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要资讯
有专业的产业团队,有严谨的研究态度,还有点不正经,你们想要什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要资讯

华为被打压的背后,是底层规律变了

要资讯  · 公众号  ·  · 2021-05-15 23:19

正文


《新商业进化论》 第181篇

口述 | 王世渝

采访&文 | 君莫笑 值班编辑 | 初一

第 5650 篇深度好文:580 5 字 | 12 分钟阅读


一、数字经济下的全球化


1.为什么是华为?


中美贸易冲突愈演愈烈,未来,中美竞合将成为常态。

在这场大国博弈之中,冲突造成的经济影响,中国公司首当其冲,而华为则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之上。

如果回看历史,我们会发现华为遭到封杀,与80年代的美日贸易之中美国的手段如出一辙。

但是,在今天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下,华为事件背后意义,却远不止于此。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政府开始扶持半导体产业,随着日本半导体行业的人才与技术逐渐成熟,在1985年的时候,日本半导体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就超过了50%。

到1993年,世界前十大半导体公司中,日本就独占六家,至此美国的芯片公司纷纷受挫。其中,AMD净利润下降2/3。英特尔亏损1.73亿美元,并宣布退出DRAM存储业务。


1986年,随着《美日半导体协议》签署,日本被迫放开国内半导体市场,同时在出口方面,被美国征收100%惩罚性关税,日本半导体芯片也随之从顶峰滑向深渊,日本半导体企业日薄西山。


再看华为,众所周知,华为在科技、数通产品及交换机设备、运营商业务等方面都做到了领域内的顶尖水平。

在全球通信息行业里,华为几乎是将数字技术的所有链条全部覆盖的企业,除了华为,全球可能找不到其他公司。

现在的华为,通信设备领域,可以将思科甩在身后。5G标准和芯片领域,可能领先高通半个身位;在5G独立组网领域,华为是标准的提供者之一,拥有1970项专利。


《技术的本质》提到: 经济是技术的表达,经济源出于技术,由于技术在不断进化,经济也在不断进化,它不动声色地创造了我们的财富,成就了经济的繁荣,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技术变革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方式,相较于其他互联网平台公司,华为更像商业帝国,而非仅仅满足于出售产品和服务。

再举一个例子,尽管小米在印度市场/欧洲市场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相较于华为,小米为了快速适应市场,获得市场份额,只是在售卖产品,像手机/智能硬件设备都属于轻资产,都是数字终端设备,小米并没有像华为一样做基建设施。

在美国眼里,华为不仅仅是一家技术公司,一个独角兽,而是决定未来经济发展与经济效益、社会生存方式的“商业怪兽”。此外,对中国来说,华为承担了中国数字基建的重担,厚重不必多言。

因此,华为事件背后除了政治博弈,更重要的是数字经济下的全球化的发展模式变了,只有看懂这条线,才能在未来分到全球经济利益最大的那一块蛋糕。

2.三波经济全球化

大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拉开第一波全球化的序曲。

15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相继崛起,带来了第一波全球化,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战争与掠夺”,通过“枪炮、病菌与钢铁”,整个拉丁美洲处在两牙帝国的殖民统治之下。

彼时,随着1433年 (明宣德八年) 郑和下西洋走向终结,天朝上国与第一波全球化擦肩而过。

16世纪,随着资本的兴起,荷兰人率先开启资本主义时代,东印度公司显赫一时。1588年,英国海军 (盗) 打败无敌舰队,成为世界霸主,直至二战后被美国取代。

而在1793年,乾隆告知英国使节马尔戈尼: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当然,清末力图“国富民强”的洋务运动也是草草收场。


二战之后,美国开始主导的全球经济。尽管经历了多次经济萧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但在美元和军事霸权之下,欧、美、日等国依旧是第二波全球化的受益者。

但是,资本决定一切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接下来,将有数字催动发展。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将会打破意识形态和文化信仰的壁垒,数字技术作为新的生产关系,正在重构商业链条。


经济三要素 (资本、劳动、技术) 的流动范围将会变化,不再是空间和时间上的流动,而是线上和线下的流动,数字链和信息链融入到传统的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之中,五链融合。

一言以蔽之,全球化并不是要求每个企业都要在全球市场之中去大规模重组、并购、投资,然后在资本市场驰骋。


而是要看其能不能根据企业规模、所在行业以及公司愿景在全球范围内整合所需要的一切。

3.数字经济与全球化

对于数字经济,我将其定义为: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作为核心生产要素,以现代互联网为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经济深入而广泛的融合,改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的经济形态。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全球数字经济新图景 (2019年) 》报告显示,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全球国民经济的核心地位。


比如,2018年,美国数字经济产业化规模为1.5万亿美元,大多欧洲发达国家以及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了22.5万亿美元。

2019年,腾讯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李刚在演讲中提到: 不管是消费端,还是供给端,数字经济都带来了极大的价值。

从消费端来看,智能零售、智能出行、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等领域,通过数字经济,扩大了消费者剩余。

从供给端来看,以往由于信息不对成造成的优质资源错配、有效供给不足,现在能够通过产业互联网降低资源损耗,提升产出。

在《繁荣的背后》中,威廉·伯恩斯坦将1820年理解为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分水岭,甚至是现代经济的起点。

