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水色他处,琳琅街市贪欢,
归来不念,眼望庭前细雨稠。
急急敛妆粉,菱花羞对,
黛色总不青。
那时公子若犹在,愁肠百转难开言,鱼书怎寄?
······
b e y o n g t h e w o r d s
从前的错过,
一别或许真的永生难见
从前的念想难诉,
化成诗化作酒,
化只蝴蝶翩翩飞
从前的遇见太难,
一朝执手相伴,
此后不思他人
时下,是只存在于故纸堆之间了吗?
是只能被时光缅怀了吗?
是只能被抛却在青春的记忆中了吗?
爱情
历经千帆
年复一年
你是否还相信?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女性是这个节日的主角儿。传说每年这一天,牛郎和织女要走过鹊桥渡天河而相会。只要看到银河白气奕奕光焰耀目,那就是织女东渡河……
并不喜欢把这个日子叫做“东方情人节”,像是硬比着西方节日蹭热度似的,中国人的诗意与浪漫自有本来的风貌。
过往的女子命运相仿,因此都盼望得遇良人、相夫教子,安度余生。好马配好鞍,如意郎君也想娶得心灵手巧的佳人。古代评价女子不以才学论高下,而是按照“
德言工容
”的标准判定。除了在家接受德育、礼仪教育,女红也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
共同的祈愿催生了习俗,于是在七月初七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女子在牵牛织女星相会之夜,便会相约月下乞巧。向织女献祭,乞求智巧,表达了女子对美好未来的一种追求。
乞巧的法子也多种多样,或“
穿针乞巧
”: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或“
喜蛛应巧
”:把一些瓜果食品放在果盆上,“穿针乞巧”以后,若果盆上有“喜蛛”结网,则得巧,网子以“圆正”为佳;或“
投针验巧
”: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除了乞巧,围绕子孙满堂、生活康乐,七夕还有很多民间习俗,譬如吃巧果、拜魁星、拜织女、晒衣晒书、种生求子等等,凝结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丰富的想象力。
美好的生活
幸福的婚姻
来之不易
要理性、要经营、要收敛性情
但是
愿你依然相信爱情
纵岁月流转
当初的悸动
莫失莫忘
为ta抄写一首专属于七夕的诗,
他们的词章,
写就你们的心曲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行香子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七夕
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
再牵上他/她的手
来看《牛郎织女》吧
这个七夕
最特别的他/她
此刻、永远
最美
你们的故事
比牛郎织女
更动人
《牛郎织女》又名《天河配》,是传统戏曲经常上演的一出应节戏,评剧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搬上舞台。
白派剧团此次重排对全剧进行了全方位的加工提高。于今年2月份成功上演,观众反应强烈。该剧具有浓郁的传统韵味,并运用了舞绸等特技手段,与众仙女载歌载舞,营造美轮美奂之感。
正逢七夕佳节,白派剧团将再次演出评剧《牛郎织女》,欢迎大家前往欣赏!
演出时间:
2017-08-27 19:15
演出地点:天津海河剧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8号
主演:王云珠、滕建东
剧情介绍:
织女星与牵牛星在天庭相爱,被王母察觉,贬牵牛下凡,罚织女在机房织锦,一对有情人被生生拆开。
牵牛下凡转世为牛郎,受嫂虐待,其兄懦弱惧内。其嫂子嘎氏逼迫牛郎兄弟分家。牛郎分得八亩薄地、一间破屋子,依靠勤劳双手支撑起家业。织女思念牵牛,趁王母瑶池打坐,邀众姐妹碧莲池沐浴。牛郎得神牛帮助与织女重逢,织女惊喜交集,随牛郎回到人间,二人成亲并生下一双儿女,其乐融融,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织女偷下凡尘,被王母发觉,乃命金甲神捉拿织女返回天庭,织女为保全牛郎及儿女性命,被迫与亲人诀别,随金甲神返回天庭。牛郎闻讯担起一双儿女紧紧追赶。无情的王母划出一道天河,将牛郎织女生生隔开,夫妻遥遥相望,难以团聚。
牛郎与织女的凄惨遭遇,引起了天空鹊鸟的深切同情。在鹊王率领下,意欲成全牛郎织女重逢。由于鹊鸟遮满天空,王母斩杀不绝,唯恐冲入天界酿成大祸,无奈答应在七月七日任凭百鸟搭桥渡牛郎织女相会。
编辑:兰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