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从9月24日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组合式大力度增量刺激措施,大家都在急切地观察急火高温式的刺激措施的经济复苏效果。华夏时报说,10月消费、房地产复苏动能增强,数据呈现多个首次,经济回暖迹象尽显。但商品进口是否复苏?消费信贷是否增长?市场物价是否上涨?在观察需求的数据趋势表现出矛盾时,我们需要科学甄别。
11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0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9万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餐饮收入3.45万亿元,同比增长3.4%。全国网上零售额12.36万亿元,同比增长8.8%。1-10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793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8%,商品房销售额76855亿元,同比下降20.9%。
其中10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4万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比9月份回升了1.6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收入0.5亿元,同比增长3.2%,增速回升了0.1个百分点。按1-9月和1-10月网上零售额数据推算可知,10月份网上零售额1.47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增幅比9月份的6.3%回升了4个百分点。
按1-9月和1-10月两个房地产累计数据推算可知,10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6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下降幅度比9月份收窄了9.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7975亿元,同比下降1.4%,下降幅度比9月份收窄了14.7个百分点。
据此,光明网说,十月消费市场回暖,线下消费热度指数同比增长8.2%;财经杂志说,10月消费超预期回升,房地产交易提速;和讯网说,10 月消费回暖,线下热度升,网络零售猛增;华夏时报说,10月消费、房地产复苏动能增强,数据呈现多个“首次”,经济回暖迹象尽显。
在持续了两年多温水煮青蛙式的持续不断的单个、小力度经济刺激措施后,从9月24日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组合式大力度增量刺激措施,从降息降准降首付,取消购房限制,取消制造业外资限制,到10万亿地方专项债券与隐性债务置换方案,从官员到学者,从企业家到投资者,大家都在急切地观察急火高温式的刺激措施的经济复苏效果。因此,如何判断决定经济复苏质量的消费复苏情况,显得非常重要。
三郎长期研究国内外宏观经济问题,从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数据与经济现象的特点综合来看,要判断消费是否复苏,至少需要观察以下三个方面的指标:
一、商品进口是否复苏?
虽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于中国而言,从生产角度看,出口驱动型经济中,生产企业的很多工业原材料和中间品需要进口;从消费角度看,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和全球一体化加深,国外消费品种类与金额也会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经济复苏阶段,消费者突然从力保维持基本生活的基本生活消费中释放出来,复苏的、新增的不是基础生活必需品,而是改善型的提升生活品质的消费品,那些进口的海外产品的消费增长,必然会高于生活必需品的增长。而市场的需求,必然会刺激进口。
但从海关公布的商品进口数据看,10月份进口商品213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3%,而9月份进口了222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0.3%。这是进口同比增速第三个月回落。
10月份,进口商品在社会商品销售额中的占比为33.3%,比去年同期的36.2%回落了2.9个百分点。
一般来说,食品消费在消费支出中占比的恩格尔系数如果回升,说明居民的消费水平在提高。进口商品在商品零售额中的占比在增加,说明消费市场在升温。反之,说明消费水平在下降,消费市场较为低迷。
二、消费信贷是否增长?
在现代经济中,消费信贷与消费需求密切相关。因为在经济收缩时期,居民消费降温,首先收缩的消费项目一定是需求弹性较大的非生活必需品,比如奢侈品、改善型商品。在消费降温过程中,有些生活必需品还可能表现为销售增长。比如旅游减少在家消费增加,食品支出、水电支出可能会增加。而居民消费复苏,受益最明显的不会是生活必需品,而是改善型商品、大件商品。比如外出旅游、比如高档商品,比如外出的餐饮消费,比如购买汽车,比如住房装修等等。而大件商品的消费,高价值商品的消费,离不开银行信贷,从房贷、车贷到信用卡借款。
比如美国今年的消费支出依然强劲,从资金来源上表现为不仅薪水增长超过了通胀水平,家庭贷款也表现为增长。2024年三季度,美国家庭债务总额17.94万亿美元,其中比上个季度新增债务1470亿美元,增长了34.9%。其中信用卡债务激增了 240 亿美元,升至 1.17 万亿美元,这比一年前高出 8%。
我国10月份新增住户贷款0.16万亿元,与9月份的新增住户贷款0.494万亿元环比,10月份新增住户贷款减少了0.334万亿元,减少了三分之二。
更重要的是,10月份住户部门新增贷款0.16万亿,主要受新增短期贷款所致。10月份居民短期贷款增加49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00亿元,从同比变化来看,居民短贷同比多增1543亿元,占居民部门同比多增贷款的80%,为最近4年最高。中长期贷款多增393亿元,仅占20%。居民短贷大幅增加,主要是因为9月24日开始的股市暴涨,吸引一些投资者抵押房屋从银行获得贷款投入股市的影响。这与所谓的消费复苏、楼市好转关系不大。
三、市场物价是否上涨?
