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鄂A6PZ19,紧急逼停! ·  2 天前  
新华社  ·  可怕!出租屋里竟堆满了肉毒素 ·  1 周前  
观察者网  ·  境外企业在国内非法测绘?多方紧急回应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你要知道,每个喜剧人都有一点悲剧人生 :《我爱我家》背后的故事 | 周末谈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09 09:28

正文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严肃八卦(yansubagua),有删节

作者:罗贝贝


不知道为什么每到快到夏天就想看《我爱我家》,好像是有一种,虽然我没有暑假了精神上我还要过暑假的感觉。(同理还有《还珠格格》和《情深深雨蒙蒙》)


那么,也再讲一遍《我爱我家》的幕后故事吧。


一、请记住一个叫梁左的人


1993年《我爱我家》首播,最初被批评为“讽刺老干部”遭到播出限制,


之后却年年重播,“经典”的呼声越来越高。(谁能想到2015年之后老干部竟然会变成若干个男明星的代称呢……)


《我爱我家》的初始创意来自英达,80年代末,英达留学美国,发现了情景喜剧,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与父亲英若诚讨论情景喜剧在中国的本土化,之后英达找到编剧是王朔,然而,王朔在定下《我爱我家》名字之后不靠谱地消失了,指了一个人给他:梁左。



(▲王朔和梁左)


梁左答应得也很拿架:“是这样的老英达,我最近呢正需要一大笔钱,所以你要是特别佩服我,使劲儿求我呢——我就受累给你帮这个忙。”



英达说,就像曹禺之于焦菊隐,他找到了自己的曹禺。在字幕里,梁左的正式头衔是“文学师”,在影视行业里只有他被这样称呼过。(这部戏也是非常尊重知识和智力的,梁左的酬劳高于演员。)




但他配得上这个头衔,梁左为《我爱我家》注入了精神内核。他把自己的家庭生活全部糅进了《我爱我家》。


全剧的灵魂人物老干部傅明,原型就是梁左的父亲。




此外,贾家的成员构成就是梁家的投射:知识分子兄长贾志国对应梁左自己;




不务正业的弟弟贾志新对应梁左的弟弟梁天,由梁天本人出演(梁天身上有一种由内而外“不上班”的气质)




中文系的妹妹贾小凡,情况和梁左的妹妹梁欢相同(赵明明盛世美颜!!)




此外,梁天还把妹妹梁欢拉进了编剧团队。


梁左点点滴滴攒着桥段,放进他的情景喜剧。


“我原本是打算留给我的小说——直接拿诺贝尔奖的!要不是你们都一死儿地求我,能这么随便用到这破戏里吗?”


英达认为梁左的话不是玩笑:“我知道的某些诺贝尔得主,从戏剧结构到人物语言,水平真的不如梁左。”


带着智慧的幽默是可贵的,也是《我爱我家》长久的生命力所在。尤其是现在市面上的很多新生代喜剧演员都只用夸张的扮相和方言来逗乐的时候,更显出梁左式幽默的耐人寻味。


“伸手不见六指的夜晚”



很多段子不是孤零零的包袱,都是相互之间有逻辑的。



最精彩的是街道准备培训大妈抓坏人,老傅反驳如下:

“就你们街道那帮老太太,那都多大岁数了?平均年龄76。

就这么大的岁数,那还能抓住坏人吗?

她们能抓住的坏人,那坏人得多大岁数啊,那么大岁数的坏人,还能改造得好吗?

就算改造好了那还有什么用处呢?”


同学们看一看,这个笑话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层层推进的呀。


但梁左也是《我爱我家》最悲伤的后续。


2001年梁左在43岁英年早逝。而就在梁左去世前不到一个月,他的父亲,老傅的原型刚刚去世。现实中的梁家和电视剧里的贾家,命运似乎相差得太远。


后来人们翻看梁左的履历时才发现他给中国喜剧做出过的贡献。在晚会相声辉煌的年岁里,《虎口遐想》、《特大新闻》、《小偷公司》、 《电梯奇遇》,全部来自梁左的创作。《虎口遐想》原本是梁左的小说作品,被姜昆一夸赞,改成了相声,之后梁左开始写相声。




梁欢上大学时听自己的中文系老师这样提起哥哥:“咱们北大不也出了一位毕业生,好像姓梁……叫梁什么?不务正业写相声——居然还写得挺好!”


