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明治
中国年轻人生活状态记录者,非虚构生活写作孵化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尔滨日报  ·  共同期待!你想知道的亚冬会“知识点”在这里—— ·  21 小时前  
哈尔滨日报  ·  哈尔滨上榜“异地用户玩乐消费TOP10城市” ... ·  2 天前  
哈尔滨日报  ·  亚冬会赛场周边咋停车?冰城交警发布指南—— ·  2 天前  
哈尔滨日报  ·  节后返岗,国家安全机关重要提醒!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明治

退而不休,一位退休女性如何讨论女性|三明治

三明治  · 公众号  ·  · 2024-04-19 16:40

正文


作者|大柒

编辑|1717



我退休的时候,作为礼节在最后一天给很多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发去邮件。国外的同事有些不解——退休?潜台词是,你肯定?不是被辞退?的确是退休!因为中国女性的退休年龄,一般员工50岁,干部55岁。感谢把我这个不才之人当成了干部。


女性的退休年龄,在日本男女相同都是六十岁,但是因为不分男女养老金要到六十五岁才能领用,所以很多人到了退休年龄也都在工作。东亚人勤劳的基因似乎和黄色的皮肤一样不分伯仲,据说香港人好像没有养老金,因为他们不用缴纳社保,台湾也是在退休年龄上不分男女(港台都是中国)。美国呢,也是不分男女。法国,德国,欧盟如何?至少没有听说过退休年龄的男女差别。也可能有误,没有经过调查。


近年在国内,几乎每年两会都会提到的延迟退休的议题,但是一直悬而未决。曾经听说女性退休年龄也要和男性一样到六十岁,也同样悬而不决。原来讨论得沸沸扬扬的,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转向去了小道,迷失在小道的深巷里。


无论如何,退而未休的我,努力让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人或许会被忽视,但生命不可以。



我家的女性都抽烟


我并没有觉得如今的中国,准确的说,上海的女性在男女平等这件事情上,遭受困境。有些视频里说,男女平等在好转,同工同酬在逐渐改善。我只知道,在我经手的几家公司,或大或小,从来没有因为性别来决定待遇的问题,即使是劳动力为主的单位。这个人说的逐渐好转,我不知道她的依据是什么,还是说,大多数人听起来顺耳就是事实了。或许,在我的认知范围以外,存在着那位博主所说的现象。


对于自己只看到的一面,就妄加评论说自己是绝对的,我还没有蠢到这样的地步。


对于男女平等这件事,我一直最耿耿于怀的,并不是大家在说的那些,可能我命好,没有遭遇到家暴,没有遭遇到被拐卖,也没有遭遇到因为男权而工资待遇减少。当然,我也不会因为工地上的建筑工人职位不录取我而愤愤不平。但是,我只在意过,我抽烟时那些有太多异样的眼光。这种异样的眼光,来自各个方向,也不管男女老少。最后,我在疫情之后戒掉了抽烟。当然,仅仅是因为别人的眼光,对我这样的人来说,已经是刀枪不入五毒不侵,现在只有一个动力能够真正戒掉抽烟,那就是建康了。

不会为了别人改变自己,只有为了自己才会改变自己。


说起我抽烟,连最严厉的父亲都没有反对过。因为,在他心目中最崇拜的两个女性,母亲,还有他的姐姐,都抽烟。他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奶奶,因为父亲做官,从九岁起就抽烟,以至于,她的女儿,我的姑妈也抽烟。对了,这里歪个楼,我姑妈读的书比我父亲还多,祖父母并没有因为男女性别而区别对待他们的孩子。只是因为后来家道中落,父亲没有办法再去读书,所以,从学历来说,姑妈的学历居然高于父亲。那是七十年之前的中国。


所以,我读大学的时候,和我高中的同学,偷偷躲在我家厨房里抽烟,被我父亲发现,我吓的连忙想把烟藏起来,但还是被他发现了。可这一次,他居然笑哈哈,又说起他母亲九岁就抽烟的事来。


但是,除了我父亲,在外面我是不敢随便抽烟的。因为我不想被人认为我是一个不良妇女。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南京开会,顺道去了夫子庙那条街吃午饭。在一家老鸭粉丝汤的店里,吃到一半,烟瘾上来了,边走出店门,找到一个吸烟的地方,点上一支烟,抽着抽着,走过来两个保安,一边上下打量着我,一边绕着我走了一圈。我真想问他们,女性抽烟就这么好看吗?再回到店里,剩下的粉丝汤也吃不下了。