物价,总是衡量市场供给和需求最为权威的指标。一般而言,经济疲软,就会表现为需求下降,供给过剩,价格下跌。经济复苏,首先就会出现消费回升,供求平衡改善,价格上涨。
比如美国需求一直较为强劲,表现在价格上,虽然美联储加息缩表打压通胀两年半,但美国10 月份的CPI,仍比上年同期上涨 2.6%,比 9 月份 2.4% 的年涨幅回升了0.2个百分点。10月份美国CPI环比9月上涨 0.2%,与7月-9 月份的环比涨幅持平。
如果剔除季节性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10 月份美国的核心CPI比上个月环比上涨 0.3%,同比上涨3.3%。
10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幅度从9月份的0.4%回落到0.3%,回落了0.1个百分点。CPI环比下降了0.3%,9月份CPI环比为持平。总体上看,10月份的物价水平进一步下行。而物价下行,代表着需求继续疲软,供给过剩状态有所扩大。
10月份,中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9%。如果剔除生产的季节性较强的生活必需品食品,更能反映需求状况的非食品的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同比下降了0.3%。
10月份,食品价格上涨推动CPI上涨约0.56个百分点,是CPI仍能维持同比上涨0.3%的唯一因素。
10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下降0.8%,影响CPI下降约0.22个百分点,是CPI环比下降0.3的主要原因。非食品烟酒价格环比下降约0.1%,影响CPI下降约0.07个百分点。
四、在观察需求的数据趋势表现出矛盾时,我们需要科学甄别。
从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来看,我们会发现,我们看到的社会商品零售额数据明显改善,10月份同比上涨4.8%,涨幅比9月份回升了1.6%个百分点。但这一数据至少与四个方面的数据存在方向性的分歧。
第一、与餐饮数据的分歧。
10月份存在国庆黄金周的旅游旺季,餐饮收入同比增长3.2%,比零售额增幅要低三分之一。餐饮同比增幅也仅比9月份回升0.1%,只有零售额增幅回升幅度的十六分之一。
这不合常理。因为外出就餐是消费回升的受益项目,理论上它的增长幅度、回升幅度应该比零售额更大。
第二、与进口数据的分歧。
10月份商品进口同比下降了2.3%,下降幅度比9月份扩大了2.6个百分点。10月份国家并未收紧进口政策。居民的消费倾向在一个月之间也不可能产生2.6个百分点的剧烈波动。
第三、与消费信贷数据的分歧。
10月份新增住户贷款比9月份减少了三分之二,如果剔除其中8成新增的是主要流入股市的短期贷款,居民修复资产负债表的动作可能更大。消费信贷剧烈收缩但零售额增长幅度回升,这不合逻辑。
特别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房地产数据中,居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10月份为1357亿元,同比下降了8.2%。但同月商品房销售额仅下降1.4%。在下降了首付比例之后,按揭贷款下降幅度不是应该比商品房销售额下降幅度要小吗?
第四、与价格数据存在分歧。
10月份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幅回升了1.6%,但CPI环比下降了0.3%。
商品房销售量同比下降幅度收窄了9.2个百分点,但10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2%,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5%。
为什么国家统计局与人行、海关的数据之间,以及国家统计局自身的数据之间,会存在方向性分歧?
一般而言,财政部的数据、人行的数据、海关的数据,为全面统计数据,为其业务系统发生的实际数据。虽然这些部门的数据也会存在一些质量问题,比如海关的虚报出口骗取出口退税的问题,虚报进口转移资金的问题,比如财政税收数据中预算任务难以完成时的虚假土地基金收入问题,征收过头税、预征未来税问题,但相对而言,这些问题的规模比较小。
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有的为企业上报,有的为抽样。企业上报数据质量参考证券部门查处的虚报收入、利润的案例,抽样则存在样本代表性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2023年1-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网上零售收入为122915亿元,2024年1-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网上零售收入为123632亿元。看上去应该增长0.6%,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增长幅度为8.8%。网上零售额中的实物零售额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27.8%。其同比增幅高估8.2%,理论上可导致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幅高估2.28个百分点。作为参考,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零售额中的限额以上企业的零售额,9月份同比增长0.7%,10月份下降了0.3%。
在不同的数据之间发生方向性分歧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关联性,做出综合性的判断。如果只依据其中最有利于我们预期的数据来验证我们的预期,则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