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模型君
来源 l
思维有了模型(ID:siweimoxing666)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非常“硬核”,讲的是宇宙和生命演化的底层逻辑:熵增定律。
这个定律听起来挺玄乎的,但其实它说的是非常实在,和每个人成长发展息息相关的道理。
很多人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也许是没能搞明白“熵增理论”。
由于文章实在是太过精彩,我这里就不多废话了。
认真看完这篇,相信你会有“顿悟”
。
你可能会反驳这个观点,难道不是牛顿的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吗?
我也很迷惑,但是吴教授能说出这番话绝对不是无的放矢,不管对与不对,都可见熵增定律的分量。
如果地球毁灭了,我们怎么能够在一张名片上写下地球文明的全部精髓,让其他文明知道我们曾有过这个文明呢?
▲图源得到APP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
爱丁顿爵士也曾说:“我认为,熵增原则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无上的。如果有人指出你的宇宙理论与麦克斯韦方程不符,那么麦克斯韦方程可能有不对;如果你的宇宙理论与观测相矛盾,嗯,观测的人有时也会把事情搞错;但是如果你的理论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我就敢说你没有指望了,你的理论只有丢尽脸、垮台。”
前段时间大热的电影《信条》,诺兰大神的新作,也引用了“熵”作为整部电影的核心思想。他把熵增作为时间之失,用逆熵来穿越时空。
好多人走出影院大呼没有看懂,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解开“熵”的秘密。
这个规律包括我们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规律,生命里又包含着个人和群体的演化规律。
非生命:
比如物质总是向着熵增演化,屋子不收拾会变乱,手机会越来越卡,耳机线会凌乱,热水会慢慢变凉,太阳会不断燃烧衰变……直到宇宙的尽头——热寂。
▲场库《宇宙的未来》(非常精彩,值得一看)
生命与个人:
比如自律总是比懒散痛苦,放弃总是比坚持轻松,变坏总是比变好容易。只有少部分意志坚定的人能做到自我管理,大多数人都是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学习不规律。
生命与群体:
比如大公司的组织架构会变得臃肿,员工会变得官僚化,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也会下降;封闭的国家会被世界淘汰。
这些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一个定律来解释——
熵增定律。
因为事物总是向着熵增的方向发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的容易和舒适,比如懒散。
“因为所有事物都在向着无规律,向着无序和混乱发展,如果你要变得自律,你就得逆着熵增做功,这个过程会非常痛苦。”
记得也曾有人问过我“人为什么要自律”的问题,当时我哑口无言,不知如何作答。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可以散漫也可以自律。
现在我想我找到答案了,
生命本身就是自律的过程,即熵减的过程。
定义:
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熵)会不断增大。
首先我们来解释什么是熵。
熵(Entropy),最早在186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用以度量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
你可以理解为,系统中的无效能量。
比如你花了100 J的能量把物体从A地拿到B地,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能量并没有被100%的转化,而是有部分散失在了宇宙中。
这部分能量不可逆,无法被再利用,且永远在增加。
从这里你就可以推出,恒星终将熄灭,生命终将消失,宇宙将变成一片死寂,沦为熵。
这个状态,也被称为热寂。
那么什么是熵增定律呢?
就是这种熵在不断增加的过程。
但这是针对整个宇宙而言的,如果要针对地球,针对一个国家,针对一个企业,针对某一个人,则要加上两个限制条件——
封闭系统+无外力做功。
任何一个系统,只要满足封闭系统,而且无外力维持,它就会趋于混乱和无序。
生命也如此。
它左右着国家和企业的发展规律,让组织变得臃肿,缺乏效率和创新;
它左右着个人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安于懒散、难以坚持、难以自律……
从定义来说,熵增的条件有两个:
封闭系统+无外力做功。
也许我们可以从生命的演化里得到启示,因为整个生命的发展就是一部负熵的历史。
当我们人从无机生命到有机生命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会是一部艰辛与精彩共存的史诗。
我们的始祖是一种“蛋白质+RNA”的聚合体,科学家将她命名为LUCA。
LUCA通过吸收能量来大量复制,但是问题来了,宇宙的熵总的来说是增加的,所以LUCA的减熵会导致环境的急剧熵增。
环境恶化,LUCA无奈只能进化,变得更高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于是DNA聚合体诞生了。
DNA比RNA更稳定,也更加智能。但是这样一来,消耗的能量更大,吸收的物质更多,导致环境的熵增比以往更大。
所以DNA聚合体被逼着向单细胞演化,同样,环境的熵增再次增加,于是单细胞又向更高级的多细胞进化,于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诞生了。
又因为孤立系统无法获取足够的能量,所以多细胞开始移动,并且产生了感知能力,比如视觉、嗅觉、听觉等等。
即生命的熵减过程,会加剧环境的熵增,于是环境会变得越来越恶劣,生命为了生存,为了获得足够的能量和物质,必须变得更加智能。
好了,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生命在减熵过程中,其实一直在做三件事。
比如,从化学作用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结合体;到多细胞生物。
细胞从无法移动,到进化出游动能力、爬行能力、行走能力、飞行能力。
生命为了花更少的能量来获取更多物质和能量,进化出了感知能力,比如当时的霸主奇虾,就有很大一对眼睛。知道的信息越多,就能减少更多熵的耗散。
