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星海情报局
关注“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星海情报局

狼要来了吗?——TikTok禁令将何去何从

星海情报局  · 公众号  ·  · 2024-03-15 17:22

正文

一石激起千层浪。就在刚刚,当地时间3月13日上午10时40分左右,美国国会众议院以352票支持、65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一项有关字节跳动旗下的社交软件TikTok的剥离法案。

这项法案的由来,是当地时间3月5日,美国众议院对华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迈克·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和伊利诺伊州众议员拉贾·克里希纳穆尔蒂(Raja Krishnamoorthi)联合17名议员提起的一项跨党派法案。

该法案以TikTok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为由,要求其母公司字节跳动在165天内从TikTok完全剥离,否则将禁止TikTok在美国运营,届时不仅应用程序商店将不再提供TikTok下载,TikTok也将无法在美国的网络托管服务上访问。就在法案提出的第二天,众议院能源与商务委员会(Committee on Energy and Commerce)又以50比0全票通过了该议案。

要知道,就在上个月,拜登竞选团队还刚刚在TikTok上开设账号,并发布竞选连任的短视频,以吸引年轻选民的支持。不到一个月时间,TikTok面临的光景已经是“冰火两重天”。

山雨欲来风满楼,美国这次针对TikTok的禁令似乎是动了真格,舆论场上对TikTok的挽歌声已经是此起彼伏。美国政府为何抓住TikTok不放?这次针对TikTok的禁令又将何去何从?本文将对其详细拆解分析。

01. 不是第一次——TikTok缘何被盯上
这次的所谓TikTok禁令,全名为:
《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对手控制应用程序侵害法案》 (Protecting Americans from Foreign Adversary Controlled Applications  Act)。 该法案主要着眼于应对外国对手控制的应用程序可能带来的所谓的国家安全风险,没错,又是国家安全。

事实上,这早已不是美国第一次以“国家安全”为由对TikTok举起镰刀,不变的是“国家安全”这个莫须有的罪名,变化的是越来越狠的手段。

2020年8月,正值中美贸易战激烈之时,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连续发布两道行政令,剑指TikTok在美业务,要求字节跳动在45天内出售TikTok,当时就一度引起轩然大波。

在TikTok提起诉讼后,美国法院对有关部门的禁令展开审查。经过一系列的听证会,法院裁定有关部门在处理TikTok问题时未能遵循适当的程序。此外,法院认为美国有关部门没有足够证据证明TikTok对国家安全构成实质性威胁。因此,法院决定暂时阻止有关部门实施禁令。最终,拜登也于2021年撤销了这一命令。

但转头在2022年,拜登就签署法案,禁止美国联邦政府员工在其机构拥有的设备上使用TikTok。

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尽管美国联邦实体就全国范围内的禁令的前景反复讨论,但美国至少有33个州以某种方式限制了TikTok的使用。此外,城市、政府附属工作场所和大学校园也出台了禁令。

TikTok一个短视频平台,为何被美国政客盯上,甚至一次次不惜运用国家机器来将其置于死地呢?

其一是TikTok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拥有算法技术优势与运营经验的TikTok从一出海,就迅速站稳脚跟并迅猛发展。到2023年,其全球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6.7亿,尤其在北美的影响力,直逼西方传统互联网社交平台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尽管竞争对手纷纷推出短视频业务想来分一杯羹,但大都碰一鼻子灰——如此惹眼,各个同行怎能不嫉妒?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TikTok在舆论场上打破了美式自由民主的美好滤镜。美国向来以“言论自由”自称,殊不知这种“言论自由”建立在一道无形的障壁中——别看众多美国媒体争鸣不断,看起来热闹得很,但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红线大家都默契十足。前有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后有福克斯主持人卡尔森,专治一个不服气。

但TikTok改变了这种新闻生产逻辑,每个人都能拍能上传的特性,再加上年轻人对传统媒体的信任本就消耗殆尽,TikTok成了美国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新宠,但这下美国政府慌了——从俄乌冲突到新一轮巴以冲突,从俄乌战场的真实画面到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残忍行径,TikTok把美国政府和各个传统媒体的遮羞布一撕再撕。前段时间美国现役士兵自焚抗议美国对以色列的纵容与助纣为虐,要是没有TikTok的广泛传播,大概率不会引起什么波澜,结果有了TikTok,全世界都看到信息茧房以外的美国真实场景。

