荡,时不时赋诗唱和。

就在二人两年前还时常游荡的扬州城,一艘开往大食(阿拉伯)的货船,已经离港出发,沿着长江进入了东海。

刘禹锡在广州见过各国商船,有“波斯舶”、“南海舶”、“狮子舶”、“婆罗门舶”等等,有诗为证: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此船长约54尺(18米),或建造于波斯,由大食商人购入,常年往返于阿曼与大唐航线,名曰“黑石号”。

“黑石号”载有六万多件货物,有碗碟、铜镜、香料罐、水罐、明器和镀金银盒等,其中瓷器产于长沙窑、越窑、邢窑、巩县窑等大唐知名厂牌,其中以长沙窑出品最多。

阿曼和新加坡政府合作建造了等比例复建的“马斯喀特之宝”船,陈列于位于圣淘沙的海事博物馆及水族馆

瓷器纹样非唐人所爱之人物花鸟,而是桫椤纹、胡人表演图案和阿拉伯文字等花式,而其中巩县窑所制作的釉下彩青花瓷极为珍贵,巩县窑自开元年间便作为贡窑烧制宫廷用器。

话说这艘“波斯舶” [1] 在广州补给之后,进入南海,往满刺加(马六甲)海峡航行。在此地,将部分货物卖出,补充一些香料便可进入孟加拉湾,绕过印度之后,就可抵达阿拉伯海。

然而,这艘满载大唐瓷器与金器的宝船,最终也未能抵达目的地。或是遇到了风浪,或是与当地土著发生了冲突,“黑石号”向南到达了爪哇海域的勿里洞岛附近,全船沉没。

直到1000多年后,“黑石号”才被打捞上岸,重建天日。并于2017年于美国纽约亚洲学会博物馆首展,向公众开放。

此“黑石号”上唐代宝物的发现,被纽约大都会艺术馆南亚和东南亚艺术馆馆长约翰·盖伊(John Guy)称为“最大和最丰富的9世纪早期中国南方金器及陶瓷货物窖藏” [2]

不止如此,此发现还颠覆了史学传统意义上的看法,即认为欧洲自地理大发现以来才有的“环球贸易”概念。更是将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所强调的中西方交往,往前推早了近600年。

“丝绸之路”被誉为是中国与西方(西亚)交往的重要通道,而海上的“丝绸之路”重要性被提及的则较少。在此“唐代宝船”沉没之前,想必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之间的海上贸易来往,已经形成惯例并有了固定航线。

本文主要以艺术为切入点,分析中国唐代的陶瓷艺术,如何通过阿拉伯人,进而影响到了西班牙当代的建筑样式和艺术风格的。

一、阿拉伯帝国与唐帝国的交流

自默罕默德起,阿拉伯人从半岛疾速向外扩张,至唐代开元年间(713年—741),阿拉伯的军队已经向东进入了帕米尔高原,与大唐相对峙。而在西线,阿拉伯人征服非洲地中海沿岸的埃及、突尼斯和摩洛哥,跨过了直布罗陀海峡已经进入西班牙,占领了比利牛斯山以北、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

极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与唐帝国

公元762年(唐肃宗宝应元年),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已经将首都从倭玛亚王朝(白衣大食)时候的大马士革,迁都至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的统治核心,也从原本以阿拉伯人为主,转变为以新近征服的波斯人、突厥人等。

唐玄宗天宝十年七月(公元751年),大唐就与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有过一役,史称“怛罗斯战役”。两个东西方大国之间的交手,以唐军失败告终。阿拉伯军捕获唐军俘虏无数,其中一名叫做杜环的俘虏,被虏至中亚、西亚及地中海等大食占据的地区停留十多年,直到阿拔斯迁都巴格达的那年,即公元762年,才得以放回。

杜环所著《经行记》一书,便记载了在阿拉伯13国所见所闻,虽原书遗失,但史学家杜佑却 [3] 摘引有数段,后王国维集录成书《古行记校录》。其中对于阿拉伯帝国之繁盛富裕多有感慨 [4]

