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信息时代的犯罪侦查
一切行为皆有犯罪的可能性,而在信息时代,这一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或者隐晦了。本号致力于传播打击和预防犯罪的手段、方法、理念,并希望能够推动侦查犯罪的机制变革,而这需要了解方方面面的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新春走基层 | 在核岛上蹁跹起舞的他们 ·  18 小时前  
百度智能云  ·  如何在百度百舸部署满血版DeepSeek-V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信息时代的犯罪侦查

专题研讨|赵宪伟:海量电子数据审查的实现路径(二)

信息时代的犯罪侦查  · 公众号  ·  · 2022-02-24 14:04

正文

声音

案例

其他

随笔

知识

二、电子数据“用”的问题矛盾凸显

事实上,所有的电子数据都具有多元关联证明作用。比如,张三手机中提取固定的微信聊天记录,不仅能够证明张三实施了本罪行为,可能还有其与上下游人员勾连的记录,或者实施了其他相似或者无关的违法犯罪活动。因此,从刑事司法的角度看,如何用好电子数据,是超越了“取”、更能凸显其证据作用的新的维度的问题。
近年来,笔者在各地调研中,越来越多地听到基层检察官反 映电子数据无论是在整体工作面、技术层面还是在业务层面中都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的甚至造成了较为尴尬的局面。
1、检察机关电子数据整体工作面上之困局
一是装备落后难以满足正常工作需要。检察官缺少审查电子数据的必要科技装备,随着侦查机关办案过程中收集提取的电子数据体量越来越大,存储电子数据的载体越来越多的是蓝光光盘和移动硬盘,而检察官办公使用的电脑绝大多数没有蓝光光驱,且电脑配置一般,连电子数据存储载体都无法打开,还谈什么审查?连最起码浏览电子数据都需要检察技术部门协助。
二是海量电子数据审查与审限紧张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也是目前电子数据审查实务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不论是审查逮 捕、审查起诉均有时限要求,高效审查海量电子数据存在困难,即使委托检察技术人员介入,利用专业手段和技术装备辅助开展电子数据审查也需要时间。比如审查逮捕一般只有七天时间,如何在七天时限内审查用好电子数据困难重重。现在大量案件特别是经济案件均呈现出信息网络化特征,导致犯罪证据大多数以电子数据的形式留存,而此类电子数据的体量日益增大,如何实现关键证据地快速锁定、查询和审查是困扰一线办案人员的重要问 题,特别是在捕诉合一、案多人少的背景下,对于海量电子数据审查的提质增效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某基层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案件中,侦查部门把收集提取的电子数据移送到检察院。里面包含的数据仅以社交软件记录为例,就达到近 1000 万条。面对这些数据搜索、浏览操作之慢,让人人望而却步、萌生退意。
三是检察官审查电子数据缺乏指引。检察官缺乏电子数据审查操作指引。比如是否可以建立提醒机制,提醒检察官是否需要委托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是否需要辅助进行海量数据筛查等等,再比如什么性质案件需要如何开展什么类型的电子数据鉴定,公安机关答复的无法鉴定或者无法收集提取的电子数据是否有依据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乍听上去感觉是程序问题,但实际上都需要有相当的专业背景才能够提出来。
四是检察官审查运用电子数据敏感度还较低。检察官审查判断电子数据的技能跟不上、敏感度低,比如应当加强电子数据审查技能培训,检察官不仅需要会看电子数据,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提升审查运用电子数据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引导侦查取证的敏感度。
五是检察机关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薄弱水平参差不齐。例如司法实务中的电子数据并非全部都是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有些电子数据呈现的方式是代码、符号等,此时,若不经过专业人员的分析、解读、转换,上述电子数据是无法转化为有效的证据,难以为司法实务人员所用。因此,以专业的方式来解读、审查电子数据成为发挥电子数据有效价值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检察机关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较为薄弱,水平参差不齐,且专业技术装备配备也极不平衡,很难真正满足电子数据审查的真实需求。
六是公检法三家在刑事诉讼领域中对电子数据认知存在差异。目前公检法三家在电子数据收集提取、移送展示、审查认定 在认知上存在差异,标准不够统一,应当加强交流,统一标准。即便不能统一标准,也应当尽可能统一理念。实践中,常常看到有的地区公安机关收集提取电子数据不规范,检察人员对电子数据相关规定和技术标准不熟悉,审查电子数据存在误区,法院对于电子数据审查的关键点又无法与公安、检察达成一致。
2、检察机关电子数据在技术层面之困境
一是“看不到”,是指很多基层检察院对侦查部门移送的电子数据束手无策,一方面因为没有合适工具可用,另一方面是不会运用电子数据解决自己案件中的问题。以微信聊天记录为例,当需要从海量聊天记录中筛选关键证据时,检察官有时只能打印 出来一页一页的看,效率极低。同时,受限于专业门槛,检察官对于网络犯罪领域的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由于提取的电子数据过于庞大,审查流于形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