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10
月
18
日)上午,备受瞩目的大会在北京开幕。在大会长达
3
个半小时的报告里,提到了大家关心的住房问题。
根据新华社“受权发布”的电稿,在谈到民生的一节里,报告这样提到了楼市: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据“中青在线”报道,当领导人说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时,全场长时间响起热烈掌声。随后,在提到“住有所居”时,现场再次响起掌声。由此可见,大家对住房问题的关注和民心、党心所向。
乍看起来,这段话跟以前的表述没有什么区别。但细读起来,还有能发现很多新意。
第一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这句话不算新。但正式写入“大会报告”,还是意义重大的。
因为“大会报告”是当今中国政策表达的最高规格文本,至少指导下一个
5
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工作。
2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句话值得细品。
首先,它没有提到“长效机制”,而是用了“住房制度”,意思基本相同,但表述方式是新的。“加快建立”,显示出问题的急迫。
其次,这项制度包含了“租售并举”,以及“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等基本概念。
“租”被放在了“购”之前,说明当前突出的重点、政策的导向是“租”。
“多渠道供给”,意味着商品房、政策性住房和集体土地入市将多路并进,不会偏废。在当前情况下,显然要突出的是后两个渠道。
此外,还使用了“保障”这个词,说明住宅不完全是“商品属性”
。换句话说,政府认为房子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活必需品,在出现严重供需矛盾、价格飙升的时候,
政府的责任在“保障”
。所以,政府管制是必须的、合理的。
3
、最后一句是“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承诺。
这里面突出了“全体人民”,
告诉我们住房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属性是不容质疑的。
“住有所居”,重点在“居”,它的含义包括“租”和“购”。并没有承诺“大家都买得起住房”。
总之,从报告使用的措辞看,党和政府越来重视住房问题,把住房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定位为“生活必需品”,视为保障人民“生存权”的重要内容。
通过“大会报告”做出了一个承诺——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而且,将把租赁住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预计未来围绕着住房租赁,将在金融、税收、产业等政策上给予重要支持。
正因为如此,今天市场上“租房概念股”出现了显著上涨。
此外,报告里还有一些章节的表述,跟楼市有关。比如对当前中国发展所处阶段的判断时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
不平衡不充分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不平衡”、“不充分”。如果放在城镇化、经济发展方面,“不充分”是指各地都有新的发展空间;“不平衡”则更多是指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正在实施“中心城市战略”。目前已经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成都、武汉、郑州
8
个城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未来估计会在华南、华东、东北、西北诞生一批新的“国家中心城市”,以解决中国发展不均衡、资源过度集中在东部的问题。
此外,报告里还提到了
“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
财产性收入
渠道”
。其中“财产性收入渠道”如何拓宽?恐怕还是跟房地产、金融产品的投资有关。这对于楼市是个“暖色调的”措辞。
另外,还有几个重要的提法会影响到局部的楼市:
1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