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平话
平话,分享福州本地有趣的人、事、文化和生活方式;提供最新最全的福州本地艺文演出资讯和艺文现场。
51好读  ›  专栏  ›  平话

被板凳支配的福州人

平话  · 公众号  ·  · 2023-12-14 15:00

正文


请坐

用板凳当座位的小店,往往自带松弛感。


当人们坐上板凳,把身子放低,意味着默认忽视 了对用餐环境的标准,只感受食物本身的味道。


少了些许「杂念」,吃喝就更容易带来极大满足。


使用板凳座位的店铺有很多,在此只能粗略地列举一二。



•••

在福州,要了解小店的人气,除了社交平台,有时也看板凳。

老餐饮店、苍蝇馆子、大排档、夜市是板凳的主战场,坐上板凳,人人都可以不必拘谨,也不必计较用餐环境,把果腹视作最直白的需求。

时间一久,这种松弛感蔓延到了茶馆和社区咖啡店中,户外板凳与室内座位区同在,主打更多选择,更多欢笑。

在福州经营多年的老式饮食店,食客在变,塑料板凳永留存,攒满了生意兴隆的精气神儿。

塑料板凳轻巧不占地儿,使用时按座排开,不用时摞在一块儿,挨着墙根放好, 待到客满,就成了伺机而动的气氛组

标志性的红蓝色,一张张挨着,叠久了,抽出来也需要花些力气;坐久了,凳子腿不知什么时候裂了开来,再叠上一张,又是一个好座儿。

店铺的年纪和生意,兴许从破烂板凳的数量也可以窥见一二,在福州,这样的店可不算少。

帮洲鸟店

帮洲鸟店——地道的福州饭馆,说是饭馆,也的确修了窗明几净的包厢,可围上满屋子塑料椅之后,这称谓好像又太过板正了些。

社区底下的过道,用作店铺后厨,锅铲敲炒一番,菜就得了,端向另一边,客人正等着。

之所以叫「鸟店」,全靠炸鹌鹑出名,小小的鹌鹑,先卤后炸,撒上孜然,咂巴着能连骨带肉一块儿吞了。

酸甜口的炒双脆,海蜇肥厚,猪腰爽脆,酱汁不过稀,也不糊嘴。

福州的南煎肝是千家千味,这里做出来的,甜味更重些,很符合福州老饕的口味。

椒盐水电鱼,除了椒盐,没有过多调味,但外表酥脆内里软嫩的食物本身,就够讨人喜欢了。

阿良小炒

在祭酒岭一带,阿良小炒店的塑料板凳,则盛放着顾客们的嘟囔和期待。

到了附近单位和商务区的下班时间,饥肠辘辘的上班族们一窝蜂涌进来,所有的板凳都短暂地拥有了主人。

厨娘拿着手写菜单,在凳子与凳子间来回转悠。

这里没有标准化的服务流程,遇到高峰期,乱了出餐次序是常有的事。

客人们轻轻抱怨几句,也只能暂忍饥饿继续等待。

热腾腾的米饭,浇上刚出锅的香菇炒肉,香气袅袅扑面。

爆炒的菜肴上得很急,勉强堵上了饥肠辘辘的嘴,贴在灶台上的菜单被一张张摘下,焦急的情绪也就渐渐平息了。

重庆豆花

「重庆豆花」从后山村搬到了火车站,揉碎了城中村里的热辣江湖,装进了方正的小店里,同样装进去的,还有成排的塑料椅。
点菜颇为「自主」,拿到菜单,吃什么,自己写下来,然后去打碗木桶饭,紧接着,便陷入漫长的等待。

现成的豆花会先端上来。

重庆的豆花,是点好卤水未经压实的豆腐,豆味甚浓,取一叠搁了糍粑辣椒(把辣椒、蒜、仔姜如舂糍粑一样捣碎的做法)的蘸水蘸着吃,带点儿火星子味。

卤味和蒸菜次之,粉蒸排骨里肉的数量不多,却蒸得咸香酥烂。

一大份水煮牛肉端上来,光是色泽就很让人心潮澎湃。

塞上板凳的苍蝇馆子,往往比市区的餐厅更容易聚集人潮 ,人们毫无顾忌,使劲吵嚷。

即便环境粗糙,味道平常,但实惠的价格总会吸引人来这么一趟,哪怕是只有这一趟。

旺旺牛滑

上藤地铁口的旺旺牛滑,用桌子和板凳,把苍蝇馆子的随性,使劲儿地往店外延伸。

店铺本就不大,光是塞下灶台和冰箱,就占去七分了。
榕树下简陋的环境并不影响人群聚集上来,嘈杂的人声,交织着拖动座椅的声响,无论多少人数的组合,都能在拼接的桌椅间被安置妥当。

