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浙大蒋研中心
通过介绍学术著作、蒐集相关研究成果、发布会议消息及各种奖助奖励,提高蒋介石研究的学术水平,并提供一交流平台,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趋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1930年大同老照片 城内名所及云冈石窟风貌 ·  3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还记得唐山“菜刀队”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浙大蒋研中心

第二届银泰青年学者研习营在浙大举办

浙大蒋研中心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6-10 06:47

正文




201766~8日,由银泰公益基金会、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17银泰公益中国近现代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在浙江大学历史系举办。本次研习营沿袭了首届多元互动的研习模式,即导师授课、学员发表论文与互评、导师点评及史料研读;来自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和中国台湾、大陆地区的7位资深学者担任导师,来自东京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15名青年学者、硕博研究生被录取为正式学员。

6日上午,首先进行了简短的开营仪式。银泰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金波致辞,感谢各位导师的大力支持,强调银泰公益基金会创办青年学者研习营旨在推动蒋氏家族与近代中国学术研究薪火相传;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陈红民教授,亦在致辞中说明举办研习营培养青年学者之初衷,并简要介绍导师结构、学员遴选等情况。最后,金波先生给出席开营仪式的杨天石、吕芳上、亚历山大·潘佐夫、陈红民、王奇生五位导师及肖如平、张凯、赵晓红三位辅导员颁发聘书。浙大蒋研中心赵晓红老师主持开营仪式!

金波秘书长向陈红民教授颁发聘书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天石教授作了题为“台湾时期蒋介石与美国政府的矛盾”的首场学术报告。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美苏冷战格局形成以来,美国政府扶蒋抑共的战略选择较为明显,因而在公开场合较多呈现地是美蒋关系既亲密、又热络的面向。然而,私密性较强的《蒋介石日记》却又显露出蒋对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等美国历届总统均为不满的另一面。何以这两者之间反差如此之大?杨老师根据多方史料,详细勾勒了蒋介石在退居台湾的26年间,如何在既希望寻求美国的庇护,又担心美国吃掉自己的“控制与反控制”多方博弈中,维持其半独立地位的复杂面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天石教授


紧接着,俄罗斯历史学者亚历山大·潘佐夫教授作了题为“俄罗斯档案中的蒋介石、毛泽东和其他中国革命者”的学术报告。他首先分享了自己因家学渊源而走上学术研究以及接触、利用俄国档案的心路历程;着重介绍了俄罗斯国立社会和政治历史档案馆关于毛泽东、邓小平、蒋介石、宋美龄、宋庆龄、邓文仪、康泽与现代资料中心关于蒋经国、刘少奇等国共两党革命者私人档案的馆藏情况,并透露了毛、蒋、斯大林等私人档案中的部分精彩内容,以及展示了周恩来、李大钊、蔡和森、秦邦宪、贺子珍、任弼时等人的珍贵影像。此外,他还介绍了对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研究,并回应学界对其成果的褒贬评价。

亚历山大·潘佐夫教授


7日上午,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吕芳上教授和北京大学王奇生教授分别作了学术报告。吕教授曾担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国史馆”馆长等职务,积极推动两岸民国史研究学术交流以及相关史料的开放出版,嘉惠学林,贡献颇大。他详细介绍了台湾地区的蒋介石研究发展状况,包括台湾政治转向、西方学术思潮与民国政治史研究的关系、相关史料的典藏、开放出版以及学术活动、成果等;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蒋学”与民国史研究时机已然成熟,若能“多一些学术,少一点政治”,则客观真实的历史离我们又更近了。王教授围绕“新革命史”这一议题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极富创见的引申,诸如土地改革与中共革命的成功,抗战时期中共华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的推行,民兵、俘虏与国共内战时期共军兵源补充,国共两党对田赋征收的比较,土地与农民动员,中共与伪军,中共的宣传系统,日军、伪军、中共在华北对民心的争夺。

