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知名电影杂志《好莱坞报道者》发文,《亚瑟王》的票房可能会让华纳损失1.5亿美元,成为今年目前亏得最惨的片子。
心疼湖南哥,《环太平洋》票房扑了,《亚瑟王》也扑了,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有好资源。
而《亚瑟王》不止票房不佳,影片的影评人口碑也十分差劲,烂番茄26%的新鲜度可以说是相当凄惨了。
这部电影的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传说“亚瑟王”,国王被弟弟所害篡夺王位,王子亚瑟流落民间。
数十年后,亚瑟长大,国境上也始终流传着一个预言:王子终有一天会拔出国王之剑,杀死叔叔,重回王座。
叔叔感到很害怕,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找到亚瑟并斩草除根,另一方面,巫师族群也在寻找他的下落……
小盾也去电影院看了,从一名普通观众的角度看,电影绝对是没有影评人眼里那么烂的。
电影依旧是标准的盖·里奇范儿,快速剪辑,高速镜头,密集台词,和摇滚BGM,男主被描绘成一个爱打架的街头小混混,传统又老套的故事被结合出新意,它看起来比通常的史诗电影要“不正经”也更有趣一些。
电影里有好几段招牌式的蒙太奇片段,都非常带劲儿,比如小亚瑟在妓院的搏斗中长大,漂亮的镜头剪接很具有观赏性。而刺杀戏又充分显示了盖导多线叙事的优势,几段剧情交叉烘托出小高潮,让人眼睛离不开银幕。
当然它也有一些无可争辩的缺点,但影片至少观感并不差,全程嗑药一样high,豆瓣也有着7.5的高分,那么为何影评人口碑会这么低呢?
其实不止亚瑟王,盖里奇所有作品的影评人评价都比观众要低许多,甚至他最好的《两杆大烟枪(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和《偷拐抢骗(Snatch)》,在metacritic网站上的总评也分别只有66和55分。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盖·里奇电影在影评人和观众间的评价差距这么大?
最简答的解释是:影评人爱装逼。但小盾觉得,当中的原因值得分析一下。
首先,盖导的片子多半走的“fun”路线,趣味性强,不爱讲什么大道理,这就会在影评人那里严重扣分,因为不够有“内涵”。
《两杆大烟枪》剧照
而另一个着重的批评点在于,许多影评人认为盖·里奇所谓的独特手法,根本就是雕虫小技,不值一提。
这是因为盖·里奇并不是一个“革命性”导演,他的技巧并非首创,多角色多线叙事结构来自于昆汀,快速剪辑来自于鲍勃·福斯,快速移动推拉镜头则是模仿的马丁·斯科塞斯的黑帮电影。他博取百家之长并融于一身,创造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电影模样。
《偷拐抢骗》剧照
影评人的话有些过分,但他们的确指出了普通观众难以看到的一点。
盖·里奇的风格,实际上是一种“伪风格”。
与其说盖·里奇有个人风格,不如说,他是琢磨出一种新鲜的电影表现形式。
差别在于:真正有鲜明风格的导演,无需使用特殊形式。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他们总能消化成自己的作品,轻松贴上个人烙印。
韦斯·安德森导演《布达佩斯大饭店》剧照
而盖·里奇的“风格”需要不停地借助极端视听手段来表现,于是快节奏,混乱,和摇滚的颓废感才是电影的第一追求,故事乃至一切都要让步于“范儿”的营造。
因为一旦普通,那就很难再看出这是盖·里奇的电影。
而相比于风格,形式更容易被模仿,局限性也更高。
比如韦斯·安德森,库布里克,王家卫,他们并不会受限于题材,他们不需要将剧本大改一通适应自己,他们的个人特色是刻在骨子里的,抹不去。
但盖·里奇需要,因为一种表现形式无法适用于所有种类电影。“盖·里奇式风格”只能建立在多角色多线故事上,如果不是,那就强行改。或者干脆削弱形式感,把电影拍得就像普通的爆米花大片,比如《秘密特工》和《大侦探福尔摩斯》。
《大侦探福尔摩斯》剧照
但华纳不许啊,华纳说了,我们就要创新,我们就要拍不一样的史诗大片。
于是导演就像在带着镣铐跳舞,而《亚瑟王》便是这样一种别扭创作模式下的产物。
很多人觉得,盖·里奇拯救了《亚瑟王》,让俗气沉闷的剧本变得有了趣味。但仔细想想,这份“趣味”并不来自于形式和故事的融合,反而来自割裂。
难道你看《两杆大烟枪》或《偷抢拐骗》不觉得有趣吗?那是“盖·里奇风格”本身就具有的魅力。和这两部再对比,你还觉得《亚瑟王》很爽吗?
就像前文说的,“盖·里奇风格”只能建立在多角色多线叙事上,《亚瑟王》是个标准的单线故事,但强行变多线。主要角色应该聚焦亚瑟一人,不是强行增加一堆配角。
强扭的瓜不甜,相比于导演旧作中本身就有推动作用的角色,亚瑟王中一干配角,几乎就是陪衬,就算少几个都不会对故事有影响。缺乏了内在的剧情力支撑,效果自然也就差多了。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亚瑟王的故事的确老的掉牙又不刺激,但按照传统的拍法,就一定拍不好吗?
《角斗士》剧照
同样是被奸人所害,同样流落远方,同样与国王再次决一死战,《角斗士》不见得有新意到哪去了,但凭借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细腻的讲述和拍摄,照样成为了一代经典。
遗憾的是,《亚瑟王》没有这样的可能。
盖·里奇的形式魅力被不适当的故事所削弱,同样的,《亚瑟王》故事的可能性也被盖里奇的形式打碎。
无论是《角斗士》或《勇敢的心》,史诗片中,男主角所背负的情感和内心挣扎总是电影最着重刻画的,也只有这样,马克西在斗兽场怒吼时,华莱士喊出“freedom”时才那么震慑人心。
可《亚瑟王》在主角刻画上相当失败。在那么多史诗片中,亚瑟绝对是存在感最低的主角之一。
其实他戏份并不少,但在盖·里奇的多线多角色叙事下,别说刻画人物成长,连一个较长时间的单人场景都留不出。亚瑟和女巫,和叔叔,两条情感纠葛都被拍成鸡肋。
故事和形式注定的无法融合,让两者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就像一对先天基因不合的父母,生下的孩子再努力长,也没法太好看。
希望盖导还是抓紧时间,去拍腐3吧。
亚瑟王:斗兽争霸
小盾评分,★★★
(满分五颗星)
点赞许愿腐3快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