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僧活
小僧不二的僧活、僧悟、僧诗、僧歌、僧段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小僧活

诶,我跟你说,我也信佛,我也是佛教徒!

小僧活  · 公众号  ·  · 2018-04-29 15: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SANGHATALKS EP273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遇到一个陌生人,聊天中得知对方也是佛教徒,立刻对对方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好似彼此之间的关系突然间因为信仰的相同变得亲密起来。虽然才不过是短短一会儿的交流,你对对方的好感就逐渐上升,你的防备就逐渐放松。



当然事情的发展可能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在与对方的不断交往中,你看到对方无论是信仰还是人品上都值得你敬佩,在诸多方面他也给你带来了好的影响甚至帮助;另一个是在交往的过程中,你发觉对方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对佛教有信仰的人,所谓的佛教徒只是一个拉近特定人群关系的一个标签而已。

我们很喜欢给自己贴标签,并寻找有相同标签的人。我们是一个佛教徒,当我们发现周围的贴着佛教徒标签的人越多心里就越踏实,这种踏实来自于“我们都是自己人”的心态,这反映了我们根深蒂固的喜欢站队的姿态。这种站队方式一方面可以确保我们这个标签的正确性,即我选择的信仰是正确的——你看,那么多人都跟我选择的信仰是一样的呢;另一方面则是不管它正不正确,反正有那么多人都和我一样,要错反正是大家一起错,就算死还有那么多人陪着,想到这就很是宽慰。



这种贴标签并寻找标签的行动体现了盲目和从众的心态。它没有从自我审视的立场出发去认知自我的需求和信仰的本身,这种行为的思考没有真正体会到信仰的“非功利”状态。就佛教信仰来说,从根本上讲,佛法的修持从来不会把一个人的社交收益、经济利益等作为关注的重点,但也不得不说现实并没有那么纯粹,因为标签总会在大家互相认同后产生很多奇妙的反应,当信仰、当佛法、当修行变成一个寻找认同的标签的时候,它也就变成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个照面词,就像是商人借助酒桌上的推杯换盏来洽谈生意,很多人利用信仰为托词、利用宗教徒的标签来达到自己跟信仰脱节,甚至是悖离信仰的目的。


除此之外,根据标签的数量选择信仰的人对信仰是有误解的,他们不知道作为阐述真理的教义并不会因为信徒数量的突然增加而为真理增加正确性的光芒;同样,也不会因为无人问津真理,真理就失去它本身的光辉。一个真正信仰佛陀教法的人,并不会因为哪个伟人信仰佛法而趋之若鹜般的对佛法产生坚定长久的信心,也并不会因为某个大明星没有信仰佛教而立刻舍弃自己的信仰。


当然在某些程度上,那些有名气的人的信仰确实会对很多人在选择信仰时产生一些引导作用,但如果一个人在对信仰的坚定中,仅仅依靠他者带给动力,那他的信仰绝对是不稳固,也必将是无法张久的。因为信仰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别人的信而信,而是因为自己的信而信。自己信念的发出它可以来自于对佛法闻思后的折服,它可以来自于对佛法修持的中的独特体验,它可以来自于某些神秘或不可思议的经验或启示,但它绝不应该来自于有多少人信仰这个宗教。



退一步来讲,就算这个宗教的教徒的人数非常多,也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数字并不能真正代表信仰者的多少。在此用西方哲人奥古斯丁的一句话叫:“羊圈里有狼,羊圈外有羊”,在佛教里,就算某些人有了皈依证,有了法名,看过些经书,也并不能说他们就真的是一个佛教徒。把一个理想中佛教徒应有的宗教情感和道德素养复刻在任何有佛教徒标签的人身上是不明智的,因为你必然会在进一步接触之后失望或被骗。当你被欺骗的时候你会自然而然的责怪佛教,责怪这一类人。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一个同性恋者写的,他虽然是一个同性恋,但是他非常不喜欢这个群体的很多人,因为在那个圈子里有不乏“渣同性恋者”,当大家看到了这些同性恋者中的“渣”就会自然而然责怪他们整个群体。在一个群体里面,一部分人犯的错往往让整个群体背黑锅。就像很多所谓的“佛教徒”,他们根本没有信仰,他们要么是假扮成出家人的样子到处招摇赚骗,要么贴上居士的标签蛊惑别人,当事情败露,受害者往往会把气撒在他的信仰上,开始对佛教这个群体大加指责。当然还有更严重的,就是一个程序上正规的出家人的败坏,这就是佛陀所讲的“狮子身中虫”,这种人对佛教、对佛法的伤害则更严重。



所以,当听到有人说“我也是佛教徒”的时候,不要那么激动,不要把你的银行卡密码告诉他 (我想这应该没有吧 。对法道的真实修习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做的事,而不是一味地去寻找认同感,寻找所谓的伴侣,寻找给予慰藉的团体。



还俗的方丈

天朝发生的一件奇闻

呔,请出示你的蝶姐!

那些关于佛陀的爱


找不二 - 投投稿 - 字太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