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书林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书林斋

2019年01月书单by孔鲤

书林斋  · 公众号  ·  · 2019-01-26 08: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后台回复「 书林斋 」可查看文章集锦

2018年1月书单

2018年2月-3月书单 2018年4月书单 2018年5月书单 2018年6月书单 2018年7月书单 2018年8月书单 2018年9月书单 2018年10月书单 2018年11月书单 2018年12月书单


2019年的第一个月,读书17本。下个月可能要少一些,毕竟回家过年去了。

尽力挣扎吧,狂舞高歌吧,不过是换了人间。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秦国的统一只是在政治上把非集中的贵族统治的封建形态,转变为集中的专制官僚统治的封建形态;在经济上把分田制禄的领土经济封建形态,转变为履亩而税、佃田而租的地主经济封建形态。封建的形态是变了,但其本质还存在着。

把封建制的本质看漏,拘泥于政治的表象,以为中国古代领主贵族政治解体了,封建制度也随之消灭,而不知道封建制度的存废,最基本的要看社会的统治阶层是否还寄生于对农奴或形式上自由农民的剩余劳动或剩余劳动力的剥削上。这基本的剥削事实没有改变,单把剥削方式改变了,即把分封诸子功臣,直接食予其封国封邑的方式,改为以公赋税重重赏之、以俸禄给养之的方式,那并不曾消除封建的本质。

虽然后一种的封建形态是比较进步的,给予了农奴较多自由,并且较能允许乃至要求商业高利贷业的发展,但这一切的好处,非但没有使得封建本质得到改变,反而使中国中古以来典型的封建经济体制,拥有更残酷剥削的可能。

现代化本质上可以翻译为资本主义化,是由封建制生存方式向资本制生存方式的转移。可以由政治上的革命促其实现,也可以由对内对外战争促其实现,其结果都必须是把旧社会或封建社会母胎内允许好的新生产力解脱出来。如果新生产力或者采行新生存方式的储备条件,根本不曾在旧社会中形成,或所形成的迅速被破坏了,则政治上的变乱或战争,则从一开始就改变其性质。这是中国过去两千年只有王朝更迭的政变,没有社会革命的基本原因。

近代以来,虽然封建官僚政治的物质基础地主阶级因其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农工结合体的逐渐分解而使其原来所有形态和使用形态发生一些变化,但现代性土地所有关系、现代性租佣关系并不能因此就建立起来,事实上,都市的市民经济形态愈加发展,就愈对封建官僚统治表示不耐与反抗,统治者便愈需要把农村社会维持在原有状态下,使其统治基础有所寄托,并企图借此限制都市商工业资本的发展。可是,他们在主观上,却往往自诩是工商业振兴者、大建设人物,并昌言把都市商工业、交通事业建设起来了,再去变革农村,这样就可以达成一方面维护封建官僚统治,另一方面创建资本主义商工业的二重目的而一点也不觉得矛盾。

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一个组织学研究》

读完王亚南老师的书后,再翻开本书,十分惊喜,含金量很高,通过高度凝练的理论模型对政治组织进行了分析。其中尤其是周雪光老师对卡里斯玛的看法颇为精妙。

卡理斯玛权威建立在追随者对其超凡禀赋的信仰之上;不难理解,任何挑战卡理斯玛权威的话语都会被消化甚至瓦解其合法性基础,因此话语垄断权是维系卡理斯玛权威的关键所在。

卡理斯玛权威建筑在领袖超凡禀赋和追随者拥戴信仰之上,因此是超越常规、超越世俗规范的。卡理斯玛权威有着创造力和革命精神,而官僚体制因其等级结构和文牍形式,恰恰以按部就班、墨守成规为特点,成为卡理斯玛权威的束缚,而且官僚行为也常常与卡理斯玛权威的意图相悖。明文规则可以说是正式组织与之俱来的特征,惟此方能按部就班、协调有序,方能成为有纪律、有效率的治理工具。


然而,规则又是卡理斯玛权威的大敌:首先,一个按照规则行事的官僚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捆缚了卡理斯玛权威的手脚,将权力从领袖转到了官僚手中。历史上的皇权也面临这一困境,对于需要不断有所作为的卡理斯玛权威来说,这一挑战尤为严峻;其次,官吏因规章制度所缚而谨小慎微,惰性日重,「 忽大体,谨小法 」,以至「 法令日繁,治具日密,禁防束缚,至不可动,而人之智虑自不能出于绳约之内。故人材亦以不振 」(顾炎武)。可以说,上述矛盾与紧张正是官僚权力与昔之皇权、今之国家间关系的核心所在。


