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元,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建材总院水泥新材院副院长,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科研的执着与奉献。在他的引领下,低碳水泥研发团队在低碳胶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数字化研发领域开辟了新的天地。他先后荣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全国建材行业十大科技突破领军人物”“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优秀创新人才奖”等荣誉。
在建材行业中,有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就是如何有效地利用那些难以处理的固体废弃物,比如赤泥。传统的建材制造过程,往往能耗高、排放大,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叶家元和团队决心要寻找一把能打开这个新世界的钥匙,开发一种新型的低碳胶凝材料,这种材料不仅要能够大量地使用这些难以处理的固废,还要保证产品的性能不打折,甚至更好。他和团队把自己“泡”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做着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终于攻克了大掺量固废高效制备高胶凝性水泥熟料、低成本硅铝质低碳复合水泥性能调控等系列关键技术。
团队成功开发了固废用量超过50%、28天抗压强度不低于60MPa且单位产品CO
₂
减排超过100kg/t的低碳胶凝材料。每生产一吨水泥就能减少超过100kg的
CO
₂
排放,这就像是用废弃的食材做出了一道既美味又健康的大餐。该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道路工程、住宅建筑等领域,为建材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技术方案。
水泥生产全流程数字化仿真系统“数字工厂”
面对建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叶家元同样没有缺席,他带领团队积极投身于水泥基材料数字化研发的创新实践。
作为中国建材集团“原创技术策源地”项目“水泥基材料数字化研发”的技术总负责人,他充分认识到数据的精准对于数字化研发转型的重要意义,为此,团队攻克数据获取难题,在生产线上安装了无数个“眼睛”和“耳朵”,把每一个环节的数据都收集起来,同时采用文献数据抓取等方式,建立了熟料矿相数据集及水泥基材料组成-工艺参数-物理性能数据库,奠定了数字化研发与转型的基础。
团队在没有样本与经验借鉴的条件下,通过对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开发了低碳熟料智能化设计与高通量试验工作站,并构建了跨时序与跨尺度复杂工况下预热-分解-煅烧-冷却过程的实时交互可视化仿真与模拟系统,可以在电脑上模拟出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优化生产过程,为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工具与技术支撑。
叶家元在技术领域不断攀登高峰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助力行业的发展。他曾是《硅酸盐学报》的兼职编辑,也是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副理事长,这些角色让他有机会更深入地参与到行业的学术交流中,至今协助举办了十多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为总院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年轻学者搭建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在这里,思想的火花得以碰撞,创新的灵感得以激发。
作为中国建材总院硕博士研究生导师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六所高校的兼职硕博士研究生导师,他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家精神和品格,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数十名青年学者和技术骨干脱颖而出,成为了行业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