“郛郭之内,里闬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于市肆;驼马驴骡,充于街巷。”

杜环《经行记》截图

二、瓷器引起的碰撞

那艘满载唐朝宝物的“黑石号”,正是阿拔斯王朝与世界各地贸易的冰山一角。除了中国的瓷器、丝绸,还有热带的硬木和各地的奇异动物。

中国的瓷器在阿拉伯帝国内成为一种奢侈品,宫廷与富商们以拥有这种奢侈品为荣。虽然中国瓷器产量之大,加上长途贸易的繁荣,却并没有降低瓷器到达阿拉伯帝国达官贵人手中的价格。

需求量的提升就必然产生了经济学所谓的“进口替代”,这就一方面刺激了当地的能工巧匠去模仿中国的工艺,另一方面当地瓷器生产也能够满足中低等收入人群的需求。与后来英国出现了此类对于中国瓷器模仿和改进一样 [5] ,阿拉伯帝国内的工匠也开始了“进口替代”过程,正如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书中所说:

于是,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湾的陶瓷工匠开始模仿进口的白瓷,用碱、锌甚至石英去仿制透明的、高质量的、看上去很像中国瓷器的器皿。

青花瓷就是在这种模仿与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创新产品。青花瓷是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钴这种原料,以生成其中的蓝彩。古埃及和两河流域使用钴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阿拉伯征服这些地方后,当地的能工巧匠就将在瓷器中融入了“钴”,此后这种工艺就流传至了远东,并“成了近代早起中国瓷器的标志性风格。” [6]

9世纪伊拉克产蓝花锡白釉陶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但中国人可能不同意“青花瓷”工艺来自于阿拉伯的说法,毕竟这属于我们的国宝级产品,被视为“中华民族审美理念的代表”。据研究称,将钴料添加助熔剂,造出了釉上蓝彩,至8世纪初,高档蓝釉唐三彩已经较多出现 [7]

但无论是从钴矿产地和工艺传承历史上来说,毋庸置疑的是,正是中国的白瓷传入到了阿拉伯之后,当地的工匠才恢复了源自古埃及的锡白釉陶技术。

9世纪,唐白瓷(左)与伊拉克锡白釉陶(右),大英博物馆藏

三、锡白釉陶在欧洲

源自埃及和两河流域的“钴”,在中国瓷器的传入后,进行了碰撞与融合,一方面这种技术传入中国,成为了“青花瓷”的工艺;另一方面,中国的白瓷,激发了西亚地区重新“发现”了锡白釉陶(Tin-glazing),并使其在阿拉伯帝国内的传播,最终在欧洲成为一种炙手可热的商品。

仿制中国瓷器而来的锡白釉陶,我们掠过技术上的细节不谈,这种瓷器从9世纪起,从阿拉伯帝国境内伊拉克地区开始向外扩散,沿着帝国的征服路线,传播至埃及、波斯,此后又经过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传入到了意大利,最后在16世纪传播至荷兰、法国和英国等地。

锡白釉陶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字,在西班牙称之为西班牙-摩尔陶瓷(西班牙语是Cerámica andalusí),传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这种陶器被称之为马约利卡(Maiolica),一说是通过马略卡岛(Majorca)传入的,也有说是马拉加(Malaga),但肯定也是来自于西班牙的锡白釉陶无疑。

因此,英国人则直接称之为马约利卡(majolica),荷兰人后来称之为代尔夫特蓝(Delftware,产自代尔夫特),在法国则变成了彩陶(Faience) [8]

由于后来意大利、荷兰和英国以及法国的锡白釉陶技术都是来自于西班牙的西班牙-摩尔陶器,因此这里不再详述其发展变换,而是着重看看西班牙的这个锡白釉陶。

四、西班牙-摩尔陶瓷风格

西班牙-摩尔陶瓷风格餐盘,瓦伦西亚,1430-1500年

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是从711年至1492年间的将近八百年时间,因此阿拉伯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由于宗教中,阿拉伯信仰的圣训中,禁止使用黄金和白银的饮酒和餐具,而基督教派则反其道而行之,所以表现在艺术风格上,阿拉伯人就将陶器和玻璃用于餐具,而基督教的精英们喜欢金属的餐具。前者的陶瓷被称之为“光瓷”(lustreware),后者才称之为“锡白釉陶”(Tin-glazing)。两种陶瓷工艺上稍微有些区别,但都属于西班牙-摩尔陶瓷风格。