还有一次,我去拜访一家客户,时间还早,就在他们单位门口抽起烟来,走过一位老太太,一边看我,一边说:哟,女人也抽烟。


我一直忍着在家人以外的人面前不抽烟,尤其是客户面前。有一次是在忍不住了,她也闻到了我身上的烟味,然后说:你怎么抽烟,遇到什么事情了?以前不是这样的呀。


这是知道我抽烟之后,最友善的一位朋友了。


尤其是晚上,不能在大街上抽烟,那种暗处突然投来的眼光,实在让人又恶心,又愤怒。


和同事一起,更不能抽烟。


有一次我去做美甲,美甲店的门外面有一个小花园,放着桌子和椅子,可以让客人在那里稍作歇息。那天我做好了美甲,店里的小姐姐想让我再充些钱,去她那里做美容项目,于是就跟着我一起出了门,又陪我在花园里坐了下来。既然是室外,我就拿出了烟来抽。她说:姐姐抽烟啊。其实,我有时候也想抽,就是那种有些心思无法和人说的时候,想一个人呆着的时候。


我从我所遇到的那些眼光中,看到了那个小姐姐说的无法和人说的那些事情。让我不寒而栗。


那为什么男性抽烟就是如此正大光明呢?


再歪一个小楼,我祖母和我姑妈抽烟,也没有遭遇过任何的冷眼。七十年后的今天,男女平等这件事,倒退了?


抽烟,或者不抽烟的女性同胞们,你们怎么看?


抽烟的,有没有过自我怀疑?还是和我一样从中看到了不公的本质?不抽的,有没有戴着有色眼镜,带着异样的眼光看待女性抽烟?那一缕缕从女性口里吐出的烟,是不是可以让那些口口声声女权主义,举旗呐喊的女性想入非非,而不是,男女平等呢?

不用说出来,自己扪心自问!




我为女儿进了小区相亲群


女儿留学回国之后,我倒是没有担心过她找不到工作,却一直担心她会剩在家里。办公室里优秀的女孩子,到了四十都没对象的,好多个。当然,她们自己活得很自在,别人的眼光其实是多余的。


好巧不巧,喜欢看书的我,居然看到一本书,说的是一位退休的母亲,买了一件旗袍,就希望女儿结婚的时候穿上,可最终她都没能穿上。一种邪恶迷信占据了我的大脑,让我遇上这本书,难道我也会和她一样吗?于是,越发寝食难安。家里开始不安宁,母女之间的战争就此拉开序幕。正巧,那时候小区群里有为邻居发了一个二维码,是一个相亲群,于是我毫不犹豫扫码进去了。毕竟,一个小区,邻居之间如果有合适的,按居委会的A主任的话来说,就是一碗汤的距离呀。二十年小区里谁都不认识的我,为了女儿的婚事,居委会都拉上了关系。


相亲群的群主,是一个管理非常严厉的人,入群相亲者的信息,必须写明年龄,学历,所住小区,工作单位,年收入,再加照片,并且定时在群里发送,广而告之。无缘无故,居然深得群主信赖,要我当管理员,为和我一样焦虑的家长们做些事情,就接受了。对了,相亲群里其实都是家长,没有相亲者本人。这和以相亲出名的人民公园没有区别。一旦这些信息不发在群里,或者不完整,就会被群主踢出去。我这个讲究自由隐私的,着实还真不习惯。没办法,为了孩子,只能忍受着扭曲自己了。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相亲群是规定了小区级别,年龄,毕业学校的。有些家长甚至会在信息里面写明白有几套房子,家境殷实这类的信息。到后来发现不分男女家长,都有一种侥幸的心理,觊觎别人家产者有之,包装成富家子弟者有之。想通过儿女的婚姻,来一次资产重组,阶级更替的也有之。而豪宅里的富豪太太明言,可以让儿子玩到五十岁。群里的家长把相亲说成了相亲市场,我真的如临大敌,瑟瑟发抖。婚姻这件事,已经是明码标价了的吗?现代社会,就不会有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也不会有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了。


女儿曾经和我说过:妈妈,我从小在一个温暖的家里长大,长大就是想要有一个温暖的家,我不是一个单身主义者。


幸运的是她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不是靠我为她相亲。想来吧,孩子大了,都有自己的主张想法,虽然这些主张想法的源头,都来自于家长从小在他们的体内埋入的价值观芯片。


曾经逼着女儿找对象,现在又逼着儿子换工作,他们都明确地告诉我,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决定。每每如此败下阵来,无论我用尽温情,还是威胁,甚至苦肉,白白练就了一张巧舌如簧,可我再也不是那个说一不二的母亲了。在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面前,父母也不过是平等的客体而已,自己万不可妄想。人的一生,没有一种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就如我时常问老公,我们当初出国,真的就是最好的选择吗?