“居然”两个字,背后百转千回,跟文学青年的理想相比,相声似乎太微不足道了,但那些相声实实在在让人开怀大笑过。小小的相声是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学习幽默的第一套教材,冯小刚自称每拍一个片子之前都要听一遍《小偷公司》。




梁左“让全国人民开心”,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80年代初没有商业,也没有版权意识。一档电视节目里姜昆回忆过,《虎口脱险》上春晚,梁左的稿费才几百,姜昆表演拿一万,他不好意思,送了梁左三千元。写《我爱我家》时,梁左那句“正需要一大笔钱”不是玩笑,中国文联国内部原副主任常祥霖见过梁左和姜昆商量事儿,后来他才知道,梁左告诉姜昆自己要去写电视剧了,因为“要装修房子,需要钱”。梁左去世之后,王朔和梁天在他的保险柜里发现了高利贷欠条。


难以想象,在保险柜里有欠条的情况下,梁左是怎样写出一个一个漂亮包袱的。


二、合家欢背后的狗血离婚


仔细算起来,《我爱我家》其实是一个“家庭作坊” ,英家和梁家的家庭成员构成了剧组的核心团队。他们的社交关系又是演员的主要来源。


电视剧的投资是1993年春节前英达和王朔一起找的,他们把英达堂弟英宁的舅舅马景全拉入伙,成了电视剧的总制片人。


英达的堂弟英壮是编剧团队成员,在剧中客串“医生”一角;




英宁在剧中客串过《电视采访》一集,饰演贾小凡的赵明明是英宁没过门的媳妇儿;




英达的父亲、“国际话剧明星”英若诚出马扮演老傅的死对头胡学范,高知、留洋,等于演他自己。




英达当时的妻子宋丹丹在《我爱我家》里完成了自己演艺生涯最出色的表演之一。




和平是北京大妞、大鼓演员,带着一不留神就漏出来的“旧社会艺人习气”,粉丝喜欢称呼她“著名大鼓表演艺术家和平女士”。




在丈夫贾志国闹婚外恋时,她恩威并施,轻而易举渡过了家庭危机。这个角色至今还是宋丹丹最成功的表演之一。但生活里,宋丹丹的婚姻远没有和平这么顺利。


拍摄《我爱我家》的时候,宋丹丹在片场有句著名的玩笑话:“作为演员容易吗?白天得在这儿拍戏,晚上还得陪你们导演睡觉!”她没有想到,拍戏期间,英达认识了编剧梁欢(也就是梁左的妹妹),此后生出一段情。


1997年1月,宋丹丹和英达离婚,婚变的影响绵延数年。2007年宋丹丹出版自传《幸福深处》,公开说明了离婚原因:

“离婚是我提出来的,因为我当时太寂寞了,我给英达打电话说我有外遇了,我们离婚吧,英达就答应了,离婚以后我们就通过一次电话说儿子的事情,就再没有联系,而我的那段外遇在维持了一个月后也结束了。”


英达则在媒体上喊话称宋丹丹是“裸露癖”。




离婚后,英达很快和梁欢再婚,一部喜剧就这样打乱了他们的家庭组合。


2011年这场婚变重新被媒体关注,因为英达带着自己的小儿子上电视节目秀父子情,宋丹丹在微博上直接说英达“不是人”,离婚后就没有跟自己儿子巴图联系,不尽做父亲的责任。英达找了各种理由来解释不见把巴图的原因,最后有友人说,他们“有积怨”。




《我爱我家》变成了二人事业生涯中一个尴尬的存在,它那么成功,对婚变当事人来讲又如此不堪。在2013年5月一家媒体的“廿年不忘《我爱我家》”的专题中,全剧班底只有宋丹丹没有接受采访。2002年英达上《艺术人生》,朱军问他《我爱我家》里谁演得最好,英达说“谁也赶不上文兴宇”,只字不提宋丹丹。


