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晓策佬
投资策略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可可-爱生活  ·  【[924星]LegendApp/legen ... ·  昨天  
爱可可-爱生活  ·  【[254星]openai-realtime ... ·  昨天  
命里有票  ·  用DeepSeek和豆包分别计算了一个日期问 ... ·  3 天前  
命里有票  ·  用DeepSeek和豆包分别计算了一个日期问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晓策佬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面面观

晓策佬  · 公众号  ·  · 2021-05-31 00:02

正文

上: 物价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一些品种价格连创新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轮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流动性宽松以及市场预期等因素叠加影响。同时,一些过度投机炒作行为也对价格上涨产生了推波助澜作用。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的输入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品价格上。今年以来,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呈持续上行态势,4月份涨幅比上月扩大2.4个百分点,同比上涨6.8%,涨幅创2017年11月以来新高。从未来走势看,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效应及去年同期低基数等因素影响,二季度PPI同比涨幅可能继续走高。但是,此轮PPI涨幅回升是阶段性、暂时性的。一方面,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低基数”下的“高读数”,下一阶段基数影响对PPI涨幅扩大的抬升作用将会降低。另一方面,随着价格信号对原材料生产流通的引导作用持续释放,大宗商品价格将逐步回归供求基本面。预计全年PPI将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走势,同比涨幅在下半年将有所回落。
社会普遍担心的是,PPI上涨是否会传导至CPI,从而引起全面通胀。应该看到,这种传导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但无论从经济基本面、政策层面、传导机制还是CPI构成来看,我国通胀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总体可控,全年CPI涨幅较为温和,物价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
从经济基本面看,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果,产业循环、市场循环、供求循环明显改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有利于物价平稳运行的因素不断增多。
从政策层面看,我国拥有充足的宏观政策空间。去年我国在应对疫情时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保持了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基础。今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要求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又联合约谈提醒大宗商品重点企业。精准调控之下,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已有所降温。
从传导机制看,我国工业行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长,工业消费品市场竞争激烈,上游向下游传导效应会逐步衰减。
从CPI自身构成看,食品和服务在CPI中的占比较高,且受国际因素影响相对较小,食品中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价格有望保持比较稳定的态势,尤其是猪肉价格随着生猪产能恢复逐步回归正常水平。此外,服务业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综合来看,全年CPI将处于温和上涨区间。
尽管全年物价将保持总体温和,但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现阶段面临的成本上升等生产经营困难是现实存在的,而且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对于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宗商品涨价给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要保持密切关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突出重点综合施策来保供稳价、助企纾困。
纾困中下游企业需有的放矢
今年以来,受海外疫情蔓延、全球流动性宽松等多重因素影响,铁矿石、钢铁、铜、铝等大宗商品价格连创新高。受此影响,产业链上下游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方面上游企业受益价格上涨赚得盆满钵满,另一方面大多数中下游企业却因原材料成本攀升叫苦不迭。
市场经济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一边倒的市场不利于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如果占据市场更大多数的中下游企业没饭吃,即使上游企业过得再红火,也必将拖累中国经济整体复苏。
面对原材料价格上行的压力,行业集中度、行业竞争格局、议价能力等多重因素将会影响企业的成本转嫁能力。事实上,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连带影响已在多个中下游行业显现,其中,以钢材、铜、铝为基础原材料的家电、电机等制造业受波及程度较深。
今年年初,家电行业便已掀起一波涨价潮,美的集团、TCL、海尔、海信等企业对冰箱、洗衣机、冷柜等产品进行了价格调整,上调幅度在5%至15%不等。与此同时,在电机、化工等多个领域,由于成本骤升,一些中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原材料占据成本大头,当前价格下,生产越多亏得越多。对不少企业而言,订单竟然成了“烫手山芋”,只能停止接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是强有力的证明,4月份,制造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66.9%,连续5个月在66%以上的较高位运行。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再创新高,达到61.8%。有机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大部分下游行业亏损企业数占比仍超过疫情前和去年底水平,经济复苏尚不稳固。
给中下游企业解难纾困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此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原因是疫情下的供需错配。对于政府而言,要坚决依法打击垄断和囤积居奇行为,加强市场监管。加强供需双向调节,落实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关税、对生铁及废钢等实行零进口暂定税率、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等政策,促进增加国内市场供应。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优势,督促重点煤炭企业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增产增供。同时,要防止各地因“碳中和”搞一刀切,人为大幅削减钢铁、煤炭产能。
对于输入性通胀,货币政策作用有限,过度收紧流动性反而会误伤实体经济。要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和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合理引导市场预期。要落实好相关减税降费等政策,实施好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
对于企业而言,也不能坐以待毙。由于供需缺口、美元流动性泛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趋势短期难以缓解。部分中下游企业面临原材料价格持续上行时,可以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提前锁定上游供应商供货价格、调升产品价格、费用缩减等方式来减轻负面影响。同时,积极拥抱数字化,通过提高智能化生产水平,在企业内部挖潜力、降成本,消化原材料上涨压力。
坚决遏制金融化炒作势头
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个中原因复杂。有国际流动性宽松的助推之力,也有疫情之下,产业供给端和需求端阶段性错配之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大宗商品市场投机氛围日益严重,存在过度投机炒作行为,扰乱了正常产销循环,对价格上涨产生了推波助澜作用。
这种投机现象背后,是金融资本加速涌入大宗商品市场,进行金融化资本化炒作。这种现象不是新事物,而是伴随全球流动性扩张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了。现代大宗商品具有金融属性,但是过度凸显金融属性的金融化资本化炒作的风险就不可不防了。当下,经济恢复还不均衡、基础还不稳固,不可任由投机盛行,必须遏制大宗商品金融化资本化势头。
我国是工业制造大国,原油、铜、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大。大宗商品价格在短时间内过快上涨,严重偏离产业价格链,会使实体企业成本上升,压缩利润,对实体经济造成“成本冲击”效应。此外,金融化资本化还会在市场非基本面交易上,产生信息噪音,扭曲价格信号,从而干扰生产者决策。
大宗商品价格在短时间内过快上涨,还可能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严重影响通胀预期。危害之大,不可不防。
正因如此,坚决遏制大宗商品金融化资本化炒作势头迫在眉睫。一方面,宏观调控应充分重视并密切关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化趋势,完善大宗商品价格预警体系,重视预期管理,加强与市场主体的信息沟通,防范外部金融风险通过大宗商品渠道向国内实体经济传导。另一方面,要精准调控,综合施策,加强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适时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排查异常交易和恶意炒作行为。依法严厉查处散播虚假信息、哄抬价格,特别是囤积居奇等行为。
市场有关主体也要提高站位,树立大局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依法合规有序经营。有关行业协会要从有利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角度,指导行业企业加强自律,共同维护好行业正常市场秩序。


来源: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1 、商品研究员应该如何成长
2、 忆如皋之梦回故里
3、商道:五年内必有大宗巨头崛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