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幕味儿
迷影 历史 档案 策展:中国电影资料馆每日影讯及北京文艺片放映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张小北  ·  //@jedicat:转发微博-202410 ... ·  3 天前  
张小北  ·  //@亭山樵者://@别打头会变笨 ... ·  4 天前  
导演帮  ·  南京放映|《人海同游》主创交流场 ·  4 天前  
中国广州发布  ·  定了!广州这个老牌电影院将“变身”回归!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幕味儿

校园霸凌,这么远那么近……

幕味儿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9-23 10:30

正文

文 | 今天下了一窝蛋


《声之形》在延迟一年之后终于迎来了大陆地区的上映,虽然去年在日本本土累计票房突破22亿日元名噪一时,还力压《你的名字》斩获“东京动画奖”最佳动画,但早已泄露的网络版终究还是对它的此次上映造成了影响,宣传又闹乌龙一度惹来群嘲。


更何况影院版被阉割近20分钟,许多重要情节连带配乐都被消化得无影无踪,对于影院观众来说无疑会造成一定的观影障碍。


《声之形》


突如其来的剧情转折,莫名其妙的人物关系,夸张造作的情感宣泄,这些致使电影陷入争议的点一部分是由于删减内容所带来的,然而更大一部分原因是电影的确还没能很完整丰富地将原作的风貌展现出来。


对于主、配角性格的塑造,角色内心情绪的挖掘,彼此间的互动与冲突等诸多内容的表达上都还略显不足,很多细节刻画完全没有得到展现。


而原作中重要的冲突点大多都得到了保留,太多的戏剧高潮汇聚到一起而不具备铺垫,致使整部电影情绪上的紊乱以及层次感的缺失,也就难免不使人在观影过程中察觉到生硬和牵强。




不过完全复刻原作这样的要求,对于一部由长达七卷的漫画所改编的129分钟的电影来说本来就略显苛刻,有所取舍是必要的,如果所有的细枝末节都想要面面俱到的表现出来,又势必会造成剧情上的冗长与繁琐。


所以许多将也与朋友们相处的情景、将也精神世界的展现、与硝子独处时的互动,以及各自的家庭环境等这些本可以帮助观者更好地揣摩人物心理,理解剧情发展的内容都被一笔带过或者粗糙构建。


刨除这些因素,电影版能将原作的精神内核精准抓取,尽力地去向观者呈现真实感,渲染出浓烈的情感,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而导致电影口碑两极分化严重的还有一大要素,或许就是关于影片中对于校园霸凌的展现。

 

在影片中女主角西宫硝子由于听觉障碍,在小学时期遭受了以男主角石田将也为首的同学们的孤立与捉弄,在一次严重的欺凌事件后转学。


而石田将也因此事件也从一个霸凌的施与者转变为受害者,遭受了同学乃至朋友们的冷落与背叛,在与人相处中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萌生自杀的念想。


多年之后与硝子的重逢成为将也救赎的转机,在两人的相处当中将也试图带领硝子克服对于自我的厌恶来弥补曾经的过错,也以此为契机达成与昔日同窗们的和解,从而走出障碍,唤醒麻痹已久的心灵再次直面人生。




虽然大众的目光多聚焦于影片中的霸凌桥段,但不难看出这部电影的立足点其实并不在于对霸凌的探究。


它更多的是在讲述人们沟通的鸿沟以及如何破除,讲述这些少男少女们在青春中的偏离、蜕变与成长,清除困扰心中的负面影响获得救赎,在自我矫正中逐渐摸索出看待世界的真实眼光。


在电影所展现的这些少年人的无数症结当中,霸凌仅仅是其中之一,或许是我们最容易被它戳痛,也就给予了它超过电影本身分配给它的关注。




很多人看完电影最大的困惑来自于结局,霸凌真的可以通过这样美满团圆的方式消解吗?霸凌者、被霸凌者,就在这样没有人正式为曾经的错误道歉、没有原谅与被原谅的仪式下重归于好,过去的伤害就这样轻飘飘地被揭去,遗留下的世界和睦又美好。


这样充满天真、理想化的设计,从某一方面来说的确能够抚慰人心,但另一方面,在部分观者眼里似乎又是在对施暴者罪行的纵容,对受害者曾受苦难的轻视。




这实际上是导演在立意与表现手法上与观众之间的分歧所致,电影整体对于包含霸凌在内的一切症结,都是尽可能的带着一种善意的目光去凝视,以一种温柔的手法去表达。


电影中那些有关暴力和欺凌的桥段,那些朋友的背叛、孤立,同学间的恶言恶语,大多都被描绘得有些云淡风轻,甚至加入适当的诙谐元素,在轻松悠扬的旋律中进行,让人尽可能不去察觉其中的沉重压抑。