许多公司在创业初期非常努力,每天花大量的精力进行各种战略和组织的进化。
但是随着企业的做大和成熟,员工就会慢慢懈怠下来,组织会变得臃肿,制度会腐旧脱节。
所以,作为leader你要努力保证企业的活力。比如采取扁平化的结构,让团队各自为战,回归创业初期时的热情。
记住,舒适圈是熵增定律的第一张王牌,任何时候你都不能松懈。一旦你减少了能量的投入,企业的熵增就会立马回来。
关于开放系统,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叫做耗散结构,它给我们带去了一丝希望。
你可以理解为,系统把无用的熵排出去,然后吸收新的可用物质、能量和信息。
注:熵有三种,物质熵、能量熵、信息熵,在相对论里物质和能量是一回事,但是为了理解,这里我们把它分开。
比如你每天的新陈代谢,比如你通过锻炼减去一身的赘肉,比如你看一本好书。
企业要想对抗熵增,就必须开放,把那些衰败为熵的东西全部排出系统。
比如腐败的制度、无产出的员工、落后的信息等等;然后吸收新鲜血液,比如先进的理念、新的人才、前沿信息等等。
华为就是最推崇这一理念的,任正非老爷子把这个耗散结构作为华为的底层逻辑。
任正非说:“我们一定要避免封闭系统。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体系,特别是硬件体系更要开放,不开放就是死亡。”
与此同时,华为每年淘汰干部10%,员工淘汰5%。每年18万人会淘汰5千人到9千人来激活这个团队。
你可以理解为,当熵逐渐增大,虽然系统会变得越来越混乱无序,但是这种结构却更稳定,这种稳定就是平衡态,你要远离这种平衡态。
比如一个企业做大了,企业内部就会形成一种非常稳固的结构,这种结构很可能就是官僚结构。
企业想要推行新的理念,引进新的人才,吸收新的信息,都会非常困难。
解决办法就是,打破这种平衡态,让系统内部流动起来。
这方面我见过最牛逼的是韩都衣舍,他们采取小团队模式,每个团队2-3人,包括设计师、页面制作专员、货品管理专员。
员工自己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团队,也可以自己组建团队。通过分成、授权、竞争、淘汰等一系列机制,来进行充分的内部流动。
最后无能的员工(熵)被淘汰出局,剩下的精英继续流动、重组,变得更加强大。
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微小的变化也有可能导致一个巨大的突变。(与此相关的实验有贝纳尔对流)
比如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你给一壶水加热,前面99°都没有沸腾,可是你再加热1°它就沸腾了,这就是非线性。
同样企业也如此,可能你前面做了很多努力,效果甚微,但是不要气馁,打破熵增的要素是非线性的,总有一天,你一个微小的投入就会带来巨大的突变。
比如亚马逊,它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失败最多的企业了,但他们对失败非常包容,因为他们不断在赌“每次小的努力和尝试,都有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超额惊喜”。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还达不到在企业里运用熵增定律的高度,没关系,熵增定律也同样适用于你个人的发展。
比如工作、生活、学习、心情、成长、人际关系等等都与此相关。
就拿生活来说,每天会有各种各样的琐事涌来,如果我们任由其发展,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混乱。之后我们要想恢复到有秩序的状态,就不得不花非常大的代价才行。
这样的例子身边比比皆是,生活一团乱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想改变现状也不知道如何入手,只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这种状态就是生活陷入了极度的熵增状态,被无数的混乱的事情牵着走,丧失了生活的掌控权。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情绪。很多时候,我们感到难过、烦躁、焦虑,其实是因为情绪太过混乱,很多感情交织在一起,让你无从下手。
再比如专注这件事,好像高中之后我们就很难专注了。原因是因为,大脑里面整天要想的事情太多,一会要做这个,一会要做那个,一会这种情感,一会那种情感。
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堆积在一起,就会扰乱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无法专注做一件事情。
类似的还有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懒散等等,都是因为事情总趋于熵增。
如果我们不主动投入能量做熵减,生活就会脱离我们的掌控。
你要每天都保持清晰的思绪,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清你的情绪,理清你每天所做之事,理清你想要的是什么。
把当下所有情绪和事件都清空,然后把它们都记在一个备忘录里,你可以叫它追踪系统,然后脑子里永远都只装3件事。
比如,我今天的3件事是写文章、看书、建立写作系统。
其他的还有洗衣服、取快递、清理微信收藏等各种事情,就都先全部放到追踪系统里。
如果还有一些突发的情绪,比如突然想起某件尴尬的事,都统统丢进去。或者突发的事,比如某人发来的微信消息,你感觉不是一两分钟就能解决,也丢进去。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首先你的大脑里永远只会有3件最重要的事,不会东搞搞西搞搞。
而且你还放心,因为你已经把事情记下来了,你不用为此担心,做完之后你会有时间来处理的。
再比如学习这件事,当我写这篇文章时,大脑是一片浆糊,怎么办呢?
画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
第一性原理
就是降低信息的混乱度。
但是这个过程真的极其痛苦,我需要不断对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有的地方要反复改。
痛苦着痛苦着,突然「熵增定律」闯进了我的脑海,让知识变得有序的过程不正是熵减的过程吗?
这里也用耗散结构来分析,但是前面企业里讲了,所以这里略讲一下。
你要一直保持与外界交流的状态,把过去的熵埋葬,然后拥抱新的明天。
比如去新的环境(旅行),获取新的认知(读书),结交新的人(社交)。
我们极容易陷入平衡态,即使你尝试了一件新的事情,认识了一个新的人,你也会很快熟悉,并待在这种状态之下,认知里面叫“舒适圈”。
如果你发现你的生活很久没有波澜了,想必你已经掉进平衡态了。
比如我写作两年了,写作水平很大一段时间都没有进步 ,这就是平衡态,这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