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的共识逻辑
一、共识造就内卷
关于学区房,我们要抓住一条主线,就是中产的“教育共识”。
对于底层来说,在教育上投入高一些,升阶到中产,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投资。
对于富人来说,早就准备了好几条VIP通道。
只有中产,才是那个最焦虑,中坚的人群。
这个共识分为三点:
我们先说第一点,社会环境。
中国传统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等级社会。
士农工商,“士”是排第一位的,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是共识的体现。
共识需要
事实的确认和夯实
,否则共识就容易崩溃。
如果你考上了秀才,那在县太爷那里,就不用下跪,考上进士,那就更不得了了。
这就是用制度来固定共识。
《红楼梦》中贾雨村本来是一个穷困潦倒,衣衫褴褛的书生,内心是极度自卑的。
当时甄士隐的丫鬟娇杏偶尔回头看了他一眼,贾雨村就以为对方是巨眼英雄,看出了自己的不凡,引为知己。
在贾雨村中了进士之后,气势就完全变了,回去带的那些差官一个个如狼似虎,把普通老百姓不当人。
贾雨村娶了娇杏做二房,后来嫡妻病故,就把娇杏扶正。
书上讲:
考科举,有着巨大的现实利益,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CEO豪宅、漂亮女主播都有了。(并非本人)
在现代社会,是不是如此呢?
还真是出现过这样的时期。
在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共识再次得到了确认,
至少是两次强烈的确认
。
第一次就是重启高考,大量的知识青年通过考大学改变了命运。
当时国家百废待兴,人才紧缺,所以他们大量的进入体制内,担任了重要岗位,比如厅长局长、国企干部、专家学者等等。
第二次,就是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大量小地方的年轻人进入了大城市,在外企、头部民企、世界5
00
强等单位拿着比较高的工资,在城市落地生根,买房买车。
这也是命运的巨大改变。
通过两次确认,共识得到了夯实,成为无数人心中牢不可破的信念。
但是很少有人考虑过,前面两次机会,实际上是时代的机会。
成功也许可以复制,但是不能粘贴。
时代已经变化了,但是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发生改变,还停留在过去。
所以,形成了“学历大量的贬值,学区房却越来越贵”这样的奇特景象。
二、个人心理与羊群效应
个人心理方面,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就是路径依赖心理。
一个人是怎么成功的,就想怎么在下一代身上复制自己的成功,这就是
路径依赖
。
在鸡娃方面起头的,就是这帮上岸的“小镇做题家”。
有很多人在这条路上一路狂奔,比如海淀妈妈从5
00
强辞职,全职鸡娃,还出了一本书叫《上岸》
苦练鸡娃本领,上辅导班,买个学区房,几乎是每个中产家庭都在考虑的事情。
那可是孩子的未来啊,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
北京流行着“海淀苦,西城强,郊区没有好学堂”,上海家长热烈的讨论着“四校八大”,南京家长挤破头的要进“拉力琅芳”,奶茶妹妹毕业的那个南外,简直是南京人的信仰。
其次,这里还有一个重大的心理因素。
我们以前讲过的,就是“抚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你自己挣不到大钱,没关系,你怎么能耽误孩子将来挣大钱呢?
但凡有你有点条件,不买学区房,万一将来孩子考不上大学,你们全家岂不是都要怪你?
你能承担得了这个责任吗?
你买了学区房,将来孩子没有考上大学,那你至少可以说,爸爸妈妈尽力了。
何况,还有第三点,那就是羊群效应。
羊群本来是无序的,一旦有人起头,羊就都跟着头羊走了。
比如土老板们虽然挣了钱,但是没有文化,怀着对知识的敬畏,跟随做题家们,转头报了个学某思,重金购买学区房。
先生是9
81/211
毕业滴,虽然没有钱,但是在教育这块,怎么也不可能说错的。
你不鸡娃,不买学区房,别人家可是一点没有闲着。
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自己非常失败,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起点。
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
这个共识在很长的时间内,是牢不可破的
。
三、性价比才是王道
下面是很多中产和投资新手的一个困惑。
一方面,知道时代变了,学历贬值,教育陷入内卷化竞争。
另一方面,周边环境如此,自己的资源能级还做不到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比如国际学校、很贵的民办。
那么怎么办?
