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小钱在网上冲浪时候发现,有藏友发帖咨询:
他收藏的两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纪念币上的划痕怎么回事?
藏友收藏的纪念币看光泽和做工精细程度上都没得挑,唯独有一点,两枚纪念币都有不同程度的划痕。
这对于一些对纪念币品相有严格要求的藏友们来说,就有点难以接受了。
但是看起来又像不是人为造成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日常收藏的纪念币分为
普制币
和
精制币
两种,通过线上预约再到银行面值兑换的都是普制币,比如说龙年纪念币,京剧纪念币。
普制纪念币的制造工艺其实和我们日常使用的钢镚工艺是一样的,都是通过胚饼轧制铸造后,然后经过流水线远远不断的出来。
生产好的硬币投入硬币池中,从高处跌落,很容易造成磕碰。
所以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划痕,是金属冲压过程中产生的
流痕
,纪念币是机械制作,在制作时币胚与币胚之间相互碰撞,摩擦难免会留下痕迹,属于
正常现象
。
就算是
全新卷拆
的纪念币上也可能会有划痕。
这时候就有藏友不理解了,为什么有的纪念币上划痕少,有的纪念币划痕多呢?
这就牵扯到纪念币的
材质
问题了。
我国自1984年发行流通纪念币以来,选用过
铜镍合金(白铜)
、
铜锌合金(黄铜)
、
钢芯镀镍
、
紫铜合金(纯铜)
以及
双色铜合金(白铜+黄铜)
等多种材质。
像我们熟知的龙年纪念币,用的就是
双色铜合金材质
。
1997年,人民银行发行了以双色铜合金作为材料的香港回归纪念币(一套两枚),同时将面值首次提升至10元。
它的外圈是黄铜合金,内圈采用镍带复合白铜材料,具有弱磁性。
这种材料一般是在80年代的纪念币上使用,比如开山鼻祖—建国35周年纪念币, 币王—建行40周年纪念币,发行量最少的—宁夏纪念币,可谓枚枚经典。
当时的磨具都是手雕,立体感很强,加上这种材料非常美观大方,不易氧化,即使氧化了也很漂亮(会呈现五彩光),所以一直受到大家的喜爱。
到了80年代末,国际铜价和镍价开始飞涨,因此从接下来的亚运会纪念币(一套两枚)开始,纪念币的材质改为钢芯镀镍。镍抗腐蚀也抗氧化,从美观上来说和之前的白铜的差距不大,划痕也少,成本得以降低。
但是,后来抗战币的币胚改成镜面效果,所以划痕看上去才较为明显,影响了颜值。
紫铜,其实就是纯铜,这种材料不仅硬度不好,也极容易氧化。很多爱好者因为害怕到手之后氧化,而对这套币望而却步。
在从钢芯镀镍过渡到黄铜的过程中,人民银行发行了一套珍稀野生动物纪念币(共10枚),这也是唯一一套紫铜材质的纪念币。
以黄铜为材料的纪念币有50枚左右,是纪念币发行逐步规范以来选用最多的材质。
至于划痕的现象,小钱觉得币胚采用哑光的话会大幅度减少划痕的产生,比如梅花五角就是如此。
藏友们手中都有哪些材质的纪念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