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医典
靠谱、实用、有趣的医学健康科普,就在腾讯医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经视  ·  关晓彤、鹿晗,冲上热搜! ·  7 小时前  
湖北经视  ·  叹息!她于凌晨去世,年仅28岁 ·  昨天  
湖北经视  ·  一老人在喂猪时被猪咬死?村委会回应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医典

全麻是一次 “鬼门关”?麻醉时,身体经历了什么?

腾讯医典  · 公众号  ·  · 2025-02-09 07:55

正文


你能想象,如果没有麻醉,患者要经受怎样的手术痛苦和身心煎熬吗?


大概,世间很多疾病都无法治疗了。



在“麻醉”出现之前,外科医生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手术,以缩短病人“醒着的噩梦”。6秒钟切一条腿,30秒削掉乳房”,并不是传说。


1803年~1815年之间,因为战争导致大量伤员,所以截肢手术速度不得不很快。法国外科医生让·多米尼克·拉里曾在24小时内为200个患者做完了截肢手术。但是没有“麻醉”,加之不洁的手术环境,通常手术做完,很多患者也死亡了。


(18世纪的截肢手术|来源:《荒诞医学史》)


面对“麻醉”这个难题,世界各族人民从过去到现在,都做了不懈努力。


古代的罂粟、曼德拉草、酒精、麻沸散、通仙散都被尝试过用于麻醉 [1]


近代乙醚麻醉的出现,标志着药化学家、临床医生开始探索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与麻醉药物。


世界上第一例乙醚全麻手术:


1842年3月30日,美国医生克劳福德·威廉森·朗 (Crawford Williamson Long) 成功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乙醚全麻,为一位患者进行了颈部肿块切除手术。但遗憾的是,直到1848年他才将这些结果公布于众,与“现代医学全麻第一人”的称号失之交臂。


1846年10月16日,波士顿牙科医生威廉·汤姆斯·格林·莫顿 (Wilian T.G. Morton) 在美国麻省总医院成功演示了乙醚麻醉下进行的外科手术,人们看到了“无痛”下完成手术的希望。“麻醉” (anesthesia) 的概念开始逐渐形成 [1]


(1846年,莫顿在麻省总医院演示乙醚麻醉的应用|来源:Wood Library-Museum of Anesthesiology)


可以说,没有麻醉,就没有外科学的发展,医学现代化也无从谈起。与此同时,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与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也促进了麻醉学的迅猛发展。



如果你做过手术,也许还记得手术前自己在从10开始倒数,可能还没数到5,你就失去了意识,不知什么时候醒了过来,发现手术已经完成。


看起来你像是睡着了,可实际上真是这样吗?


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途径进入体内,从而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


它表现为 [3]


  • 痛觉缺失 (analgesia) ——你不会感知到疼痛;

  • 意识消失 (unconsciousness) ——你不会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 记忆缺失 (amnesia) ——你不会记得麻醉期间发生了什么;

  • 肌肉松弛 (akinesia) ——你不能动。



正常情况下,脑内的电信号像是一场活跃的“大合唱”,脑内不同部位彼此联系、互相通信。


而当你被麻醉,这些脑内信号变得平静、脑区间的联系与互通也大大减少。


这种“沟通受阻”并不是“睡一觉”这么简单。


(来源:giphy)


在全身麻醉的状态下,大脑区域间的相互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导致意识和记忆的缺失。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全麻状态下“睡着”的深度比睡眠时更深,因此手术操作、疼痛刺激不会让你知晓或醒来。


直到手术结束,医生停掉麻醉药物,你脑内的神经电活动慢慢恢复正常,脑内的大合唱重新启动。


从麻醉到苏醒,这个过程更像是先拆散你的意识和感知,再拼凑起来 [5]


(来源:soogif)



全麻过程中,麻醉医生应用镇静药、镇痛药、肌松药等药物维持患者的全身麻醉状态,为手术提供条件。


  • 镇静药,使你睡着、意识消失。

  • 镇痛药,减轻手术过程中对疼痛的反应。

  • 肌松药,使你的肌肉松弛,无法运动。


麻醉医生也不简单的是术前为你催眠、术后叫醒你的魔法师。


他们更多的工作,是在你“睡觉时”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麻醉医生默默守护在你身边,做着这些事情:


持续监测你的基本生命体征 (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体温、尿量等)


时刻关注手术进程,观察手术操作刺激对你身体的影响以及所导致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如血压波动、心律失常、呼吸异常等,并在某些关键性手术操作刺激前,根据经验和预判给予预先处理以减少手术操作的不利影响。


必须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如调整血压、稳定心率、处理心律失常、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等。


当术中发生诸如大出血、心脏停搏、室颤、过敏性休克等危急情况时,也都是麻醉医生负责统领全局,指挥抢救,为你的生命护航。


(来源:giphy)


麻醉工作正如驾驶飞机,每一次麻醉都是一次航程。


  • 登机前,医生要为你进行一次“麻醉安检”:了解你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用药情况,评估你的脏器功能、并发症风险、术后恢复预测等,并据此制定详尽的麻醉计划,以提高术中安全、加速术后恢复。


  • 麻醉诱导和麻醉苏醒最惊险 (好比飞机起飞和降落) ,也考验着麻醉医生的“驾驶”水平。如航行中起飞和降落阶段都要系好安全带,收起小桌板,调直座椅靠背,麻醉也会有类似细碎但又很重要的安全操作。


  • 平稳的航行期间也会因为不稳定因素而陷入紧张,如出血、过敏、心律失常、血压波动、血氧变化等。


  • 落地后必须有人接机。手术结束,麻醉医生确认你苏醒后,还会继续监护你的生命体征,以确保你的安全。


在这趟“无意识”的麻醉航行中,你的心灵不是虚无的黑海,它就像潜入意识深处的一个音乐厅,指挥失踪了,但管弦乐队仍在齐整地演奏,而你的大脑听不见它。



有,但并不高。


我国报道的发生率总体为0.06%~0.4% [6]


“清晰地意识到手术中发生的一切,划过的每一刀都能感受到,但是却无法呼喊与动弹。”


事后他们描述当时的心理感受为“分离、极度恐惧、窒息甚至有濒死感”。


(来源:soogif)


麻醉觉醒的因素较为复杂,多与个人差异、麻醉深度、麻醉药物种类、麻醉设备等相关。


经历过术中知晓 (麻醉中觉醒) 的人,可能在术后近期、远期出现焦虑、神经衰弱、恐惧恐慌、术中记忆反复重现、噩梦,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 [1]


手术即将结束时,麻醉医生逐渐停药,等待患者呼吸恢复、生命体征平稳后,拔除气管插管,让患者自己呼吸。


如果肌松药尚未完全代谢,而麻药已经代谢完全,则会出现意识清醒而无法动弹或感受到呼吸功能不足的濒死感。


等待肌松药代谢完全,便可恢复正常的运动与呼吸功能。


另外,也有人担心全麻后“变傻”“健忘”,医学上称之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