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和母亲的关系,总是亲密却带有隔阂,相爱却难以互相理解。
尤其当我成年以后,看待母亲的目光从依赖变成挑剔,觉得她日益固执,固执地不愿接受新事物,总是依赖过去的经验为我出谋划策,我总是认为:她的意见已经没有价值了,她并不理解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种隐形的对抗持续了几年。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重新认识母亲、理解母亲的?那是我考研失败之后与母亲的一次长谈,她第一次对我提及自己上学期间的种种,提及她曾热爱却没有坚持的梦想,提及她在高考时所遭受的打击,以及那段时间的心路历程。
那一刻,母亲大概在我身上看见了自己曾经的影子,而我也从母亲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那天我们哭着聊了很久,最后拥抱了彼此。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发现原来母亲亦有过青涩的、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少女时光,也曾为了学业辗转反侧,最后不得不接受现实。
我本以为她并不懂这些,不理解我对学业和梦想的追求,只是一个日复一日周旋于工作与生活之间、没有追求的中年人,因此才不赞同我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不赞同我考分数太高的学校。我以为她自己没有追求,也要我做一个得过且过的人。这次长谈后我才明白,正因为她经历过这些,所以怕我遭受同样的打击和挫折。
我问过母亲,她是否会感到遗憾——遗憾没有考上心仪的学校,遗憾因为如今的工作和家庭而错过了提升自己的机会。这个问题,既是在问她,也是在为自己的疑惑寻求一个答案。
她回答我,有过,但她逐渐发觉,过去的失败并不能否定她的一切。事实上,之后二十几年里,她依然过得幸福、充实。
成年以后,我逐渐不再依赖和信任母亲的智慧,但听到她的回答,我又重新认识了母亲,或者说,更深刻地认识了她。母亲没有很好的学历,一直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但当她脱离了母亲身份的遮蔽,将她生活了五十余年所积淀的经验、应对挫折和调节心态的智慧教授给我的时候,我才发现,她不仅是我生活上的照顾者,也是我人生中的指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