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6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基本结束,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福建省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洪茂椿获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唯一提名,该奖项是福建省对科技工作者的最高嘉奖。
洪茂椿,中共党员,1953年9月出生于莆田,1978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化工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物质结构研究所硕士学位,1996—1998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做JSPS访问教授并获得论文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省科协副主席。主要从事新材料与器件、纳米材料、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洪茂椿院士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功能导向自组装法设计合成纳米团簇分子、金属-有机纳米笼、纳米管和纳米线,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资助,开辟了一条研制纳米团簇与金属-有机纳米器件的新途径,建立和发展了多种纳米有序阵列体系制备方法,成功地制备出系列一维、二维金属-有机聚合物材料,研究成果获得2001年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和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1.前沿探索。作为首席科学家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国家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化石资源转化用新型高效纳米催化材料与结构研究”、国家973科技重大研究计划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贵金属高效利用与替代的纳米催化材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功能导向晶态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定向合成”等研究。在新型无机纳米团簇分子的研制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中,研制出一百多种结构新颖的系列纳米团簇、纳米笼和纳米管,并在国际上率先合成出各类含金属芯的一维纳米导线和具有半导体性质的金属石墨二维层状聚合物材料。
2.短板攻坚。为促进福建省光电子技术及产业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解决制约光电子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洪茂椿院士前后主持或组织实施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研制出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电子晶体材料,解决了十多种大尺寸高质量光电子晶体材料的关键技术难题。该成果获得2006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大会特别奖, 2007年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转化创业。围绕福建优先发展重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高质量晶体元器件和模块与全固态激光技术、新一代煤制乙二醇技术、无机—有机杂化光功能材料的设计和调控、半导体照明关键材料研发及技术集成、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工业化制备技术等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并实现转移转化。集聚了中科院30多个研究所最新科技成果在福建落地转化,催生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据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局和福建省科技厅统计,2010-2015年共有446项(其中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项目113项 )科技成果在福建落地转化,新增销售收入293亿元(海西院179.2亿元), 新增利税69亿元(海西院31亿元)。
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575篇研究论文,其中SCI收录论文521篇,发表的论文被他人引用14400多次。有关学术论文连续多次入选世界“十大化学热门文献”, H-指数(index)为61。十二篇论文被选为封面论文。 2015年爱思唯尔发布了对中国学者的世界影响力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候选人洪茂椿院士入选化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化学领域共有133人入选,洪茂椿院士排名第15位。
1993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得全国首届王天眷波谱学奖,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1年获人事部和中科院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6月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2003年11月当选中科院院士,2004年被福建省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2004年获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奖。2006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2010年获何梁何利科技与进步化学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1年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2016年获得“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荣誉证书。
❤您的点赞,是小编辛勤运营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