导演并不想将这部影片塑造得阴郁晦暗,或许也是京阿尼一贯风格导致——


有爱、有光、有信仰,没有什么伤口不能愈合,所有矛盾最终都会走向消解,这就是一个仇人和仇人可以相亲相爱,辜负与被辜负者都能被好好珍重的世界。


大家都不是坏人,就算一时失足偏离,内心终究还是怀揣美好,若要给它下定论的话,就是创作者始终还是秉承着“性本善”的观念在进行创作。




对于这样一部基调大体还是清新明丽,展现人物成长蜕变的青春片来说,持有这样的观点无可厚非。


毕竟如果不坚持这样的信念来创作,故事的剧情和走向也会发生本质上的变化。




回想《蝇王》,它为我们所展现的难道不就是一个“性本恶”的世界?一群本来天真稚嫩的孩童,在流落荒岛之后,逐渐显露出凶险的本性。


他们组织阵营、争权夺利,简单的冲突逐渐演化成血腥的屠戮,法西斯的种子在他们单薄幼嫩的手掌中发芽。


或许是这样的青春才会更符合我们的现实。不论孩童还是青少年,从来都不曾真正的天真无邪,他们懂党同伐异、排除异己,他们会恃强凌弱、虚与委蛇。成年人的政治概念在他们脑中还未实质成形,他们更多只是凭借着本能去作恶。


《蝇王》


《声之形》对于尺度的把控是恰到好处的,它始终坚持“性本善”的立场,所以不曾将这群青少年刻画得如此残忍不堪,但也从不粉饰他们的丑与恶。


影片中对于每个人物自身问题的表露都直白而尖锐——片中共有两次加害者们公开问责的桥段,一段是发生在霸凌事件发生后的小学课堂上,另一段是多年后大家于桥上重聚,不论哪次大家所做的都不是对曾经错误的忏悔或者自我反省,而是互相推诿责任、撇清自己,甚至不惜牺牲情意、背叛友谊。


那种一面努力维持自己正直纯良的表象,又一面奋力试图撕裂对方虚伪面罩的嘴脸,深入而写实。


谁都不认为自己处在加害者的位置,不肯直面自己内心的恶意。他们也是耳朵听不到声音的人,用他们自己的手捂上的。




格斯·范·桑特的《大象》同样是一部包含有霸凌元素的校园电影,不同于《声之形》声嘶力竭的情感渲染,《大象》的表现手法显得生疏又剥离。


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用平缓散漫的镜头展示一所校园内平淡安宁的一天:,学生间的约会、打闹,对经过的人议论纷纷,私下的拉帮结派或者各自为营,一切都不过是充斥着鸡毛蒜皮的寻常校园生活。


直到两个曾受同学霸凌的学生,Eric和Alex持冲锋枪的声响惊彻校园,才为我们揭露了这所校园平静之下的汹涌。


他们将枪口对准任何从他们面前闪过的人,那些昔日的同窗、师长,这就是一场毫无针对的屠戮。




影片其实到结束都没有给出很明晰的指向,这出校园枪击惨案的产生是由什么导致,我们只能在那些散漫冷峻的跟拍镜头中,如同拾取碎片一般慢慢拼凑出朦胧的真相。


那些风言风语,冷漠或讥讽的凝视,微小的孤立或者不值一提的取笑、捉弄。那些这些真实得如同我们现实生活的琐碎构成了这个坚硬的世界。




《大象》的影片名来自于英国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喻指在面对一些明明显而易见的事实,人们却选择性忽视或者集体失声的社会现象,这也是几乎所有的霸凌事件中都能被充分展示的现象。


在面对集体的霸凌时观者选择沉默,因为怕被孤立;在面对个体的的霸凌时观者选择沉默,因为怕被针对。


坚守正义的成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负担,所以对罪恶充耳不闻,对暴行视若无睹成了大多数人的最优选择。即便被我们忽视的、漠不关心的,其实都正在默默刺痛着其他人。




所以霸凌的施与者实际并不止切实地将行为实施的人,对受害者际遇的视若无睹,在暴行面前的集体噤声,同样是恶的一种。正是这样的恶将人异化。一个人的作恶很多时候并不单纯来自于自身本来的恶意,也是环境所致。

 

硝子的自我厌弃,将也的心理障碍,Eric与Alex最终失控的暴行,责任从来都不只在于霸凌的直接施与者,而是集体当中所有未曾站在受害者一方的人。


制裁霸凌也从来不是只将霸凌者拎上高台批判就可以,而是需要叩问身处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的每个人。


我们需要开放自己捂住的双耳,真正直视那些声音的形状,正视房间中大象,不因畏惧而闭目塞听,勇于为公正发声。唯有如此,才能换来一个更加柔软的世界。


视频推介 | 全世界的男人,凭什么英国绅士最有名?有型有风度,礼貌又体贴,怎么可能不人见人爱。133启动“绅士养成班”,用一部部电影为你们解读,什么才是成为绅士的必备品格。



推荐 | “文慧园路三号”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