灶台上锅子沸腾着,食材几经汆烫,很快就上了桌。

浓稠的花生酱拌面,面条格外柔软,糟菜拌兴化粉,多了一股酸香,搭配一碗扁肉,汤头是咸鲜的骨头汤。

热拌的牛下水,切得很厚实,越嚼越香。

对于夜市的小吃摊和大排档来说, 塑料板凳的游击精神,是营业额的刚需

入夜后,摊位就在路边一字排开,未经规划过的夜市,小贩们多把餐桌的放置当成是一种试探,一张折叠桌配四张塑料板凳为一个单位,摆上两组最多。

桌椅搁得太多,一旦遇上被迫收摊的时候,就等同于火烧眉毛。

板凳拎起来叠上,是摊贩们最轻便的身家;板凳放下来坐着,又能把夜色捂得温热。

高宅路摊位

高宅路的夜,是每当十点半一过,三轮车们就会在浦江公交车站背后占座儿。

他们神出鬼没,把摊位一字排开,把折叠桌子和塑料凳都摆了出来。

原先开在台江桥头的牛肉刀削面店,就摆在摊子头一家,来吃面的人,等不及锅子烧开,便在位子上坐下了。

三十年的老店,摆起摊子来像个流水线,一人揉面、一人下锅、一人送上桌,哪个位置空着,就有人自动补上。

一碗牛肉刀削面,16元,配料简单,面上盖个荷包蛋,再加些卤牛肉,撒些葱花和香菜,就再没别的了。

面条筋道,牛肉是咸口的,结实耐嚼,越嚼越香。

桌子边搁个桶,装一堆勺子在里头,等面上桌了,拣把勺子就能开吃了。

福湾新城

福湾新城外的夜市,仅仅是以玉兰一路的路牌为起点,沿着马路牙子浩浩荡荡地铺开,恰好散落在福湾新城夏雨苑小区的A区和B区之间。

这里没什么新潮的小吃,福鼎肉片、杂粮煎饼、铁板烧、江西小炒、凉皮……摊位的种类很常见,同质性也很高,卖辣卤牛蛙,已经算是很时髦了。

小摊子还没被统一规划,大多广告还只是红底白字或黄字,仿佛十年前的学生街打开了时空大门,把十年后已被淘汰的餐车偷藏到这儿来。

低垂的夜幕里,摊位的数量远比行人多,有限的眷恋并不能雨露均沾,只在几个摊位上聚着。

路边的塑料板凳,有些早早地就坐满了,有些一整晚都空着。

食物的价格,大多维持在10元以内,时隔很久,似乎百元吃遍夜市一条街的愿望,又能轻松实现。

如果说大排档的板凳,讲究一个抢滩登陆,那么社区咖啡店外的板凳,则是店内充满香气的爪牙,向室外温柔地攀爬。

这些板凳在任何一个街角出现,成为你擦身而过的无数种可能。

板凳上生长出的年轻人们,在气温舒适的季节里,对户外有种偏执的青睐。

他们常常端着一杯咖啡,有时是拉花周正的奶咖,有时是装扮时髦的特调,还有变幻莫测的手冲,统统不着急饮用,先拍照。

手机里风景,是青年人们在板凳上度过的时光;手机外的场景,也成为榕城崭新的风景。

板凳拾起生活中的一地琐碎,把人从生活压力中短暂地解放出来,模糊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竹制板凳,是本地大众茶馆的专属,喝茶人转动身子,凳子发出「吱呀」的声响,在悠闲的时间里,如同平静的湖面泛起微澜。

近几年的茶馆,不再是人声鼎沸的社交场所,而是在清幽静谧的公园里,摆上几套竹质桌椅,配一把硕大的遮阳伞,在喧闹中制造片刻的宁静。
茶桌搁一枚盖碗、一个公道杯,再配上茶杯数枚,杯盏之间,点心、坚果和蜜饯自由组合,一人独酌或三五好友共饮,都合适。

南公园、三坊七巷、梁厝、黎明湖、金牛山等地,都有茶舍在此「大隐隐于市」。

坐上低矮的板凳,离地很近,泡茶的手法就得更接地气,无需太讲究。

端起大热水壶,冲去一遍茶涩,往后的二、三、四、五道茶汤,随心所欲就是了,再就一把瓜子,嗑得嘎吱响。

板凳的形态和材质没什么讲究,或高或低,可以是硬脆的塑料,也可以是厚实的木材,把板凳的定义再模糊些,带靠背的矮折叠椅,也勉强算入其中。

更多时候,板凳的意义不在于本身,而是在于没有边界的氛围感。

稍显野生的环境,最宜把精神摊平,很多时候,板凳的入座率甚至高过舒适柔软的座椅,人人都渴望无拘无束地舒展身心。

你是否也当过短暂的「板凳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