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ris在路上
成长,就是持续的自我进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塔  ·  筑梦建工,共创辉煌 | ... ·  2 天前  
青塔  ·  这所师范高校,力争更名! ·  2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燕京理工学院2025年人才引进计划 ·  5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南方科技大学2025年实验教学岗招聘公告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Kris在路上

高段位的狠人,都把人性玩儿明白了

Kris在路上  · 公众号  ·  · 2024-03-08 16:24

正文



者: 张良计
原创首发: 张良计(ID: zhang_liangj
Kris个人微信:kris191606

大家好,我是K叔。


【先跟大家 同步3月份的超级活动哈 ,主要这次福利太多,我必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感谢大家理解。

因为这是开年的第一次活动,所以我们买了50万块钱的书,对,你没看错,50万元! 打算每人送10本,因为成本比较高,所以限量1000人。

目前已经确定书目,详情可以看今天的第二篇文章哈,如果你也想参加这次活动, 一定要预 约直播,预约直播后,才能参与哈。

3月19日中午11:00,在直播间正式开售 ,抓紧预约,到时候见!


预约后,添加微信:kris191612,发送预约截图,领取我从0到1做副业,月入6位数的干货笔记 ,已经有很多同学复制笔记内容变现了,希望对你也有帮助哈。】




前段时间和一个朋友聊天,启发了我一段深度思考。


事情是这样,我这朋友有个老父亲,前些年中风过,之后一直在家里静养。医生告诫老爷子以后吃东西要尽量清淡,不能油腻。但他们家其他人喜欢吃重口味,所以每次家里吃饭都是老爷子一摊,其他人一摊。

‍‍‍‍‍‍‍‍‍‍‍‍‍‍‍‍‍‍‍‍‍‍‍‍‍‍‍‍‍

可这老爷子以前勤俭节约惯了,每餐见不得有剩菜剩饭,于是自己儿子媳妇有时候吃不完的东西他也会帮忙吃一点。因为在他眼里这都属于浪费,是大逆不道的,虽然这些剩菜剩饭并不值什么钱。
‍‍‍‍‍‍‍‍‍‍
但这就会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把这些剩菜剩饭吃下去,有可能加重老爷子中风的病情。

表面上看是每餐都做到节约了,但买个菜能花多少钱呢?就算浪费了也没有多少是不是?可如果老爷子真的二次中风了,到时候住院治疗所花的钱,给身体带来的长远伤害,这都是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之所以讲这个,是因为它是一个生活中典型的决策问题。
‍‍‍
在这个案例,【不浪费食物】是一个选择,但把它放在不同维度下,就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放在维度A,【节约粮食】这个维度,毫无疑问是对的。但是放在维度B,【老爷子的身体健康】这个维度,就有概率(注意我说的是有概率)造成巨大损失(二次中风)。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换做是你,会怎么做?

我这么一拆解,相信所有人都会说,哪怕浪费再多的食物,都不能让老爷子的病情复发。

但这是经过了前面分析和思考过后得出的结论,并且这个案例只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诸多决策模型里最简单的一种。
‍‍‍‍‍‍‍‍‍‍‍‍‍‍‍‍‍‍‍‍‍‍‍
更多时候我们面临的是好多个维度,每个维度里又有诸多的变量,情况更加复杂多变,这都无疑加重了我们的决策难度。

尤其是在面临人生重大决策的时候,该不该投资,该不该转行,该不该继续维持这段感情,该不该重新选择一个赛道......这些背后都要经过缜密的思考,而不是依靠直觉,依赖经验。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在A维度看无比正确的事情,但如果放在B维度、C维度去看,就是个完全错误的决策。

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不是看这件事本身如何,而是你要搞清楚哪个维度对你更加重要,哪个维度带来的最大损失你是可以承受的。

这就涉及到一个什么问题呢?

人性。 ‍‍‍‍

什么是人性?人性是我们先天形成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惯性,并没有经过后天刻意的驯化和培养,它是我们自打娘胎出生起就自带的出厂配置。

但这个配置,在往后漫长的人生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很多时候它并不适合当下的环境。

如果一味顺应人性去做事,而不考虑其他变量,很可能亏得血本无归。
‍‍‍‍
所以聪明的人会审时度势,有时候需要适应人性,有时候又要逆反人性,一切都要根据当下的环境,以及自己的终极目标来做决策。

比如当你是一个产品的设计师时,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顺着人性去做,例如你要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不能增加用户的学习成本,还要让用户自然而然上手用得特别爽。
‍‍‍‍‍‍‍‍‍‍‍‍
但如果你是前面例子里的那个老父亲,面对自己身体已不再强健的现实,过去习以为常,无比正确的生活习惯反而成了危害身体的潜在元凶,这时候若继续固执己见,只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这就是人性的有趣之处,有时候它会帮你,有时候又会害你。