同样,《世界经济千年史》的作者,詹姆斯·麦迪森也对世界经济进行了纵向统计,他发现1820年之后,人类经济才呈现出“质的飞跃”,在此之前,全球经济都是在缓慢增长。

也就是说,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经济才随之腾飞。而数字经济,将带来更快的增长。


梁宁说: 如今,网民即国民。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 也就是说,光是国内,就有70%的人被数字互联网技术连接起来了。

未来,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的数字化知识和信息将会成为新的增长动能,而每一个网民或是每一家企业都将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发挥更大的价值。

因此, 未来的博弈,可能不再是大国博弈,而是企业之间的数字化能力、产业整合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竞争。

每家企业都不可避免的会被卷入其中,因此,看清数字经济的本质与发展逻辑,成为数字生态系统的链主或其中的一员,更为重要。

二、数字经济的本质与发展逻辑


1.数字经济的核心:5G

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末期,世界进入数字化时代。

目前,很多人都从技术角度去谈5G,每一轮的技术提升和增长,都带来了不同的数字技术以及能力变化,最大的改变就在于应用场景的不断升级。

单纯从技术上来看,5G具有超高速率、超大连接、超低时延的性能,同时具有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的能力。

在技术运用上,比如大视频、物联网、云计算、AI、VR、无人机,都可以在5G技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4G时代,通过移动端将人与人相互连接,但相较于物品,人口数量总是有限的。但到了5G时代,万物互联,这背后能带来的商业价值就不可小觑。

当下,数字化转型和产业互联网已成为趋势,而产业互联网的想象空间就在于5G。

5G将让数字技术全面融入产业经济时代,从C端到B端全面融合,将两者彻底打通,相互促进。

2.数字经济发展逻辑

未来,数字经济驱动有三大方向:

方向一,传统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

方向二,基于5G技术促进互联网产业自身实现全球化。

方向三,数字技术下沉,通过物联网、产业互联网,将ABCD深入融入传统产业,改造、融合甚至颠覆传统企业。


① 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就是利用数字技术,驱动商业组织进行效率提升、模式创新和生态重构,实现降本增效。

比如便利蜂在2018年花了一整年的时间,让所有经营管理完全进入系统决策。

它有很多功能模块:有个团队专门盯着什么货畅销,就连到工厂直接买,这是订货系统。


有一个团队专门研究货架的使用,应该怎么摆。因为便利店最稀缺的资源就是货架。还有一个团队专门研究如何保持店面清洁, (店里) 配有很多摄像头,随时提醒员工。

这些不同的模块下面全部有数据支撑,会告诉店员:现在你要卖什么货,货架怎么放,什么时候要打扫清洁。这样,算法可以按着不同数据做到千店千面,系统订货,系统计算放置在哪里,你听系统的就可以了。

不管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都在积极投身于其中,这是大势所趋。

② 产业互联网

以前,中国互联网平台或技术,主要服务终端消费者,改善衣食住行、精神和物质生活,重点关注连接、呈现。

当下,由于互联网在消费者端的渗透率已经大幅提高,互联网的增长点将转向产业端。

产业互联网市场面对的B端,用户需求与C端有很大差别,较为复杂——链条更长,利益主体更多元,结构更稳定,惯性更大等。

产业互联网的目的在于, 完成企业内部的运转效率的提升,企业之间的产业链协作,提升流通效率,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方面,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会释放更大的生产力,推动整个经济的运转效率提升,消费者就能够获得质量更高、价格更低的商品和服务。

另一方面,通过需求对接、数据和技术的连接,持续帮助互联网向产业端渗透,驱动产业互联网发展。


华兴资本集团CEO包凡说: 当产业互联网已经完成了自身的改造,再跟消费互联网再融合发展,就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③ 产业平台融合

当产业互联网成熟之后,彼此之间如果能够进行融合,就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这就包含了产业互联网的全球化,上游节点 (供给侧) 的全球化;技术的全球化流动;下游终端的全球化。

目前这只是趋势,未来发展成什么样子,还有待观察。

三、中小企业的机会与挑战


1.中国企业的机会与挑战

目前,中国企业 (家) 想要实现全球化,有如下五点挑战:

第一,眼界不够,严重缺乏想象力,会受到一些未知的东西所束缚。

第二,思维落后,但又看不清规律。很多人还沉浸在当前的互联网模式和业态之中,大多人没有主动了解或熟悉产业互联网和互联网产业的规律。

第三,国内高水平的数字技术和相应的专家较为稀少,或者没有得到尊重。

第四,目前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产业互联网是产业规律和数字技术之间的融合,产业规律是核心,而非将互联网技术当作核心,在产业互联网这一块,大家的认识都不够深,设计创新也处在起步阶段。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我们缺乏全球化的能力,这导致我们在数字经济驱动的全球化时代,缺乏想象力,从而失去了通过产业互联网走向全球的先机。

以往,我们的企业更多通过资本的力量实现“企业全球化”,比如并购、收购、控股等方式,过往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但是,依靠资本驱动的全球化,已然面临巨大的挑战,比如意识形态、环境保护、贸易保护等等。

而并购或者控股,更像是企业的国际化,而非我们所说的全球化,因为这些企业并没有在全球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数字链和信息链的打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