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分别前往了三个方向,回望、前瞻和旁顾。
现在,我们重新启程,把目光看向自己。这是一个新的维度——自省。看看,在我们自己身上正在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
这就又要提到「每天听本书」产品里的一本书——《盗火》。
这个名字,盗火,大家自然会想到那个悲天悯人的希腊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从天堂中盗来了火种,然后接受了宙斯疯狂的惩罚。
哎?什么事这么伟大?居然要用盗火来形容?人类又要从天堂里偷来什么好东西了?其实,是一件我们普通人很难做到的事情——随时随地集中注意力。
其实,这个状态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心流”。就是指一个人忘我地投入工作,灵感爆发,怎么打怎么有,如有神助的状态。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小孩子在打游戏的时候,我们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朋友们集中注意力讨论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体会过什么叫“心流”。那个状态真是美好。
痛感自己工作效率低下的人,被孩子上课不听讲困扰的父母,都想找到一个方法,能够随时进入心流状态。但是很可惜,这个状态可遇不可求。
在这个方面,要求最迫切的是军人,尤其是特种兵。
比如美国的海豹突击队。
海豹突击队是美国最精锐的部队,专门执行最难的任务。他们的训练手段非常极端化,动不动是什么110个小时不休息之类的高强度训练,淘汰率特别高。
海豹突击队形容自己执行任务的环境,是“VUCA” —— 局面变化多端(volatile),充满不确定性(uncertain),非常复杂(complex),信息模糊(ambiguous)。
在这种环境里作战不能像电影里那样指望什么孤胆英雄,海豹讲的是团队配合。海豹想要的状态叫“集体心流(group flow)”。
一旦进入状态,就好像拨动了一个开关一样,小分队的每个成员都忘记自己,整个队伍融合成一个集体心理,处处合拍。这就如同一群蚂蚁出去做事,集体的智慧大于单个人的智慧之和。
具体来说,海豹突击队有两个基本行动规则。第一个规则很简单,就是你要跟你前面的那个队友干不一样的事 —— 比如说搜索一个房子,如果前面队友搜索左边,你就要搜索右边,形成自动分工。
第二个规则就非常难了:队伍没有固定的领导,而是在不同场合切换不同的领导,谁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他马上就成为领导,其他人马上就跟随他。这首先要求互相交流必须非常高效。海豹认为说话的速度太慢,都是用动作和眼神。你看,一整队的人就像被一个大脑在指挥,如臂使指。
这就叫进入“集体心流”。一个人进入心流,尚且很难,集体进入心流,这就难上加难了。
怎么办呢?海豹突击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互相之间很少敬礼,培养平等意识。再比如说每次执行任务之前,整个团队要喝一次酒,而且是喝醉为止,以此来促进感情。但是,这些常规手段还是不够。
能够进入“集体心流”,似乎是一种天赋。海豹发现不是谁来了都能被训练成这个样子,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大规模地挑选和淘汰。结果一算账,训练一个合格的海豹突击队队员要花五十万美元,但是淘汰掉的那些人身上总共花了更多的钱。所以海豹突击队一直想一个办法,能不能有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训练“集体心流”。
这就要再说到《盗火》这本书了。它的副标题是——硅谷、海豹突击队和疯狂科学家正在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场革命。
对,他们正在搞一个叫“心流基因组计划”,就是想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随时随地都能让人进入心流的问题。他们把这些东西叫做“出神技术(ecstatic technologies)”。
这种技术的原理是什么呢?说起来也很简单。
本来,我们是把大脑当成“自己”,是用大脑控制其他的东西。而所有这些出神技术的出发点,都是用其他东西控制大脑。
人并非只有一个单一的自我,我们的头脑中其实有各种声音。参加聚会面对一块蛋糕,你头脑中一个声音说想吃,一个声音说不能吃要减肥,一个声音说不吃会不会伤害主人的面子,一个声音说吃蛋糕的形象会不会不好看。人脑是一场争论,我们有多个自我,他们开讨论会决定下一步怎么办。
比如你正在干一项高难度的脑力工作,你头脑中一个声音说今天晚上吃什么,一个声音说昨天那场比赛输了真遗憾,一个声音说这个工作干好了会取得什么评价,一个声音说我一个人留在公司干活真了不起……那么就算没人打扰你、你也没玩手机,你这也不能算专注工作。
所以只要通过技术关闭几个声音,你就会进入沉浸的工作状态。把这些想法一个一个像电灯一样地关掉。忘记自己,忘记时间,毫不费力,发挥特别好还充满愉悦感。
说白了,你可以对大脑进行各种操作来影响自己!
