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杂志
《财经》杂志官方微信。《财经》杂志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主办,1998年创刊,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新闻理念,以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报道见长,是政经学界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的必读刊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行业研究报告  ·  法拍房,爆了! ·  2 天前  
超红可乐  ·  陈小群:那年会所当男模,金主教会我的 ·  4 天前  
超红可乐  ·  陈小群:那年会所当男模,金主教会我的 ·  4 天前  
第一财经  ·  “全场沸腾”!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杂志

中国粮食首超1.4万亿斤:耗时近十年,人均仍不高

财经杂志  · 公众号  · 财经  · 2024-12-14 19:00

正文




到2030年左右,中国居民通过各种形式消耗的粮食消费总量,或将达到1.6万亿到1.7万亿斤。“粮食和资源性农产品总量供需紧平衡形势严峻”


文|《财经》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


12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的粮食产量数据。在同比增加222亿斤、增长1.6%后,当年中国粮食产量最终实现总产量14130亿斤。
这是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业界将之称为“高位增产的丰收”。实现这一突破并不容易:200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迈过1万亿斤台阶。自此开始,实现1.1万亿斤产量用了三年时间,实现1.2万亿斤用了两年时间,实现1.3万亿斤则又用了三年时间。
中国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已经超过45%,夯实了粮食单产提升的基础。图为位于广东河源的基本农田。焦建/摄
从2015年起至202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九年处于1.3万亿斤范围内,虽可称相对稳定,但始终未能实现“破圈”。这一数字也连续多年被中央一号文件着重作为需要“确保”的底线目标提出。何时实现1.4万亿斤,业界对此已期待多年。
2024年迎来阶段性突破背后,受益于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
按照季节划分,中国粮食生产可分为早稻、夏粮与秋粮三个种类,分别约占粮食产量的4%左右、20%左右与超过70%。今年夏粮和秋粮先后增产,为实现1.4万亿斤奠定了基础。具体而言:早稻产量563.5亿斤,同比略减3.3亿斤;夏粮产量则为2997.8亿斤,同比增加74.8亿斤;秋粮产量10568.7亿斤,同比增加150.3亿斤、增长1.4%。
作为国内粮食生产的基本盘,秋粮的品种主要包括中晚稻、玉米和大豆,以及一些杂粮杂豆和薯类,其产量历来受到高度关注。今年夏季,全国各地出现了持续的“南涝北旱”现象。具有极端性的南方强降雨,造成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等灾害。在洪涝带来一定减产下,播种面积增加给秋粮增产带来可能。另外则是一些地区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使得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也带动了秋粮增产。
整体来看,夏粮和秋粮双增产,均受益于单产和面积的共同作用。以前者为例:今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5921公斤/公顷(395公斤/亩),比2023年增加75.8公斤/公顷(5.1公斤/亩),增长1.3%;再看后者: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9319千公顷(178979万亩),比2023年增加351千公顷(526万亩),增长0.3%。
受制于气候及耕地资源面积相对受限的基础条件,虽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已连续五年保持增长,但农业界人士也多认为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正因如此,为提高单产,在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基础上,今年全国各地仍在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般可增产一至两成)。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合理增密、水肥一体、“一喷三防”“一喷多促”等技术,均被认为可有效提升粮食单产水平。
这只是事关中国粮食增产的一个基础性方面。除此以外,良种、良法及数字化农业等创新手段,其实也在成为中国粮食增产的新疆域。截至2023年底,中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3.2%,比2012年时提高了接近9个百分点。
具体到种子这一核心领域,目前中国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已经超过45%。例如安徽部分地区推广的中麦578等品种,其不仅亩产突破了1300斤,且籽粒饱、品质好。
自2023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等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开始通过统筹整合资金,先后聚焦玉米、大豆、小麦、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在重点县整建制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从2023年效果来看,整建制推进县粮食单产增长率比非项目县高8.8个百分点,300个大豆、玉米整建制推进县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73%以上。进入2024年后,“以整建制为着力点,带动均衡增产”,仍是粮食高位增产背后的重要支撑。
而从宏观层面来看这一持续增产态势,正如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魏锋华在解析相关数据时所指出的,“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进一步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其实涉及中国粮食安全的多个方面。以人均占有的粮食数量为例:在202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超过1.3万亿斤的基础上,中国的粮食人均占有量已经超过493公斤;在2024年总产量超过1.4万亿斤后,这一占有量数据也应突破500公斤。
按照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一般标准,人均占有400公斤,已经是站上了粮食安全的一条重要基线,而中国超出这一数字近100公斤。但和欧盟、北美等地的一些发达国家的600公斤相比,其实也仍有100公斤左右的不足。
在此方面,有关专家就曾预计:到2030年左右,中国居民通过各种形式消耗的粮食消费总量,或将达到1.6万亿到1.7万亿斤。
自产不足的部分需要进口,意味着中国仍属于粮食保障还不够稳定的国家。尤其是在居民消费的粮食形式正从主食更多转向肉蛋奶等耗粮较多的多元化渠道后,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带来膳食结构的改善,中国的粮食安全基线仍被认为需要尽可能地“就高不就低”。
“对于确保谷物特别是口粮充分供给,解决吃饱问题,中国有足够的保障和自信;但粮食和资源性农产品总量供需紧平衡形势严峻,需要引起高度警觉。”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近日便曾如此公开提醒称。
粮食安全被称为“国之大者”。在前述一系列粮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下,如何继续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政策,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将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三农”领域内的热点话题之一。

责编|张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