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资深心理咨询师,作家,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厦门等地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哪有什么慈母严母,好妈妈都是自由切换的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8-12-01 12:20

正文




大咖问答 |  16 期

本期大咖:叶文静


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Question




关键词:慈母or严母


我儿子今年7岁,这段时间很喜欢使唤别人,妈妈我口渴帮我拿水,妈妈帮我拿,如果我一直帮他,我担心把他养成好吃懒做的性格,如果我不帮他,我又担心把他养成很冷漠的状态,对别人的求助无动于衷,我该怎么平衡这两者呢?





Answer

心理咨询师:叶文静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这句育儿金句似乎影响了很多人,导致很多父母都克制自己爱孩子的本能,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依然严格要求他,美其名曰怕把孩子惯坏。


但显然,越来越多的经历告诉我们,这种理念是缺乏温暖和弹性的。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人生的底色是悲伤的。


我们需要的,是温暖而坚定的妈妈:


当孩子在经历变化和挫折,妈妈表现出的慈祥是包容和甘露;


当孩子越界过分的时候,妈妈的坚定又能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


所以一味的严厉或是仁慈,都属于偷懒,因为他都屏蔽了孩子当下的反应,只按照父母内心的秩序来回应。


毫不客气地说,所有的教科书式育儿都是在变相忽视孩子真实的感受,同时也是在限制父母自己的本能。


孩子会有他偶尔的小情绪,也会有一些突然的奇思妙想,作为父母,我们也需要弹性,去根据孩子的感受来给出回应。


当然,游刃有余地在坚定立场和表达宽容中游走,对妈妈敏感性和智慧是有要求的,同时也考验妈妈是否知道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状态。



PART
1



按照通常的发展脉络,7岁是刚上小学的年纪,这个转折点对孩子来说,是人生一个巨大调整。


首先是学习层面,在幼儿园里,给予孩子最多的是情感、社交能力、语言交流能力、识数能力的培养。


简单来说就是去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玩游戏,交交朋友,顺便学点简单知识。


进入小学则不一样,思考的方式慢慢发生改变,会开始学习计算和拼写,开始面对作业、考试,这也意味着需要开始去面对竞争。


其次,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成熟度在这一阶段发展迅速,她们开始通过同伴关系去学习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则和沟通技巧。


这两个转变,会让他们的焦虑和压力陡增。


面对变化和压力,有一部分孩子会奋勇前进,一部分孩子则可能情绪变得反复,或者退回到更依赖的状态,需要得到大人的帮助才能调节好压力。


伯林厄姆.弗洛伊德说过:“越黏人的孩子越在内心深处相信:分离是会重复上演的。”


这些孩子面对环境新刺激时,对他们而言压力更大,适应更多需要时间,也会更多情绪不稳定。


可能他的依赖只是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这样他才有足够的安全感去应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


孩子依赖问题一直是很多父母头疼的点,相比于如何处理,我们更应该去看到孩子依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PART
2



来访者小华平时总喜欢和父母老师对着干。


有一次数学竞赛,老师希望小华参加,因为小华成绩一直很好。


但小华心里想的是什么呢?


“为什么你要叫我去呢?我喜欢数学,但是我不喜欢比赛,这么功利的比赛,我不想去。”


但他也清楚就算他说了不想去,父母和老师会以各种方式告诉他:你应该去。


一方面内心不满,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拼命使唤妈妈。


他内心想:“不是要我学习吗?那么我其他什么事情都让妈妈帮我做,我也不让她舒心。”


这个时候,如果妈妈批评他不能这样子做,小华会越发觉得受控制。


这个时候,小华是通过使唤妈妈来控制妈妈。


我们需要去看到这个问题,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在表达不开心,是不是能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是否能够一起去面对这个问题。


最后可能父母还是会说服孩子去参加数学竞赛,但是安静下来,倾听孩子情绪,这个事情也是要做的,让情绪有流动。


你对孩子表达理解的时候,也开启了他学习同理别人的开关,很有可能孩子也会回馈你的。


那直接拒绝孩子有用吗?


美国医学博士西尔斯等人在英格兰某郊区中,对进入幼儿园的379名5岁儿童的母亲进行采访。


研究发现,当孩子黏人或者渴望关注的时候,如果母亲越急躁、越爱责骂孩子、越不耐烦,孩子越有可能表现得“依赖人”。


同时,孩子高程度的依赖和父母用“撤回爱”作为惩罚手段有着显著的相关。


也就是说,父母越撤回对孩子的关心,孩子会更依赖。


当孩子表现情绪异常时,去理解情绪背后的困难比起拒绝帮助孩子更有效。



PART
3



当然,孩子慢慢成长,需要开始适应社会的时候,规则和边界感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适当的拒绝也是十分需要的。


但家长应该考虑,为什么要拒绝?是为了让孩子听话吗?是为了培养一个乖孩子吗?


限制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树立边界感,慢慢能够建立起自律自主的能力,从而能在生活交往中更加自如和得体。


如果是出于其他原因,这个拒绝就需要再斟酌。


其次,家长应该明确规范的是行为,而不是情绪。伤害自己和伤害别人的行为,触犯到规章,这些行为是明确需要被限制的,社会规则是要严格遵守的。


但情绪情感是应该得到包容的。


情感情绪是不能凭空消失的,把情感情绪压抑或者否认,它会用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厌学、人际交往困难有些时候是攻击的另一种变相。


再次,限制的内容不能太多。


限制是需要执行和管控的,太多的限制家长需要考虑是否能够做到。


说出来又没有实质执行的规则,不仅会让家长失去威信,孩子也容易感到挫败,慢慢孩子的自我负责能力得不到发展。


最后,规则的内容要贯彻实行。


新添加的规则应该提前和孩子商量并告知,临时添加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只是为了控制他,那这个规则也就逐渐失去意义。



PART
4



7岁的孩子,喜欢用使唤妈妈的方式表现依赖,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孩子通过使唤妈妈来获得关注,是不是他遇到了某些焦虑和困难需要帮助。


如果是这样,解决问题的焦点就落在,怎么帮助孩子理解现状和走出困境。


如果孩子的行为是出于对妈妈的控制,妈妈可以跟孩子探讨这个控制行为背后的目的,情绪是可以包容的,情绪能表达了,或许就不需要通过行为获得控制感了。


我明白,妈妈在现代社会中要承载的责任很多,育儿教育、家庭责任、社会角色无一不提醒着妈妈要变得更加强大,也能理解妈妈的焦虑与为难。


我不提倡您成为一名教科书式的妈妈,足够好就是好的。


妈妈在努力这个形象,在孩子眼中更具积极意义。


对你和你的孩子起作用的方式就是正确的交流方式,时间会来验证这个过程的效果,是温暖有弹性的。





  咨询师介绍  


叶文静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会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广东公共频道《万家灯火》特聘心理学家


擅长领域:


擅长家庭治疗,如原生家庭模式、家庭矛盾、孕产妇心理、婚姻危机、沟通不畅等。也擅长针对个人成长问题,如自我探索、依恋模式、心理创伤、人格发展、自我成长等。同时在情绪管理方面也有所擅长,如适应困难、压力调节、自卑、敏感、情绪疏导等。还有亲子教育,如亲子冲突、人际关系障碍、父母成长、能力培养、学习压力等。


所在咨询室:

武志红心理咨询室(广州)


预约方式:点击下图即可预约



点击可预约)


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公众号

回复 开饭,送你今天日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