事实上,海豹突击队和这些公司,比如Google,现在已经走得很远了。海豹突击队研发部门专门盖了一栋楼,叫做“头脑体操馆” (Mind Gym)。头脑体操馆里搞了一种特殊的仪器,把人放到盐水里面漂浮,屏蔽一切外部感知,训练他学会忘我。他们也有一个控制大脑的设备,目的是让人快速学习知识。
据说,现在已经做到能把学习一门外语的时间从六个月缩短到六个星期!
Google 在公司大楼里弄了一些“冥想室”,据说还给员工提供带有传感器的套装和神经反馈设备。如果程序员能任意进入心流状态,工作效率将是什么水平?
一切都还在研究之中。但是大量的资源正在投入,这条路似乎是可行的。
我不知道你听到这个消息,作何感想。我的感觉是,这哪里是“盗火”?这简直就是玩火。用技术手段,深度地改造人,甚至改造人的精神世界,这会对我们的文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实在是难以想象。
如果这个技术手段是可行的,而且即将有所突破,至少有一个后果近在眼前。原本,靠努力,靠天分才能实现的事情,未来要靠技术。那么,人和人之间,在认知,在学习的效率上的差距,会被极大地拉开。
其实,不用等到很远的将来。这样的技术,我们身边就已经有。
比如,最近我接触了一家公司,他们为中国的学生做能力评测。其实也就是国际上通行的发展心理学的一套成熟工具,他们把它中国化、本地化了而已。
评测什么呢?举个例子。
有的家长觉得,我的孩子就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成绩不好。但是评测下来之后发现,不对啊,孩子的注意力没有问题。
再一评测,发现,原来是孩子的听觉广度有问题。比如老师说了一连串的话,他只能接受得了其中一个部分,对其他部分接受不了。这是个基础能力问题。听懂一部分,丢掉了一部分,所以才显得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原因,而是其他能力缺陷的结果。
那怎么办呢?一方面是把这些“听广”有问题的孩子集中起来,找讲课速度慢的老师集中授课。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些孩子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听觉广度。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现在的评测技术已经可以把孩子的学习能力通过几十上百个维度进行分解、测试,并找到干预的办法。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跟我感慨说——学习成长这件事,过去,一是靠天分,二是靠运气。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什么机缘,完全没法预料。所以,教育这件事,过去简直就是在掷骰子。但是,现在的技术,让人类的教育第一次变得可以被精细地干预。
那位创始人说,我的理想,是想让这个技术能够普及,能够造成教育的平等化。
我犹豫了一下,说,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你的工具很好,但是结果可能不是教育的平等化,而是人和人的差距进一步拉开。
为什么我会做这样的判断?
其实,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通例。发明的车轮,注定就会有人带着车轮走向远方,有的人觉得这个东西怪怪的,停留在原地。发明了帆船,注定就会有人驾驶着它去发现新大陆,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明了蒸汽机,注定就会有的国家趁机崛起,有的国家被动挨打。发明了互联网,注定就会有的人开始全新的链接,发现前所未见的机会,有的人就会嘟嘟囔囔,就像马云说的那样,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惯、看不懂。
这是所有工具的宿命。新工具一旦诞生,它就会把人类劈成两半,有的人靠着它改善自己的命运,并且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的人就会从排斥到落后。工具越多,人和人的差别就越大,工具出现的越快,人和人之间的分化就越迅速。这是当今世界贫富分化、阶层分裂的一个根本原因。
我当年进入电视台工作的时候,入职第二年就做了栏目制片人。其实凭借的不是什么本事大。而是我会上网,我会用电脑写稿,我会收发邮件,我会用搜索引擎查询知识。
仅此一点,就把那些年长一些的同事甩在了后面。所以,我这一生,就是恐惧新工具出现了,但是我不会用。我更恐惧的,是新工具出现了,我心中居然还升起一种看不惯看不起的排斥心理。我知道,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此生的大敌。
再回头来看,从评测技术到“出神技术”,这种工具的可怕性在于,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人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一个多么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啊。
在体育赛场上,吃禁药来提升比赛成绩,这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事情。但是通过技术来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能力,你没法在道德上谴责他,我们只能看着这部分人一骑绝尘,飞驰而去。
我们只能希望,我们是这一部分人中的一员。
回头再来看我们今天发布的这个产品,「每天听本书」年度会员。其实,它也是一个工具。它不能替代你去读书,去深入地钻研一门学问。但是,它能够用更高的效率来提升你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一个好学者,拓展自己知识视野、拓展自己学习效率的工具。
如果你是一位公务员,你会在这里和最新的科技不期而遇。如果你是一个销售人员,你会在这里和最新的创业点子不期而遇。如果你是一个程序员,你会在这里和文学艺术不期而遇。如果你初为人父母,你会在这里和人类最杰出的灵魂不期而遇。
我们提供了一个工具,它和历史上所有的工具一样,把人群分成两半。我们的用户可以靠着它,在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和各种原来想也没想过的知识、世界、奇思妙想,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