吴钢《孔子的周公 尚书 > 中所见西周女王》

五年前读过,这次重读,读了一半后还是弃了。

作者的脑洞开太大,可以作为戏剧建构,但不要轻信。

王钧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

慕汤一介先生是总编纂的大名而来,但其实第一卷是让我有点失望的。

阶级分析法其实是最容易上手的历史分析法了,对于宏观分析是非常有用的,属于《天龙八部》里的太祖长拳。但《先秦卷》的作者,很明显看起来想用却实际上没有用得成这个法子。

作者沉浸于堆砌史料,也许是没有足够的运用史料的分析能力,又也许是作者的史观和传统儒家史观完全一致,总之作者是顺着那一套往下说的。作为一本资料集,是合格的;但作为一本儒学史系列开端,「 经常是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同意,但读完之后,脑子里了无印象,也产生不了新想法 」(李硕评唐长孺语)。

仇鹿鸣《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

不同于仇鹿鸣上一本政治史,这本新书实际上应该算作是政治哲学。什么是政治?说白了就三个字:合法性。

也因此哪怕你不了解安史之乱和之后的藩镇割据,甚至你都不知道唐代的王朝背景,这本书你都可以读出趣味来,只要你懂那么一丁点儿政治。

政治是政权合法性的表象,那么如何构建政权的合法性呢?仇鹿鸣没有把安史之乱作为一个整体的粗暴的节点,而是分别考察了安史之乱以前天宝年间的天象谶纬、安史之乱过程中的贰臣和安史之乱后唐帝国与藩镇之间的拉锯战,并通过谶纬、墓志铭、年号、碑文,逐渐勾勒出唐帝国在进行政权合法性建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不同政治倾向,并暗中铺陈了一条对「 」的概念的建构,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清。

一份政治文件,应该是各方势力互相试探后最终达成平衡的妥协产物,它具有各方意志的加成,因此在分析它时,我们需要剥丝抽茧,慢慢找出其中的各方意志。

布罗代尔说:「 在谈到各个帝国和它们的兴衰的时侯,也许应该注意到促使这些国家诞生的命运,也就是说,不要混淆时期,不要过早去察觉那些与日俱增后来变得强大的事物的巨大威势,也不要过早去预示那些随着岁月流逝后来不再强大的事物的衰落。

王笛《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

建国以前,四川的基本问题是袍哥问题,但袍哥已经消亡几十年了,如今再找寻他们的相关踪迹十分困难。一来他们属于社会地方组织群体,官方史料很难详细记述;二来他们消亡太多时间,而他们本身并不完全是社会上的文化精英,因此也没有人想到动笔记下这一切。

我们能够分析出大致的模型来。

在古代,中央权力是很难渗透进地方基层的。不是朝廷不管,而是他们无力管辖,当公权力处于弱势的时候,他们的触手无法深入到底层。这时帮派处于在底层百姓和公权政府之间的地方自治。而这种地方自治,一方面需要垄断底层百姓最需求的保障,另一方面也要顶着公权政府的压力,因此内部必须铁板一块,否则立刻就会瓦解。

底层帮派的本质,是帮派职业化,职业化不同于混混,职业化就意味着老大承担着要养活小弟们的责任。靠什么养活?有几种做法:一是落草为寇,打家劫舍,这是土匪;二是占山为王,自力更生,这是造反;三是剥削农民,收取利息,这是地方黑恶。

而在四川,由于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屠杀,四川本地的宗族势力是极其微弱的,这时为了对地方进行管控,袍哥群体就诞生了。「 袍哥 」这个词可能诞生于关羽,也可能诞生于《诗经》,总之核心就一个字:义。

从宏观的视角看,我们一定要支持公权力对盘亘在地方上的恶势力进行铲除,否则必然尾大不掉,百姓生活负担加重;从微观的视角看,这些又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组成的,每一次拨动棋盘,带来的都是无数彼此关系错综复杂的棋子的命运的变幻。

马社香《重上井冈山》

过去的我总在想,主席究竟留下了什么,我买来年谱、买来传记、买来实录……但终究在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直到有一天我重新观看《建国大业》时,忽然意识到了答案。

答案是,主席给我们争取了时间,争取了经验。

主席究竟在想什么,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无论是从微观还是从宏观来思考,无论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来探究,无论是从政治还是从经济来审视,其实都是在力图构建那样一个原因。

但原因终归只是原因,重点在于这个原因而今的意义何在?