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吕芳上教授


北京大学王奇生教授


8日上午,银泰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金波给劳拉和林孝庭两位导师颁发聘书。劳拉(Laura)教授来自意大利威尼斯大学(Università Ca'Foscari di Venezia)亚非系,她简要介绍了欧美地区关于蒋介石的研究,并以意大利为例,反思蒋介石在西方的形象变迁。她通过不同时期意大利媒体对蒋介石形象建构的变迁,折射出中意两国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关系,以及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历史的诠释与解读也会有所不同。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研究员林孝庭运用新近解密的史料,透过“冷战时期海峡两岸互派密使”、“蒋氏父子的苏联选项”和“台湾秘密研发核武”三个历史片断,揭露了蒋介石在冷战时代美、苏、国共“三国四方”错综复杂格局中,面对美国的持续压力如何“困守”与“反攻”的复杂面向,并以此说明尽管一段历史已有定论,但历史的缝隙或许仍然存在,需要不断地挖掘,尽可能地把过去的事实逐一呈现、厘清。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劳拉教授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林孝庭研究员


诸位导师的精彩学术报告堪称本次研习营的学术盛宴,不仅拓宽了学员的研究视域和历史认知,同时也启发了学员开展学术研究的路径和方法;提问环节反响热烈,导师们都进行了详尽的解答。

6~8日下午,共举行了6场学员专题讨论。其主要议题包括:蒋介石的基督教信仰和爱情婚姻,蒋与黄炎培、蒋廷黻之交谊,透过安平事件中美军驻华、基辛格访华、刘自然事件、1939年贺耀祖访苏等事件考察蒋如何处理对美、对苏外交,蒋介石对东北的认知与抗日义勇军中的东北军,国际因素与蒋淞沪抗战决策,以及抗战时期陕西省党部与调统室的派系纠纷、陈布雷处置西藏事务、台湾对日借款与中日关系、蔡元培1923年辞职。

除学员互评以外,每场讨论还安排了在相近领域有很深造诣的导师进行总点评。陈红民、王奇生、吕芳上、林孝庭教授均担任点评工作,他们分别从国内外研究、史料搜集与解读、文章细节论证、治学方法、历史书写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扶掖青年学者成长。陈红民教授语重心长地提醒道,年轻人做研究一定要“立意高远”,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则要择定一个相对明确的研究主题,扎扎实实去做,尽最大限度地收集史料,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不要仅仅关注最后的因果关系,也要注重历史进程中的跌宕起伏,结果和过程所呈现的样态往往并非一致,而这正是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王奇生教授指出研究历史不必画地为牢,自我设限,如果没有纵深感,结论往往站不住脚,研究者在享有更多资料优势的同时,也要切忌受“后见之明”的负面影响,事后诸葛亮,对行动者指手画脚,丧失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吕芳上教授慷慨地分享了其治学感悟,提醒学员要把足够多的时间放在史料收集、研读,与史料建立感情,以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问题;学术研究不是以数量取胜,不可粗制滥造,要以过硬的学术品质建立学术威望;合理规划学术生涯,中青年时期要写大书、大题小作,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则要“写小书”、小题大做。胡佛研究所档案馆东亚部主任林孝庭教授,披露了不少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到文本史料中所没有的历史秘辛,难能可贵。四位导师的精彩点评以及对如何做学问的敦敦教诲,不仅对学员进一步修改论文助益良多,亦使学员在学术道路上受益终身。

另外,学员都很认真地读了别人的文章,点评有模有样,自由讨论环节气氛浓烈,大到选题、小到标点,意见纷呈,发表人均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虚心接受批评。67日晚上,学员分成三组,在辅导员肖如平、张凯、赵晓红老师的主持下,对蒋介石19377月日记进行研读,进一步加深对日记文本史料的价值、利用等方面的认知和感悟。

本次研习营的论文发表、研讨部分圆满结束,学员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并结下深厚的友谊。9~11日,15位学员还将全程旁听第四届“蒋介石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赴溪口进行史迹考察,参加历史沙龙武岭大讲堂《蒋介石的乡情、亲情与爱情》等活动。



浙大蒋研中心

微信ID:zhedajiangyan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蒋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