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秦大明
如果小明不见了,就到这里来找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市场监管  ·  惊呆!男子口吐白沫,一查两肺全白了!竟是因为 ... ·  11 小时前  
上海市场监管  ·  惊呆!男子口吐白沫,一查两肺全白了!竟是因为 ... ·  11 小时前  
南昌晚报  ·  孙颖莎力克张本美和,国乒包揽女单4强 ·  21 小时前  
南昌晚报  ·  孙颖莎力克张本美和,国乒包揽女单4强 ·  21 小时前  
全网快资讯  ·  人性最大的恶,是不懂感恩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秦大明

不要沦为“舒适区”的奴隶

秦大明  · 公众号  ·  · 2018-12-09 22:48

正文


一位金融思维训练营的同学曾给我发消息说:


小明,上完金融课,最大的收获是养成了工作后仍然每天抽时间学习的习惯,这种习惯真是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又让人无比兴奋。一开始特别不适应,毕业了很久,再重新回到每天必须强迫自己学习的模式当中,等于是强行把自己从下班后就刷剧刷朋友圈沙发葛优躺的舒适圈里拽出来,不能做了舒适区的奴隶。


这位同学最后这句话我认为说得特别好:


不能做了舒适区的奴隶。


正如很多优秀的人都一直提到的那样,人要成长,就一定要离开舒适区。


就如天底下没有钱多事少责任轻的工作一样,这个世界也从来没有舒舒服服,吃着火锅唱着歌,就能轻松实现的成长。


成长的全部可能,都位于舒适区之外。


跳出舒适区,刻意逼迫自己去适应,去练习,去获得新的技能和知识,是每个人要变得更强更优秀,必须要经历的路径。半个月前我问宋彪,我说你懂不懂用户增长,他说不懂。但两周之后,他已经做出了第一个增长运营方案,这就是刻意学习和练习。


“我不会”,从来都不会成为真正要成长的人前进路上的障碍。


此外,懒惰和短视的人性,往往会让人们做事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尤其是当下的喜好。比如人们总是很难做到自律,总会选择当下更轻松的事情,总会按照自己感觉更舒服的方式处理事情。


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在长期来看,往往不是最优的。一些短期看起来的理性,往往加总构成了长期的非理性,这是人性的悖论。(学过经济学的同学,动态优化的思想了解一下?)


例如,每天坚持读几页书,这个看似极其简单的事,但却只有极少人能坚持下来。但是每天不忘刷朋友圈,却是大部分人可以轻松做到的,根本不需要刻意提醒。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读书位于大部分人的舒适区之外,在学习区里。而刷朋友圈消遣,则位于大家的舒适区里。


舒适区的事情有个重要特征,即根本不需要思考,就像你每天吃饭喝水睡觉一样。如果一个人大脑长时间处于舒适区,那么意味着这个人长时间会停止思考。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部机器,不思考的大脑,就是一部长期不运转的机器,必然会生锈腐蚀,这就是不少人越活越笨的原因。我们经常调侃说,人生巅峰在高三,这句话不止是一个段子,它其实是残酷的现实。


千万不要以为,固守你从学校里学到的那点知识,从工作当中获得的那点经验,就足以守住你现在在社会当中的位置。这样想的话,就太幼稚太简单了。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变得廉价而随手可得,有心之人,愿意为知识技能投入的人,随时都在用全球范围的知识武装自己,升级认知体系。


这一点和传统时代有着本质区别。在过去,知识的流动是缓慢的,是相对封闭的,人们的竞争也远不如现在这般激烈。


而现在,情况变得完全不同。知识流动更新变得和计算机的内存升级速度一样快,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哪怕坐拥几十年经验的人,也面临着越来越近的失业压力。


没有意识到这些的人,仍然坐在办公室的格子间里,像几百年前流水线上的缝纫机女工踩着踏板一样,心满意足地画着PPT.


他们对新知识,新趋势,新的自我价值变现方式,完全视而不见。或者看到了也是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些骗人的游戏。就像十几年前,人们蔑视QQ和电商一样;就像几年前,人们蔑视新媒体和个体崛起一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