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客电台主播/敬一
后期:卢森宇 陈牧之
美军的“减7加4”,有个“典故”。海湾战争收官后,美国三军部队开始消化战果。上任不久的空军参谋长麦克皮克给空军做了一道先减后加的算术题:取消战略、战术、空运、后勤、系统、通信、保密七个司令部,新建作战、机动、装备、情报四个司令部(注:乔良、王湘穗:《超限战》,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80页。)。
这既不是玩文字游戏,也不是简单的精简机构,而是对空军指挥机构进行“破坏性建设”。要进行“破坏性建设”,往往得给军队做“减法”——裁军。说到世界上最有名的裁军,就不能不提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百万大裁军。
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结束一个月后,邓小平决定裁军100万!他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说:“裁军是个得罪人的事,还是我来得罪吧,不把矛盾交给新的中央军委主席。”(注: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总设计师邓小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 219页。)次年,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了大裁军的消息,他伸出食指的那张照片,既震惊了国内军人,也震惊了全世界。100万是什么概念?约占当时全军的1/4。这就意味着,除了不少中高级将领位子不保,还有大量普通军人得换饭碗甚至没饭碗。
军队要不要改革?开国元勋、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是坚定的支持者。不过,他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主导思想——“作战决定编制”。他指出:“不先研究透战争,不对未来打什么仗、和谁打、怎么打,有个基本的思路,就谈整编,谈精简,谈编制,谈装备,那是天方夜谭 !”他直言不讳地批评1985 年的百万大裁军:
“一上来就喊,给我减掉100万。为什么?减谁?为什么不是120万,也不是80万?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平摊。这个部门10个,那个部门10个。要不了几年,又都回来了。”(注:张胜(张爱萍之子曾,在总参作战部任职,后下海):《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第217-218页。)
军队如何调整改革,张爱萍太有发言权了。1955年,他刚刚成功指挥完我军历史上第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岛作战的一江山岛战役,就被彭德怀点名要到总参谋部担任副总长,主持军队体制编制改革。到1985年大裁军的30年中,张爱萍见证了我军的几次裁军,深有感触。百万大裁军是邓
小平的决策,张爱萍讲这话,显然有所指。或因如此,邓小平才说张爱萍这个四川老乡“惹不起”。
那次裁军影响很大,总的评价也很高。但那次改革毕竟只是动人头而没有动结构,重点是在做数量上的文章。也许人们会问,为什么不把结构调整一起动呢?其实,不是不想动,而是当年人们还无法想到这一点。30年前邓小平能做出裁军百万的决定已经很了不起了,动结构的文章只能留给后人来做。2015 年 11月24日至 26日,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吹响了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号角。这一轮军改与以往军改相比,最大的亮点和特色是着眼于打造精锐作战力量,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也就是说,这一轮改革着力点不
是放在人员的精简上,而是放在结构调整上,做好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显然,这是一篇更难写的文章,也是一篇更精彩的文章!
回到美国空军改革的话题。“减 7 加 4”表面上减少了三个机构,实质上是对作战思想的彻底改造。比如,战略司令部与战术司令部合并为作战司令部,绝不仅仅是“消灭”一个部,而是要打破战略和战术的界限,建立混合联队,形成合力,避免战略空军和战术空军各行其是。
中国军队早就该改革了,很多人也觉得应该改革,为什么等到今天才动手?两个字:一个“权”,一个“利”。不动到自己的“奶酪”,当然欢迎,可当改革的利刃落到自己头上,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呢?评价改革成效,不能只盯着裁军数量。
有句话说,了解对手,比了解自己更重要。剑客君一般不推荐书,但是这个要推荐一下,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