你当初拼命读书,是为了什么?
是因为你喜欢考试吗?
当然不是,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一个字
----
“穷”。
考试不是目的,升阶到更高的阶层,挣更多的钱,才是你的目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把教育当做一个投资来看的话,当然是要注重投资回报比,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收益。
那么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性价比最高的是什么?
公办大学的一本。
这是一个可以做到“
下可以保底,上不封顶
”的位置。
下限,无非就是打工。
大部分头部企业,因为考虑到筛选成本的,都是对学历有要求的。
这个要求,就是最起码是一本,特殊的天才例外。
其实,企业里面的工作,大专甚至高中生都可以做,甚至成本更低。
但是为什么要定这么个学历要求呢?
企业按照这个要求招人,而且愿意付出更高的工资,其实是为了
应对将来不确定性的变化
。
企业认为你上了一本,是通过了人群的筛选,可以胜任这个工作。
所以,一本就是迈过这个门槛的关键。
二本、三本的性价比就稍微逊色了一些,但是还可以。
你只要考上了本科,就能接受系统的本科教育,认识很多同龄人,增长了你的见识和视野。
虽然宿舍很破烂,食堂的饭也不好吃,国家其实对学校有补贴的。
学费其实不贵,毕业之后很快就能赚回来。
这就是红利。
你根本找不到一个地方,就花这么点钱,获得同等质量的教育。
如果你们家孩子考上9
85
/
211
,那就是性价比之王。
Top
4
清北复交更是性价比王中王。
如果你们家孩子能以“生产者的视角”看问题,或者得到名师的指点,那往上是前途无限。
这就是“上不封顶”。
上篇中已经讲过的“
王者之气,欲望之火
”。
本科之后,投资回报比急剧下降。
在成本方面如何呢?
你投入方面,除了金钱,还有时间和精力,包括你们家孩子的时间和精力。
你们家孩子,肯定是要上学的,至少义务教育阶段,你们家孩子肯定是要参加的。
所以,这个投入你是肯定要投的。
至于说高中,还真不是你想上就上的。
我的保底建议,就是“
不上职高,争取一本
”。
我并不歧视职高,只是因为回报低,能争取更高的回报当然要争取更高的回报。
很多人可能说,我是9
85/211
高校毕业的,你这个要求也太低了。
事实上,你不了解情况。
上海每年只有6
0
%左右的学生能考上高中,深圳只有5
5
%,北京虽然看着有7
0
-
80
%的普高率,但是未来生源剧烈增加,这个普高升学率很可能下降。
从全国来看,普高升学率大致也差不多。
中考,才是决胜局,是命运的交叉口。
一旦突破了这个关口,高考的录取率极度增加,高达8
0%
。
但是你要考上9
85/211
学校,还是比你想象中难多了。
当然,如果你们家小孩,天赋极高,那确实可以搏一搏。
四、学区房的选购逻辑
学区房,本质就是“装备加速”。
其实对于大多数中产来说,买学区房,并不是那种不计成本的投入,而是为了“
保底
”。
通过选择学区房,筛选出重视教育的家长和学生,获得一个初始的启动速度。
那种买个死贵死贵3
0
平米老破小的人毕竟是少数。
我的建议是,还是要买,但是要注重性价比,量力而行。
这样你就解决了投资路上的后顾之忧。
我们先澄清一下学区这个概念。
一般来说,所有的房子都有学区,那怕是菜场小学,那也是一个学区。
我们一般说的学区,实际上指的是“好学区”,深圳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