只有真正的高手,才会拿捏人性,他们精确地知道什么时候要顺应人性,什么时候又要反抗人性。而且不光是拿捏住自己的人性,还能牢牢掌握别人的人性。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自我意识从肉体中剥离出来。只有不在此山中,才会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这就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我们的主观意识抽离出来之后,才不会被现实小范围的条件所禁锢,才会跳脱出来以更大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审视过去的经历,审视做过的决策,审视所处的整个大环境,审视和你一样的其他人。

所谓见自己,见天地,最后才是见众生。

这个自审的过程不应带任何价值偏颇,也不能被任何情绪左右,要剥离掉七情六欲,一旦进入到这个状态,才会开启大彻大悟之旅。

等理解到了这一层,你渐渐开始会利用人性来做事,才会懂什么叫先出世,再入世。

而这时你就会发现,周围理解你的人越来越少,你的一举一动虽然对内是逻辑自洽的,但是对外别人却捉摸不透。

但这没有关系,你的价值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你应对这个世界的终极武器。路已经铺好,你只需勇往前行,不必在乎旁边的风景。

我再举个例子。

电视剧《天道》里的男主角丁元英,他在面临自己父亲得绝症已经无法医治的情况下,说的第一句话不是“接下来该怎么办”,而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让他死”。
‍‍‍‍‍‍‍‍‍‍‍‍‍‍‍‍‍
当年电视剧播到这里的时候,观众一片骂声,都说丁元英是个冷酷无情的混蛋。但大家都忽略了一个前提背景,那就是当时他父亲哪怕救活了也是终身植物人,并不会因此过得幸福。
‍‍‍
你看,这又回到了我说的维度问题。
‍‍‍‍‍‍‍‍‍
如果你是丁元英,当深陷“长子尽孝”的这个维度里,那你势必倾家荡产也要保住父亲的性命。
‍‍‍‍‍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做法其实是另一种自私。

如果这么做了,父亲并不会因此过得更好。一个植物 人每天躺在床上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大家去查一下现实中植物人的生活状态就懂了,这种样子只能叫活着,但父亲真的希望如此吗?

可如果这么做了,周围人看到你丁元英倾尽全力拯救父亲,会认为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孝子,纷纷对你竖起大拇指,以后在家族里也会收获赞许和名望。

所以最后继续拯救父亲这个行为,受益的其实是丁元英自己。
而丁元英正是看透了这一点,表面上放弃治疗的决策冷酷无情,实际上他宁可承担所有的骂名也要让父亲离开的时候保有尊严,尽量体面,为此他宁愿当千夫所指的罪人。

他能想得这么清楚,难怪能在股市里大杀四方,随便点拨一下就能让身边人赚的盆满钵满,这都是一脉相承逻辑自洽的。

但很可惜,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很稀少,几乎根本不存在。

因为反人性很痛苦,这就好像你习惯了用右手吃饭,结果突然告诉你以后都要用左手,谁都会觉得别扭,不适应。

这就好像过去大家都习惯了经济上涨,这时我告诉你要刹个车,给人生后半场做点储蓄保障准备,万一以后不涨了怎么办,这些话不会有几个人真去听。

其实我们所有人,一辈子都在和人性做斗争,也在和人性努力共生。

我们说人有劣根性,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人性确实有劣根处,但同样也有闪光点,全凭你所处的环境和当下所追求的目标,随机而变。有时候劣根性也能成为机会,闪光点也会成为掣肘。

比如你如果是个商人,完全可以利用人的劣根性去赚钱,社会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只要你不犯法,在规则范围之内任凭你折腾都可以。

但你如果是一个道德标准很高的人,碰到有些情况反而会把自己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像《三体》里的程心就是这样,为什么大家骂她圣母婊,就是因为她表面上善良温和,心有大爱,结果凭一己之力差点把全人类都灭了。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托马斯维德?虽然他凶狠残暴,但他那句“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却是振聋发聩。他揭示了一个本质:

生存是一切文明的前提,个体的所有行为有且只为生存服务。‍‍‍‍‍‍‍‍‍‍‍‍‍‍‍‍‍‍‍

这才是宇宙第一定理,只是普通人没有参透这一点,往往在该顺应人性的时候,去做逆反人性的事情,在该逆反人性的时候,又去无脑地顺应人性,这种判断错位才导致了最后的决策失败。
‍‍‍‍‍‍‍‍‍
把这个道理放在赚钱上更是如此。你如果真的很想赚钱,不是去费劲巴拉研究什么商业模式,赚钱法门,这都是后面的事。

你首先要做的是理解人性,顺应人性,最后反过来利用人性。单单就掌握这一条,你就能无往而不利,什么行业都拦不住你。

以前有一个【互联网七宗罪】的说法,把这个问题说得很透彻。

这个理论分别把贪婪,色欲,暴食,嫉妒等7个人性的原罪,一一对应如今科技行业各大公司的业务。最后你会发现那些赚大钱的业务形态,背后都有深刻的人性解读做支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