谁知道呢?性格决定命运,而命运也只能交给时代了。


相信很多人不是单身主义者,却被这个世界的虚幻,迷乱,搅和了,从而决定独自一人走下去,不回头。毕竟,我们生活的环境,已经具备了一个人也可以快活地活下去的条件。



主妇,职业还是身份


CCTV里看到这样报道,一个留学回国的年轻男子,在家乡搞起了现代农业。依靠自动化的设备,和先进的栽培技术,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变得和在办公室里工作的白领一样。最后,他说出了一句话更代表了时代进步所彰显的新型社会的特质:农民是一种职业而非身份。


这句话让我这个对自动化农业并不陌生的人,也赞叹科技赋予社会结构的变化,并对此有了更深的认识。从一个身份到职业,它如同黎明来临之时的第一道曙光,将迅速的照亮整个大地,将黑暗一扫而光。原来农民这个身份,是贫穷,没文化和没远大抱负的代名词,动不动会被人说一句:农民意识!从农村去城市打工的人,被称为农民工;户口本上印着的,是不同于城市的乡镇户口,这样的户口性质,注定了各种社会福利都和城镇户口迥然不同。如果把农民作为是一种职业,地域性的差别就会消失,将有更为广泛的参与者,并且参与者也将不再受到户口本上标识的影响。如此一来,就没有了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的界限。


这不是一次科技带来的社会裂变又是什么呢?


此时,我又想到了这个月的女性主题:“主妇:也是一种职业,而非身份。


如同农业从业者不一定是村民,也可能是市民,那么,主持家务的一方,如果被认为甚至被定义是一种职业,而非身份,就不局限于性别了。这样一来,除了生孩子,男女还有什么不平等我就想不到了。如果丈夫比夫人更适合做家务,带孩子,而夫人比丈夫更适合外出赚钱,男主内,女主外,也是一对夫妻很好的选择。只是,至今为止,男性一定要比女性强,尤其是做老公,抱着宁可高攀不可下嫁心态的女性不计其数,又要说女性同胞们不喜欢听的话了,这分明又是自己身上和心上的问题了。


从伍尔夫到波伏娃,女权运动的先驱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公平权利的遗产,也为我们做出了独立思考和自立自强的榜样。她们之后,女权这个词有点令人避之不及。时代走到今天,正如大家所抱怨的那样,男性过于无能与颓废,而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在了时代的前面,更是走在了男性的前面,男女平等并非仅依靠权力斗争争取而来,更是科技力量对社会次序的影响,以及,个体自身追求的结果。




女性领导力


我看了半天,说到女权,就是那几个洋名字,伍尔夫,埃米琳·潘克赫斯特,波伏娃,云云。中国历史上的女权鼻祖,非武则天和慈禧太后莫属。但无人称她们为女权主义者,因为她们两个都是作为女性拥有了至高的权利,而并未为女性争取权利。甚至是男权的帮凶。但能够说明,女性一旦拥有权利,也是可以将整个世界玩弄于掌心的领导者。


最近几年,就连很多日本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都把高官的职位给到了女性。比起他们,在男女平等这件事上,走得更早更长更远的中国,似乎已经把性别限定从领导力的字眼上去掉了。


为什么日本公司会一反过去的守旧,开始积极启用女性作为领导呢?为了让他们的公司更为多元化的管理。说起来,有点像美国的政治正确,选举的时候,为了表现男女平等,女性候选人有时候会加分;为了表现种族平等,有色人种的候选也会加分。除了多元化的理念,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劳动力的严重匮乏,从而使女性有了和男性同样机会。


传统女性所扮演的养育儿女的角色,使得女性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而男性作为在外发挥主要作用的一方,即使不能顾及家人,投入工作便是理所当然。好在现代人精于分析再做决策,夫妇中哪个有能力赚大钱,哪个就主打对外,另一方,主内。主内和主外,不在于性别,而在于,最优化。


我的朋友A,是一家外企高管,二十年前全家移民加拿大。A的收入远比在事业单位的A先生高,于是,他们决定A先生辞去工作,呆在加拿大,带孩子,做家务,什么东西坏了,自己修,花园里的草长高了,自己除,而A自己在国内工作,继续上班赚钱,有了假期才去和家人团聚。

还有一对B夫妇,两人均为著名大学博士毕业,是典型的双职工家庭。虽然身在国外,和我们的双职工家庭别无二致,但是,因为没有阿姨或上一辈的家长可以帮忙,在家务及孩子教育上的配合,必须更为密切。现在,他们依然活跃在职场,孩子已是一名优秀的医生。


生而为人,没有选择性别的权利,但是,应该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永远都是成正比,一旦在这个正比关系中心态失衡,抑或认知不全,只要权利,或者只要义务,都是错误,均不健康。从而带来痛苦,折磨,自己却不知晓。