如果说商业上的成功只是打压的动力,那么打破了美国精心编制的叙事体系,打破了“自由民主”包装下的巨大信息茧房,国会山老爷们对TikTok的杀心就收不住了。

02. 当代美式“斗批改”与新麦卡锡主义的兴起

在美国,一项法案要想通过,起码要闯过两道大关:一是政治阻力,即两党层面一定程度的共识;二是法律障碍,即法律程序和法律内容上的合法。

在政治阻力方面,今日的美国国会山,反华早已成为最大的政治正确之一。在美国政治极化愈发激烈的大背景下,民主与共和两党已经很难就任何政治议题达成高度的一致了。但中国问题是一个例外,成为极少的能使两党达成共识的议题。只要议题涉及反华,只要议题足够敏感,就能在美国参众两院获得高票通过,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全票通过——这一在当下美国政治运作之中极为罕见的现象。美国自冷战起对社会主义国家怀有的那股政治偏见之风正在重归国会山,麦卡锡主义大有在美国起死回生的迹象。

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1月31日,TikTok的首席执行官周受资受到的那场围攻——在这场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举行的、名义上旨在询问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服务对美国儿童群体构成的潜在威胁的听证会上,相关议员以“我信故我在”的态度对周受资穷追猛打。其中,美国知名“反华议员”汤姆·科顿的提问更是直接偏离听证会主题,在明知周受资为新加坡公民的情况下,不怀好意地反复追问周受资的国籍身份以及他与中国共产党可能存在的所谓关联,上演了一幕极为荒唐的政治闹剧——

  • 科顿:“你屡次说你住在新加坡,你是哪一国公民?”周受资:“新加坡。”
  • 科顿:“你是其他国家的公民吗?”周受资:“不是,我是新加坡人。”
  • 科顿:“你申请过中国公民身份吗?”周受资:“我为我的国家服务,我是新加坡人,我没有。”
  • 科顿:“你有新加坡护照吗?”周受资:“是的,我在新加坡军队服役了两年半。”
  • 科顿:“你有其他护照吗?”周受资:“没有,我是新加坡人。”
  • 科顿:“你妻子是美国人,你孩子是美国人,你曾经申请过美国公民身份吗?”周受资:“没有。”


除此之外,科顿还不断企图逼迫周受资在一系列敏感的反华政治议题进行表态,使得听证会中对于TikTok的问询环节变成了一场麦卡锡主义风格极为浓厚的政治拷问。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话来说,听证会演变成了一场“美国政客5个多小时的纠缠和政治哗众取宠”,而美国国会议员在中国问题上的偏执与傲慢的态度也由此可见一斑。

在新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立法和行政决策层大行其道的背景下,TikTok禁令凭借防止中国对美国国家安全威胁这一杆大旗在政治层面很难遇到太大阻力,任何对TikTok的声援都可能被反手扣上一顶“通华”的罪名,这也是许多人对TikTok命运持悲观态度的最大原因。

03. 法律障碍——TikTok绝处的最后生机?

就法律障碍而言,首先需要知道,在美国,一项法案的通过起码要通过以下步骤:

1. 起草: 法案由国会议员或其工作人员,或由利益集团、公民或行政部门起草,但必须由众议院或参议院的成员提出。

2. 提案: 该法案由众议院或参议院议员在国会正式提出,并给出编号并提交给相关委员会。

3. 委员会审查: 委员会审查法案,并可能举行听证会以详细审查其内容。小组委员会还可以审查该法案并提出修改或修正案。

4. 标记: 如果委员会批准了该法案,他们可以“标记”,这意味着对法案文本进行修改和重写。

5. 报告: 加价后,委员会向众议院(众议院或参议院)报告该法案,有时附有解释该法案的书面报告。

6. 现场辩论和表决: 然后由全体议员对法案进行辩论,并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修改。辩论结束后,众议院将对法案进行投票。

7. 送交另一议院: 如果法案通过一个议院,它就会被送到国会的另一个议院,在那里展开类似的过程。在众议院和参议院都批准后,尽管有时涉及一个会议委员会来协调众议院和参议院版本之间的差异,但该法案的最终形式是。

8. 总统审议: 将法案的最终版本提交给总统。总统可以将该法案签署为法律,否决该法案,或者不采取任何行动。如果总统在国会开会期间十天内不采取行动,该法案将自动成为法律。

在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下,身为行政部门首长的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否决权,但如果经国会2/3多数通过,总统则无权对法案做出任何干涉。这也就意味着白宫和国会山是法案进入审核程序的两个最大的变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