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药行业还没有既定的脱碳实践或标准可循,需要企业自行探索促进碳减排的新路径。
“一路走来,我们最大的感受是很多企业对绿色转型都有一个误区,他首先想到是需要花多少钱?亏钱吗?但我一直告诉他们,我们其实在赚钱。”殷雪林笑着说。
工厂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截至2022年,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实现碳中和时,750万元的设备改造投入,为公司节省了3100万元的能源费用。长远来看,还能进一步为工厂节省运营成本。“如屋顶光伏的寿命是25年,只需5年便可收回成本,剩下的20年全赚了。”
殷雪林认为,工厂的碳中和是精益管理的产物。
作为一家药厂,公司的核心任务是生产出能治病救人的药品,节能减排并非主要工作。但是在完成主业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关心业务,还要综合考虑整个企业的治理,包括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员工激励等维度,利用管理上的改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按照这种自上而下的整体管理思路,无论是碳中和还是ESG,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认为ESG等于大量成本投入,是现在比较常见的误区。碳中和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花钱,而是赚钱。节能减排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这才是可持续的ESG。”殷雪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