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上帝视角
传播真能量,另类视角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观察报  ·  A股收盘:沪指涨0.56%,全市场超4100 ... ·  昨天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渤海大魔王 ... ·  3 天前  
央视财经  ·  刚刚,登顶!全球第一! ·  4 天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阿里巴巴、DeepSeek,突发!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上帝视角

多数小微企业要保不住了

财经上帝视角  · 公众号  · 财经  · 2019-06-29 10:28

正文

中小微企业数量占国内企业数量9成,是某某人最为关切的目标。央行发布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提到,“中小微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这一套“5、6、7、8、9”的论述证明了中小微企业的重要性。

中小微企业对我国经济很重要,没有这些企业撑着,经济肯定走不到今天。然而,国内中小微企业的真实能力却并不能撑起如此重任。

80% 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只创造了50%多的税收,这说明多数中小微企业本身处于产业链中的价值洼地,其中,小微企业的这种特征更为明显。而符合用人多、收益低特征的是传统制造业。传统制造业最大的软肋在于核心竞争力不足,入行门槛太低,只要是个四肢健全的人都能做。竞争门槛过低的结果是竞争激烈,当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还能过得滋润,可一旦市场供需清苦逆转,悲剧就发生了

在这轮大风浪中,中小微企业死伤不少,随着外部订单的萎缩,裁员、关门成为了较为普遍的情况,在部分地区更是成为了一种现象级情况。很多企业不得不举债维持企业运转。

截止2018年末,我国小微企业法人贷款余额26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32.1%;同比增长1.68万亿元,增长7.2%。

对比大型企业与中型企业变化可以发现,国内银行依旧偏向于向中大型企业发放贷款,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速明显低于整体水平。

同时,截至2018年末,小微企业法人贷款不良率为3.16%,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5.5%。这个数字无论是与中型企业贷款不良率比还是与大型企业贷款不良率比都是明显偏高的。

从中也可以看出为何银行不愿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不少小微企业的运作基本依赖于银行放贷。这种现状在现今也走到了尽头。

小微企业的贷款来源大多来自中小银行,因为大型银行的贷款都是面向国企、央企或明星民企等风险较小的企业。而目前,中小银行原本的操作模式已经无以为继,本身面临被倒逼的改变。

继包商银行事件后,国内开展了一轮对于中小银行的摸底调查。结果显示非常不乐观,央行被迫拯救中小银行。6月14日,央行发布消息称,决定增加再贴现和常备借贷便利额度共3000亿元,加强对中小银行流动性支持,保持中小银行流动性充足。其中,增加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常备借贷便利额度1000亿元。中小银行可使用合格债券、同业存单、票据等作为质押品,向人民银行申请流动性支持。

今年4月份,中国审计署表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中部河南省的一些银行将其贷款的40%记为不良贷款,这是中国几十年来首次正式披露这么高的有毒资产率。

而6月份,审计署又披露,部分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风险未有效化解。3省部分金融机构通过虚假方式掩盖不良贷款1005.84亿元。23家村镇银行实际平均不良率4.94%,42家农村金融机构不良率超过5%。

很明显,国内的中小银行正面临着一场危机。央行虽然能短期内提供流动性,帮助其暂时度过难关。但核心问题不解决,中小银行向此类企业放贷的代价就是自己一起搭进去。

受国内资产荒+资金荒双重现象并存影响,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也走到了尽头。(注:资产荒意味着银行找不到良好标的放贷,而资金荒源自多数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而中小企业数量又很庞大,造成资金荒)

国内中小企业普遍核心竞争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很多甚至都不能算是正规企业,类似小作坊运营。这类企业只能存活于产业链中的利基市场,亦或是遇上顺境。

如今,在双创的政策背景下,越来越多创业企业遍地开花。初创企业都属于小微企业,在银行融资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只能寻求PE/VC的帮助。所以,一年52周中,几乎每周在全国某个地方必定会有融资路演。为什么?因为小微企业缺钱,银行不给钱只能走其他渠道。

实际上,创业企业中,的确有少数企业真正在走技术创新这条路。但大部分创业企业并无实质核心技术,完全靠模式包装行走江湖。这类企业与现存的小微企业都有共同的问题,即竞争力不足。因此,这类企业几乎没有成长空间,如果他们能够成长,证明其业务被市场认可。而因为缺少竞争门槛,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尤其是在BAT的阴影下,没有核心竞争力注定灭亡。

另一方面,在新一轮改开背景下,小微企业所面临的是来自外部的竞争。进口产品涌入将加剧国内市场竞争,作为产业链中的弱势群体,面对成本战、价格战,小微企业是不具备抵抗能力的。

然而,新一轮改革开放又是大势所趋,开弓没有回头箭。未来,小微企业会受到冲击是客观事实。一旦小微企业撑不住了,就业也就稳不住了。

为此,产品质量成为了生命线。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唯有产品质量才是生存的唯一希望。而“质量”也恰恰是小微企业的软肋,国内的小微企业不同于德国那些小而精、小而美的企业,“质量”是国产货膝盖上中的那支箭。

如果发生小微企业大面积崩塌的景象,政府一定得出面救助。救小微企业就是救就业,就是救消费,就是救改革,就是救经济,就是救……

与小微企业相关联的大量就业人群本身再就业能力不强,很难通过职业技能重塑寻找新的就业岗位。失业人群增加势必意味着消费萎靡,更何况眼下已经出现消费难以振兴的局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