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档,各平台官宣的精品微短剧就超过
300
部,抖音、红果、小红书等平台短剧数量“卷”出新高,映射出微短剧行业精品化竞争的新格局。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冯胜勇也接受了澎湃新闻独家专访。
冯胜勇认为微短剧行业将面临三大机遇,同样面临三大挑战:内容同质化和创新难题、平台内容质量监管的压力、商业化与创作质量之间的平衡。
为了进一步推动短剧生态健康发展,今天,春节小长假结束后正式上班的第一天,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发布了关于短剧行业健康发展的最新通知。
我们先来提炼一下本次通知的核心内容,再来谈一谈,通知对整个行业带来的影响。
在内容创作层面,通知还是将
“拍精品”放在首位。
首先是加强选题规划,落实讲好故事,拍好精品的要求。比如,围绕重大主题、重要节点,加强选题策划和组织推动精品短剧。
2024
年巴黎奥运会期间,诞生了不少体育竞技题材的短剧;高考前后,也会有不少高考题材的短剧出现。今年春节期间,红果短剧有一部名为《老千》的精品短剧,就以过年期间打麻将为背景创作。
另外,
对于精品微短剧项目和作品,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在这方面,各地都出台了扶持政策。比如,
2024
年杭州市余杭区
11
月
4
日启动扶持政策申报,年度优秀原创网络微短剧可获奖励
100
万—
500
万元;再往前一点,
2024
年
9
月,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各区都出台了对精品微短剧的扶持政策。
西城区对区属优秀原创微短剧作品给予最高
50
万元奖励
;
密云区推出
“
短剧游密云
”
专项创作计划,设立优秀项目专项扶持资金
30
万元;对优秀剧本提供采风、拍摄等全方位支持。
第三,
加强短剧创作支持,提高成片转化率。支持微短剧在新业态、新模式方面的创新,营造审慎包容的监管环境。
这主要表现在,优化优秀节目办事流程,在线下材料申报,备案登记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压缩办理时长和管理对象的办事成本。
总体来说,是
对创新型短剧的备案与审核开放更大自由度。
通知还提到,加强短剧宣传推介,对纳入重点目录的微短剧,指导平台采取优先排播、算法推荐、分账支持等办法,扩大优秀作品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积极探索微短剧创作与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及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业态深度融合。
在监管层面,通知要求进一步优化审核机制。
首先是落实短剧
“分类分层审核”制度,对微短剧按三类分三个层级进行审核管理。
“重点微短剧”(符合特殊题材、总投资额度达到
100
万元及以上、长短视频平台招商主推或在各终端首页首屏推荐播出、自愿按重点微短剧申报等几种条件之一)
“普通微短剧”(总投资额度在
30
万元(含)—
100
万元之间且非重点推荐)均应报省级以上广电主管部门进行规划备案和成片审查,“重点微短剧”的规划备案由国家广电总局统一备案公示管理。
“其他微短剧”(总投资额度不足
30
万元且非重点推荐),由播出或为其引流、推送的网络视听平台履行内容管理的职责,负责内容审核把关与版权核定,定期将审核剧目信息报属地省级广电主管部门备案。
其实这项制度从
2024
年
5
月
31
日起各省市地方广电机构就开始陆续实施了。比如,各平台需将未经备案上线播出的微短剧的剧目相关信息,报所属地省级广电主管部门备案。自
2024
年
6
月
1
日起,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将不得上网传播。
此次,再次重申落实
“分类分层审核”制度,一方面是对这项制度过去试行半年多以来的肯定,也意味着,接下来将严格执行该制度。
在短剧内容审核方面,除了落实
“分类分层审核”制度外,还需要落实
“
白名单
”
制度
,以及总编辑内容负责制。
也就是说,
网络视听平台、小程序、投流方等播出或引流、推送的所有微短剧,均须持有《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或完成相应上线报备登记程序。节目上线前须在片头按相应格式要求标注《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号或节目登记备案号。
总编内容负责制指的是,网络视听平台须以总编辑内容负责制为抓手,全面加强审核能力建设。
从
2024
年下半年开始,短剧行业的增速就逐渐放缓。
这一点从
IAP
付费短剧的收入规模上来看,尤为明显。充值在
1000
万以上的爆款付费短剧越来越少了。
一方面是因为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从此前的野蛮生长进入到了精品化的精耕细作时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行业监管不算升级,让短剧行业逐渐步入正规化。
比如,平台对于小程序微短剧的内容低俗,无序传播等突出问题展开专项治理。有力遏制了野蛮生长,粗放发展态势。
有业内人士认为,
此次通知进一步落实之后,短剧行业的内容精品度将不断提升,但行业发展会继续保持缓慢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