劳燕分飞的不止是英达和宋丹丹。《我爱我家》拍摄时,赵明明作为英宁的“非正式家属”加入,后来他们低调地离婚了。2000年的媒体报道里还有英宁讲述的恩爱故事,但八卦消息说,英宁在1998年前后就已另有所爱。赵明明2002年息影,淡出公众视野。




四、所有令人回味的好演员


《我爱我家》的明星客串阵容星光熠熠。


姜武、夏雨、姜文,就一个镜头,据说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组拖来的。



《过把瘾》CP王志文和江珊




赵忠祥是以巨星姿态客串的。




葛优客串演出季春生,是近期最火的表情包。



还差一点有张国荣出现。英达在出演《霸王别姬》时认识了张国荣,受他天天收歌迷来信的启发,设计了《心中的歌迷》一集,想让张国荣客串演出,与小歌迷贾圆圆见面。




张国荣已经同意带自己的经纪人出场,可拍摄当天,剧组另一个主要演员临时有事跑去石家庄,张国荣等不及要回香港拍戏,与经纪人一起离开剧组。张国荣的戏份无法替代,只能拿掉,剧组另找了一个演员扮演张国荣的经纪人,把这集草草收尾。


顺便台下观众席里还出现过冯小刚、王朔(陈凯歌也有画面的但是我没拉到。。。)




此外《我爱我家》里有一批老演员出演大院里的各色老头老太太,阵容比年轻的客串明星更为辉煌:“容嬷嬷”李明启、80岁拿金鸡奖的金雅琴、《渴望》里演刘慧芳妈的韩影、《编辑部的故事》里扮演老编辑的张瞳。






很多人不知道,演老傅的文兴宇,出演《我爱我家》的时候才52岁,老态靠化妆完成,嗓音则是他故意模仿的“老干部腔”,这声音成了此后文兴宇的演出标配。(文兴宇从《我爱我家》到《家有儿女》都老爷爷模样只是因为早年在扮老啊……)




他的命运也和老傅的角色有点微妙的联系。《我爱我家》中,傅明说自己从小爱抽烟:“凡是点着了能冒烟儿的,除了导火索我都抽过。”


有一集老傅还被误诊了癌症




而文兴宇本人的烟瘾比傅明还大,每个和他合作的人都对他的“烟不离手”印象深刻。2006年文兴宇被查出肺癌,次年去世。


———————

八卦讲完了,再来一点废话。为什么反复刷《我爱我家》?

因为这部戏是有智力的幽默,是所有精湛的表演,

还有——是我永远不会回来的童年。

我常常会在看剧的时候产生一种我还能回到1994年的错觉,我外公家里也有过那样的厨房和冰箱。



那样一套沙发,和我们看小电视的时光。



那时候我们都揣着一个香港梦



每年夏天都没有空调,日子也过来了



BB机非常时髦



妈妈和阿姨都不怎么会化妆



100块钱是天文数字



点点滴滴,就是旧时光的活化石。


有粉丝考证过,从《我爱我家》的外景看,那栋房子在西便门的杨柳北里,网上甚至有专门的朝圣游览教程。



不好意思地说,我也去过。


每一个去那里的人都会幻想忽然进入时光隧道回到1994年。但没有,院子里连葡萄架都没有。


你只能脑补,这里曾经有一个葡萄架,就像小时候我们家附近那个一样。没有空调的晚上,大家一起坐在这里乘凉,身上有花露水的味道,天上有星星。




是的 ,怀旧的人挺没劲的,有滤镜而已,美化了呀。




可这仍然是百看不厌的娱乐,这部戏,永远能让我回到1994年,只有快乐的那部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严肃八卦(yansubagua),有删节




近期好文荐读:


女性穿了什么不重要,她所追求的才重要

新京报抢到总理记者会最后一问!

盘点这五年在总理记者会上提问的媒体

这些媒体大咖聚在伦敦,为抵制假新闻提了3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