当女性迎接迟暮


秋天的时候,一定要在阳台的花盆里种上一些郁金香和风信子,这样,春天的阳台就是仙境。


不知哪位园艺博主说的话,我当真买了好多,埋在一个个花盆里,等了一个冬天。海妈说风信子要经过零下五度的寒冷,才会发芽,今年冬天零下的气温还真不少,可是,到了三月也没见发芽。郁金香倒是一个个冒出了尖尖的绿叶。我忍不住去把土挖开,这些风信子到底怎么回事,一点信息都没有。结果,球根的顶尖有那么一点点的绿芽,我连忙把土盖上,如同给熟睡的孩子盖上被子。深怕打破了它们的好梦,再也无法从黑暗的泥土里醒来。终于,这两天几乎所有的球根都开始爆出嫩芽来了。


时间,就是这样,它走起来和传说中的不一样,真实的它不紧不慢。还会和你捉迷藏,无论你是期待,还是担心,总会在你快忘记的时候突然出现。


我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听人说:女孩子就像是圣诞蛋糕,24岁是圣诞夜的蛋糕,令人向往,25岁是圣诞节的蛋糕恰如其分,26岁圣诞节已经过去,就是剩余的蛋糕。这样的隐喻像魔咒,死死地缠着我。越是害怕衰老,害怕成为过去,就越是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分明是新鲜的蛋糕,却把自己当作过期或者临期。


无独有偶,有一个六十多岁的名模说,她年轻的时候无论自己如何漂亮,性感,出众,总是担心会有一个更年轻,更性感,更出众的人取代她,让她痛苦不堪,让她的心如同浮萍漂浮不定,没有港湾可以停靠。


不知道在那个年龄段,我突然明白,年龄是一个移动的数字,在每个人的心里自由地浮动。年龄也并不是额头上的皱纹,而是,心理的皱纹。


除了十岁的孩子,好像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在说自己老了。


记得三十岁的生日,过得特别的沮丧和抑郁,告别了二十代,三十这个数字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是一个临界的刻度,从此往后,就只有衰老二字。


四十岁,紧张繁忙的每一天,让我无暇去忧郁和沮丧,稀里糊涂就过去了。但是,我清晰地听得到衰老走近的脚步声。


到了四十七八,接近五十的时候,反倒对于容貌的变化不怎么在乎了。我可以站在门口,张开双手,迎接“迟暮”,这位终将到来的不速之客。感谢自己在四十五岁开始的觉醒,人生的二三万天里,唯有自己可以对自己负责。


想起海边的那只螃蟹,对小鸟说的话:自己的问题,只有你自己解决。那是以前电视里介绍的一本对抑郁症的人非常有用的书,书中说的是一只鸟常在海边叹息,自己不知为何飞不起来,对于这样的自己生命毫无意义。有一天一只小螃蟹出现了,对它说,自己的问题,只有你自己解决。在我觉得沮丧,灰心,抑郁的时候,我会翻翻这本很薄但内容很厚的书。


我知道自己要过很多关,更年期,退休,衰老,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的同时,在某一个时刻面对父母的离世。当这些人生的关口一个个走近的时候,它们都带着巨大的能量,像在平静的海面上刮起大风,波及到日常的生活,一个个问题如一个个浪潮向你直扑而来。而你,唯有一个个接住,承受,然后消化。你会发现,对抗毫无意义,只有理解,接纳,共存。


为了那些凭空而来的烦心烦恼,人类有过太多的经验,这些经验很多都藏在了书里。阅读,这所“移动的避难所”里,度过对衰老的恐惧,渐渐形成了自我的心理保护膜。接受并理解不同生命阶段的自己,认识一个自以为认识但其实陌生的自己,最终慢慢与自己和解,相处。


现在,反倒不理解有些人一直把老了老了挂在口上的人,我的同学中有很多人都是这样,但我觉得,现在正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刻,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儿女都已成人,夫君相伴。


当然,面对现实,更年期这个词几乎是一个变态女人的代名词;退休,也意味着失去一切曾经积累的权利和身份标签,最后的立场难免经历世故的洗礼,温情中难免带着羞辱,像棉花里暗藏针刺。


但是,看惯了人情世故的人,内心也不会那么脆弱,想到底,此后的人生其实和那些世故毫无关联。我需要的,是活在一个丰富的,独立的,精彩的自我躯壳里,看着自己想看的世界,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体味着人间的百态,对着荒谬和虚伪,莞尔一笑。


人间都是过客。值得与否,选择与否,都在一念之间。








今天的内容来自每日书 3月女性主题 这是三明治连续第六年在3月开设女性主题班,用每日的书写,一起来思考和探索,用文字一寸寸凿开冰封之海。


5月每日书报名中!
在每日书,记录你的生活
期待你的书写!

点击小程序报名





· 活动推荐 ·



文字游乐场:让我们在想象力的宇宙里随处飘荡

字愈系工作坊招募



当你想找到生命的意义时,就应该写回忆录

三明治xNazli英文写作工作坊



写完《上海封城那天,我在隔离区生了一个孩子》之后.......

4月短故事招募





身体·舞动·写作工作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