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双创产业布局其实有着特别的逻辑。你发现没有,成都市的整体产业布局都是围绕着高校的。”他说。
——成功率那么低,谁会投啊
——技术太稚嫩了,没经验没阅历
——风险太高,我们从来不投这个群体
几乎所有投资人都对大学生创业群体“敬而远之”,但联想创投集团总裁贺志强却截然相反。
“我特别看好,特别看好”。
连说两个特别,贺志强眼里散发着兴奋。
联想创投许多投资人都来自联想研究院,老贺自己也曾是联想多年CTO,对科技有着深入、专业的了解,“懂技术,又有产业背景,能够帮助科技创业者进行产业化的帮助”,这让联想创投有底气投资校园科技。
花1个亿投高校,贺志强想在校园里寻找“千亿美金”
“全世界市值最高的五家公司,三家是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微软、谷歌、Facebook。但在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大学生创办的公司到一千亿美金,我相信一定会出来。”
他认为,相比起其他领域,科技型投资更应该在院校里寻找。
联想创投集团总裁贺志强
“刚开始身边很多人都说,我们不要做加速器了,应该把钱往后投。但是我说我们坚决要做联想创投加速器,而我们加速器的定位只有一条,就是在高校、大学科研院所、科研院校寻找世界顶尖科技。”
事实上,联想创投也确实在院校里找出了黑马,刚刚完成3.6亿美元C+轮融资的face++就是其中之一。
“旷世科技最早是做了一个移动互联网游戏,游戏中有个稻草人,可以随着人头部的运动跟着运动,这个游戏是为了让人放松颈椎。后来我们对在美国读书的印奇(旷世科技CEO)说,你应该回来。他回来之后,打印了一张PPT,写着我们要做中国最好的AI公司。现在的Face++大概已经有六七百人了,大部分都是清华北大的研发人员,他们所涉及的行业也从金融进入到安防。”
贺志强坚信院校中潜藏着无数关乎未来的可能性,不仅成立联想创投加速器,致力于“院校掘金”,更是办起了“全国高校AI精英挑战赛”,专门拨出1亿元基金,挖掘院校项目与人才。
在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校园内,向记者说起此行,贺志强语调偏高,语速加快。“我们在260多所高校里筛选人才和项目,中科大是八大赛区第一站。因为这里的确是AI、大数据人才的摇篮,不仅我们联想集团的董事长白兼CEO杨元庆毕业于中科大,我们投的不少企业创始人都来自于中科大。”
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蒋一认为,AI创业时机已到。“同学们正好赶上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他说,“人工智能,大数据,毫无疑问是这个机遇当中的主角。针对这个机遇,科大在新工科方面有几大发展方向,一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二是新医学,即利用数理基础、材料及能源优势、人工智能优势等,在医学领域进行创新;三是能源与环境研究。”
对于工科研究来说,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高校创业支持者的主要出发点之一。拿蒋一的话来说,“理论是一方面,技术是一方面,最终真正能够应用起来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于是,工科院校与加速器之间有了一致的目标:发掘苗子,培养苗子。贺志强的“小目标”则更加令人振奋: “为中国未来千亿美金的公司筛选种子选手。”
缺钱缺经验,一半的创业大学生表示“不干了”
但不太妙的是,数据似乎告诉我们,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似乎回归理性。
今年6月,麦可思研究院在北京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6届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仅为3.8%。而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人群中,三年后超过一半创业人群退出了创业市场。
“经验不足和资金不足是最大的制约。”站在学生的角度,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周龙鹏有自己的见解。他曾在大学期间自主创业,并获得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拿我们学校举例,如果要创业做硬件,要懂工艺流程、研发、设计、生产、量产,要跟工厂、模具厂、包装厂、物料采购打交道,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和行业经验就做不了。”周龙鹏解释。此外,启动资金也是大部分大学生难解的一道题。
在“联想全国高校AI精英挑战赛”上,来自南京理工大学,做自主驾驶道路检测系统的顾硕对新芽NewSeed(ID:pelink)记者说,他们没有这两方面的困扰。
