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练丹功的朋友而言,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意守,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掌握它也并不容易,通常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一是守不住;二是注意力过于集中。
虽然在谈及意守时都强调要遵循“似守非守”的要领,但对这一要领的解释往住使初学者难于领会,所以在学练时就很难不出现问题。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意守是指练功者对功法所要求的对象所做出的感知活动,并且要求对对象的感知要达到稳定、自然的状态,我们的问题是达不到稳定和自然的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对感知及感知的对象做一分析,这会助我们理解“似守非守”,掌握意守的要领,提高意守的质量。
我们先看看感知,对意守来说,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意守对象加以注意,但要使注意稳定、自然,就必须以产生对对象的具体感知为基础。即用现象的感知来吸引注意力,使其稳定自然,因此我们更强调感知。
对感知而言,我们要知道,同样对对象有所感知但状态却可以不同。一种是在“我要知”的意识支配下对对象“有所感”,我们称之为“知而有感”。比如,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感知不到心跳,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想感觉一下心跳,当我们静下心来,我们就能办到,此时,如果“我要知”的意识消失或转移,则“有所感”也就不存在了。
另一种状态是由“有所感”而引起的“有所知”,我们称其为“感而有知”。比如,通常我们跑完步,会自然感到心跳变得剧烈。这种感知的产生就不需要“我要知”的意识做先决条件,在这种状态里,只要对象的存在稳定,我们的心理状态也稳定(这一点不决定于意守),则感知就稳定,并且也自然。通常所说的“似守非守”就是指第二种感知状态。
接下来谈谈意守对象,我们考察意守对象并不是就一般功法的意守内容而论,而是要根据对象的可被感知度,对对象加以考察。
从这一角度出发,意守对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可被感知的现实存在为对象(如呼吸,各脏腑器官,各经络穴位等);另一类是以想象的。
内容为对象(如观想大阳、光环、密宗的本尊等)。下面分别谈谈这两类不同特点的意守对象的入门方法。
第一类的特点主要是意守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有些是我们稍加注意就可感知到(如呼吸),有些则经过一定的训练就可被“发现”(如穴位)。
对这类对象的意守要达到自然稳定,根据意守的基本原则(意守以感知为基础),在“知而有感”的阶段,我们应该从注意体会具体对象或部位的感觉开始,而且对出现的感觉不加任何界定。如丹田的形状,是热,是凉,是跳动等等,都不设定,即在我们的思想中无所谓应该是什么样。
这时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使我们的注意力能自然稳定在感受上,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注意被动地体会对象的实际状态。
在此基础上,只要我们能一心不动,静静地等待,我们就能自然进入“知而有感”的阶段。
此时,许多关于意守的具体的规定就会自然出现(其实,关于意守的许多规定就是从这个状态中总结出来的。不注意这一点,一开始就强调意守的规定性,往往会事倍功半)。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规定性都会出现,但此时,我们用意稍加调整,其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第二类对象的主要特点是意守
对象不是我们体内的自然存在。
要对此产生感知,首先有一个使对象形成的过程,虽然我们不能直接通过对对象的感知来达到稳定意守的目的,但建立意守对象过程的总原则仍是设法从感知入手,只不过是通过间接的感知罢了。
首先在常态下对意守对象要有所认识,最好能产生情绪体验。如果意守对象是自然景物,这种伴随情绪体验对意守对象的认识,不一定要有意的去追求,我们可在日常生活经历中去发现它。
比如,功法要求观想一轮红日,我们可先回忆在生活中感触最深的与太阳有关的经历,如我们第一次看到的海上日出。这样做可使太阳比较自然地产生于我们的意识中。此时先不要考虑功法对红日的规定性。在此稳定后,再根据功法的要求,逐渐突出功法所规定的红日,最后,自然地使我们的意识稳定在功法要求的红日上。否则,在练习初期,就难于把握观想对象,更难达到稳定自然的要求。
如果意守对象不是自然景物,而是比较抽象的具有特定含义的物象(如密宗的本尊),则需要我们首先加深对其内涵的理解,如果能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则意守之功就已完成了一半。
在行意守之功之时,先复现相应的情绪体验状态,此时也不要考虑任何功法对意守对象的规定性。在此稳定后,再逐步强化功法的要求,最后,自然地使我们的意识稳定在功法所要求的对象上。
综上所述,稳定自然的意守要以稳定自然的感知为基础,而形成稳定自然的感知可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先根据不同类别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完成“知而有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不管功法关于意守对象的规定性;待我们进入“感而有知”的阶段,再考虑功法的对意守对象的要求。
按此去把握意守,可能会对初学者有所帮助。当然,意守问题的解决,还决定于调心的另外两个因素,即观念和心态的调整,对此当另文详述。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和认识,不妥之处望各位学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