这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动机。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56天》

其实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要时刻保持一份战栗和警惕。

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其实前年我是翻过这本书的,但当时不是很能读得下去,书中的道理我直到去年才明白。为什么呢?因为去年实际操作过了一番。

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做剧本的过程,才能理解做剧本的结构应该是什么样、我们要写的是事件而不是状态,我们不能总想着替主角解决好问题,而应该给主角制造问题,然后推动主角去解决它们……

戏剧的本质是冲突,人物的本质是动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再次感谢那位赠书的朋友,愿那位朋友在演员道路上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

悉德·菲尔德《电影编剧创作指南》

其实就算知道了戏剧结构是什么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谁的视角来呈现这个故事,怎么一步步抛出这个故事,台词和动作怎么表现人物?

要创作一个故事,首先脑海中要浮现出一个核心场景,那是最让我感到刺激的画面,我就是为了那个画面而动笔构建故事的,有了它,那接下来的工作就都是在为它服务的了。先是人物,然后是结尾,然后是开端,然后是情节点II,然后是情节点I,然后是中间点,然后是两个紧要关头……

拉片就是一个不断的分拆过程,而创作是一个分拆空白纸张的伪拉片过程,一步步缩小梗概,把梗概压缩成场景,最后剩下的,就是台词对白了。

希望在创作时能时刻牢记,先学会写好商业片。

这个系列其实还有第三本《电影剧作问题攻略》,是针对问题来说的,需要等我写完后再来阅读,才有价值。

新垣平《剑桥倚天屠龙史》

张无忌是一个出色的卡里斯马型领导人。卡里斯马型领导者不需要太强的能力,但一定要有极高的魅力,还要有神迹。张无忌的神迹是什么?是他以一人之力解救光明顶的危难。


张无忌其实只做了这样几件事:替明教抵抗住了六大派的围攻,收服教众;在明教群龙无首之际应承教主之位,约束众人,自正名分;在中原武林遇到大危机时挺身而出,改变形象;夺回圣火令,得谢逊「传位」;识破陈友谅、成昆诡计,为正道武林除害;击退元军,大义不容分毫退让。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构建共识以弥补裂痕是没有用的,需要降临一个卡理斯玛。

小椴《开唐》

很久以后再翻开高二那年在《武侠版》上读过的小椴这本书,当时对「 幸福之后,无路可走 」这八个字记忆犹新,如今重读,很像我一位朋友写的诗。

阎连科《我与父辈》

虽然是个人的情感,但情感是真实的,无论你接不接受,我都想说,好书,可以读一读。


我觉得,我也老了。

阿耐《大江大河》

小说和电视剧其实差别很大,前三本是《大江东去》,最后一本是《艰难的制造》。但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小说,小说里男主各自的局限性都被放大了,这还不止,在小说里有很多可以让人深思的东西,在阅读时记下了不少笔记和心得,颇有一点趣味。


附: 《大江大河》:我们还年轻,这个世界也很年轻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角色不是宋运辉,而是雷东宝。别看雷东宝是一个集体经济下的农民,其实雷东宝是有原型的。雷东宝的原型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原型,你把小雷家看作一个政治寓言故事,于是雷东宝的原型就大了去了。看明白这一点,才算看明白这本书。

书林斋01月寄语


当你产生情绪时,不要急着发泄情绪,一定要先思考情绪从哪里来。当你发现你和身边人都有这种情绪时,更要思考情绪最后会发展出什么样的事情。做一个观测者,不要贸然做一个参与者。只有在思考到这一层面后,如果你仍然觉得这个结果是正确的,你才可以继续让你的情绪饱满下去。这是我思考所有事件的第一思路,最冰冷的人和最温暖的人一定都是最悲凉的人。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也只有你自己才能为你的选择负责。


我是一个爱做梦的人。我遇见的是一群爱做梦的人,一群想做梦的人,一群在做梦的人。经常有朋友会问我到底想要什么,这也不要,那也不要,其实只是因为我的梦不在这里。其实本不必在意这么多的,只需要一句话:你对你现在做的事,感到快乐吗、有成就感吗?我的答案是:是。你呢?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 《隆庆天下》:被遗弃的伟大时代

推荐: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阅读原文处可查看文章集锦。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我写,你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