瓦伦西亚的马尼塞斯出产的餐盘,1430-1450年

西班牙这种陶瓷的产地,起初主要是马拉加,这里生产的陶瓷多含有阿拉伯风格的纹饰,后来在15世纪,产地主要来自于瓦伦西亚,在后来的“重新征服”(又称光复运动)时,一些逃避战乱和迫害的工匠来到了西班牙东北部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巴塞罗那也成为了西班牙-摩尔陶瓷风格的主要产地之一。

西班牙-摩尔陶瓷风格的主要特征就是繁复的几何花饰和釉上彩,针对基督教徒的产品则也有动物图案和描绘圣经故事的彩绘。从马拉加到巴塞罗那,产地的变迁,也反应在艺术内容上,面向被西班牙的天主教所“重新征服”了的地区,其艺术表现也多和基督教有关。

五、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

来自于西班牙-摩尔陶器和其他阿拉伯建筑装饰的这种风格,被称之为穆德哈尔风格(Mudéjar)。

在1492年,天主教双王伊莎贝拉和费尔南多征服格拉纳达后,强迫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以及其他不同信仰的人,更改信仰为天主教,否则被驱逐出境。

而穆德哈尔一词就是指留在了西班牙,却秘密地没有更改信仰的那群穆斯林群体。后来这个词用于指称受到阿拉伯文化影响的西班牙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在地方建筑、音乐,其他手工艺品中尤其受到欢迎,其中就包含了上面所说的西班牙-摩尔陶瓷。

萨拉格萨的穆德哈尔风格教堂外立面:耶稣救主主教座堂

除了上面陶器中提到的几何纹样,在建筑中的穆德哈尔风格,喜欢使用红砖和蔓藤花纹作为装饰。这种风格并没有随着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统治的结束而告终,而是在西班牙各个地方,持续发扬光大,其中尤其以西班牙-摩尔陶器更是畅销欧洲各国。

因此,在19世纪末期,西班牙政治形式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皇权控制较弱的时候,一种穆德哈尔的复兴之风,从马德里开始,传遍各地。被称之为新穆德哈尔风格,或新摩尔风格。

巴塞罗那凯旋门

19世纪末的政治动荡,也导致了加泰罗尼亚地区分离主义的抬头,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增长。在 《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让巴塞罗那不同于巴黎,伦敦和柏林》 一文中,我详细说过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的出现。来自于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的提出者路易斯·多明尼克(Lluís Domènech i Montaner,1849-1923),正是他定义了什么是加泰罗尼亚的民族主义建筑。

新穆德哈尔风格之风刮到加泰罗尼亚的时候,引起了加泰罗尼亚艺术家们的共鸣,原本西班牙-摩尔陶器的主要产地巴塞罗那,也在各处保留着穆德哈尔的遗迹和传统。虽然经历过一些迫害和挫折,西班牙-摩尔陶器的质量有所下降,已经不如后来居上的意大利马约利卡(Maiolica),但1800年前后,瓦伦西亚的产地马尼塞斯(Manises)仍有30座陶器窑炉,到了19世纪末期,陶瓷的产品质量已经能够和早期的产品相媲美。

在加泰罗尼亚寻找民族主义建筑和艺术的时候,不同于马德里王权对于新古典主义的热爱,他们自然而然地从传统中,从“征服”(指光复运动)前的历史和文化中,寻求支持。新穆德哈尔或新摩尔风格的重新发现,并将其运用到基督教传统的纪念碑建筑中去,例如上图中,巴塞罗那在1888年修建的凯旋门,就是新摩尔风格与欧洲纪念碑建筑结合的范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