“我们是导师带领几个博士生和硕士生在做这个项目,由导师把控整体方向,也是启动资金出资人。钱主要花在硬件上,一个雷达就几十万。但南京理工大多年来做了很多关于无人系统的研发,所以在硬件上有一定的基础,换句话说,我们不用什么都买。”
南京理工大学
顾硕介绍说,身边创业的同学比较少,大多数同学毕业之后更倾向于直接去公司工作,唯一一个例外也折戟沉沙。“我有一个师兄去创业了,但是他收益不好,还得兼顾学业和工作两方面,后来做不下去,放弃了。”
贺志强认为,在未来,钱不是阻碍创业的主要因素。“我讲几个数,现在中国大概有13000多家投资机构,他们管理的基金规模超过政府基金10万亿人民币。在未来三年,很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到20万亿人民币的创新创业季节。所以钱根本不是主要问题,最主要的人才和技术。”
为何成都双创能力仅次于北京?奥秘在产业布局逻辑
那么我们换个角度,像顾硕这样,由导师牵头研发项目的例子有多少呢?顾硕透露,其实也不太多。
曾经,高校科研人员对在岗离岗期间及期满之后的编制、身份、人事关系、工龄计算、档案工资正常晋升和职称评定等问题存在着很多顾虑。各省市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也出台了相应的文件。2015年,广东省印发了《关于深化广东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允许高校科研人员利用本人及其所在团队的科技成果在岗创业或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甚至可离岗从事创业工作,并允许在读大学生休学创业。2016年,江苏省印发《关于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有关人事管理的意见》,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离岗的时间期限为3年。在这期间,离岗人员还能参与职称评定。同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兼职、挂职、参与项目合作等方式到相关企业在职创业。
有了政策保障,这两年诞生了很多高校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产学研的相互融合,一方面让理论有了很好的落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对高校的学术研究也起到了检验和推动作用。
但为什么顾硕身边,导师将项目成果进行落地研究的例子并不多?
成都技转创投投资总监赵军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从外部环境来讲,政策上不够完全明朗化;从自身来讲,由于高校教师不接触市场,所以缺乏渠道、团队以及一定的市场意识。我们发现很多老师手中的项目都是有潜力做大做强的,但是由于这些原因,很多好项目成了外包,或者被直接销售出去。”
正是看到高校中“沉睡”着的科研果实,成都技转创投专注挖掘高校科技成果。在过去的两年里,他们投出了五十多个项目,其中一半以上都来自高校。
近年来成都市的创业热情持续高涨,氛围浓厚,走出了如货车帮、“王者荣耀”等独角兽项目。前段时间,在国信优易和《每日经济新闻》联合发布的《全国17城市双创指数排名》中,北京、上海、深圳双创指数排名前三,“新一线城市”成都则力压一线城市广州,位居总指数榜第四名,雄踞中西部第一,同时分项指数中的双创能力、双创环境分指数仅次于北京。
“成都的双创产业布局其实有着特别的逻辑。你发现没有,成都市的整体产业布局都是围绕着高校的。”赵军说。
西南交大附近的环交大菁蓉创业谷与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比如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围绕着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药产业围绕着华西大学,轨道交通则围绕着西南交通大学,材料方面围绕着四川大学……我们发现成都很多企业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着高校的支撑,他们实际控制人或者是参与股东之一,都来自高校。”
技转创投表示,秉承着帮助高校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的理念,目前所投的高校项目已经全部落地,并且没有一家折戟。其中不乏高校老师在他们的推动下投身商海,成功登陆新三板。
高校创业这道题并不难解,作为科技孵化的起点,高校孕育着无数的新知与肌肉,它无疑是充满生命力和想象力的。但要将孵化的成果成功地投入运用,推动人类生产生活发展,需要的绝不是象牙塔的一己之力。
*本文为新芽NewSeed原创,微信转载需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新芽NewSeed对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