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洞察
更真实的视角,更有深度的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洞察

以色列的“屠杀”!

新洞察  · 公众号  ·  · 2024-06-13 21:58

正文

各位,我是太守。

01
6月8日,以色列发动一场人质解救行动,目标是解救去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以色列时,在音乐会上被抓走的3男1女。
行动代号:阿农行动。
执行原则:格杀勿论,不留活口。
行动结果:25分钟时间里,以色列 对包括努赛赖特难民营在内的多个地区进行了袭击,解救4人,但至少造成274名巴勒斯坦人死亡,698人受伤。
战损比:1:972。
【加沙居民视角的以军行动】
25分钟时间杀死至少274人,击伤698人,这是什么概念?
这么说吧,这意味着他们在营救过程中在加沙居民区里开展了一场无差别的杀戮。
事后以色列政府承认,执行任务过程中确实有平民被射杀。但以色列军方人士认为,杀死那些平民是不可避免的。
平民不可避免地被射杀?!
看完这个事情我沉默了很久,除了震惊,一时间也确实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从以色列方面来说,毫无疑问这是一次极其成功的人质解救行动,也是一次极为成功的突袭。
但在国际社会眼中这次行动更像是一场打着营救旗号进行的屠杀行动。
6月8日,以色列袭击加沙难民营事件的现场图片
02
伤害平民,尤其是故意杀害平民,是现在国际法绝对不能容忍的。
这一原则在150年前的《圣彼得堡宣言》中就已经写得清清楚楚, “各国在战争中应尽力实现的唯一合法目标是削弱敌人的军事力量” 。而后又在各种国际公约又加以完善深化,形成了一条公认的国际法底线原则。
但现在的以色列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到底是对国际法底线的无视?还是自己人性的沦丧呢?
在很多人看来,营救只是屠杀的一个幌子!
以色列的行动在国际社会广受批评,但令我震惊的是有国内却有一些自以为看透一切的人却有颇为奇特的反应。
他们得知消息后远隔千万里也欢呼雀跃,仿佛以色列人的奇袭他们与有荣焉,不仅如此,还鼓吹这次行动要记录到营救的典范案例之中。
匪夷所思,不明就里。
面对于平民的大量伤亡,他们不但不去谴责以色列的残忍和违法,反而跟以色列逻辑一样:
认为那些被打死的加沙居民选择了哈马斯作为领导者,选择与哈马斯站在一起,就得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更有很奇葩的是,他们得出一个结论:
以色列军人营救过程中把人质放在身后,宁可自己牺牲一名军人也要保障人质安全。而哈马斯则是把自己混在人民群众中间,把人民当盾牌,自己做缩头乌龟。
这样的对比不言而喻,目的就是要让以色列人“ 高大 ”的形象跃然纸上了,顺便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点什么。
但他们的问题是脑子里似乎有点什么,但却又什么都没有。
03
这些与以色列同在的人,暴露了两个基本前提的无知:
以色列在中东地区频频惹火上身,根源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加沙居民会与哈马斯站在一起?
第一个问题早有公论,略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为什么以色列出现之后,中东地区就变成了个动荡的火药桶。
孰对孰错,人心自有定论。
第二个问题在此略作解释。
五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国力逐渐强盛,开始不断蚕食巴勒斯坦领土。将巴勒斯坦人的聚居区压缩在约旦河西岸以及巴勒斯坦南部的加沙地区等很小部分空间。
以色列蚕食巴勒斯坦领土过程
加沙地带面积365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很小的县城,仅占巴勒斯坦现有领土的6%,但人口却将近300万(含难民),占巴勒斯坦总人口将近40%。
侵占领土还不算,为了防止巴勒斯坦人回来,以色列围绕加沙地区修建了大量的隔离墙,隔离墙顶部架设铁丝网,每隔数百米都有一座瞭望哨。在靠海一面加沙居民只准在6海里范围内捕鱼,一旦加沙地带居民超过这个范围,就会被以色列海岸警卫队抓捕甚至直接射杀。
而且加沙地区也没有任何产业,人们生活全靠外界补给。
幸运的是很多国家同情巴勒斯坦人民,愿意给予一定帮助,但不幸的是所有外界进出加沙的通道都由以色列控制,就算联合国的人道主义补给品能不能进去,进去多少也得以色列人说了算。
就在上个月,以色列声称在被视为加沙命脉的“费城走廊” 加沙和埃及之间13公里狭长缓冲地带 实现“战术控制”之际,因为他们发下了火箭发射器。随之加沙本就紧缺的援助物资急剧减少了近70%。
等待救援物资的加沙民众
可以说,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加沙俨然就已经是一个巨型露天监狱,数百万无辜的加沙平民被关押在那里。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与以色列军队对峙的加沙妇女
这样的“特殊对待”之下,加沙居民自然而然对以色列充满了敌意和恨意。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支反抗以色列意志最为坚定的武装力量——哈马斯就在这里诞生,并且长期生存和战斗在那里。
哈马斯的出现对于已经被欺压到无以复加的加沙居民来说,是他们在以色列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压迫和恐吓之中能够抓到的救命稻草。
所以,他们会亲吻和拥抱哈马斯成员。
加沙民众亲吻哈马斯成员
当哈马斯成员不幸战死,他们还会自发为哈马斯成员举行尽可能盛大的葬礼。
加沙民众为哈马斯成员举行葬礼
2006年1月25日,巴勒斯坦举行的第二届立法委员会选举上,哈马斯在民众支持下一举拿下132个席位中的74个。民众支持哈马斯的原因是因为民众普遍认为哈马斯纪律严明、开办学校、设立医院、恤贫救苦,深得人心。
最重要的一点是,巴勒斯坦人民认为:
哈马斯“敢于斗争,勇于牺牲”。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是不是应该清楚:
到底是哈马斯故意躲在群众背后,还是群众自愿与哈马斯在一起战斗?
04
表面上看,以色列赢了这场行动,但实际上他们给自己造成了更多麻烦和问题。
首先,仍有116名以色列人质扣留在哈马斯手里。从营救出的人质视频和照片来看,哈马斯并没有虐待人质。
但这次奇袭之后哈马斯会采取什么措施?以色列人还能不能营救更多的人质?这些都不得而知。
其次,以色列与世界渐行渐远情况不可避免加剧。
现在全世界已经有140多个国家承认和支持巴勒斯坦国,就连联合国也公开呼吁以色列停止在加沙地带的杀戮。
而之前被称为 盟国的英法德也都开始对以色列在加沙滥用武力提出了强烈谴责。
世界各地群众声援加沙
更是有多个国家直接和以色列断交或者永久撤离了大使。
位于荷兰海牙的国际刑事法庭,更是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国防部长杜兰特,以“战争罪”进行通缉。
这次营救行动之后,以色列在国际上的必将被空前地孤立。
05
我们反对战争,反对杀戮,反对绑架,但这些扯不断理还乱的事情背后总要弄清楚什么是事情起因,什么是主要矛盾吧。
否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极容易变成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
对于以色列和哈马斯的关系,或许一个电影的一段对话会有启发。
皇帝悄声说:
“苏英雄,朕还是想跟你好好谈谈的。你丐帮弟子几千万,你一天不解散,让朕怎么安心?”
苏灿笑道:
“丐帮有多少弟子不是由我决定,而是由你决定的。”
皇帝一脸狐疑地问:“我?”
苏灿说:
“是啊,如果你真的英明神武,使得国泰民安,鬼才愿意当乞丐啊。”
虽然例子可能并不特别贴切,但仔细想想,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难道不是也有点类似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