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KY小伙伴都处在毕业季,准备着走出学校,开始一段新的人生——你们也许要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学,也许要开始工作、租房、养活自己,不再向爸妈要生活费。对很多人来说,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开始了。我们经常把这个过程叫做独立,在心理学里,可以用一个含义更丰富的词汇来描述——“自主”(autonomy)。
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自主程度究竟如何,在读完本文后,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个自主性的测试,回复【自主】可以提取它。
一些关于“自主”的基本事实
在韦氏词典的定义中,自主指的是一种“存在与行动都独立于他人的状态”。心理学家Laurence Steinberg认为,独立不仅仅在于“行为脱离父母的限制”,而是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上都实现自主(Steinberg,2011)。
“自主”的反面是“关联”(connectedness),这二者都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会调整针对不同对象的自主程度和关联程度,因此也就会遇到二者的冲突(Kagitcibasi, 2005)。
在与所有对象的关系中,和父母的关联和独立,可能是在“自主”这个命题上最重要的一环。我们从童年开始,就有从父母身边独立的需求,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这种需求变得最为强烈。但研究发现,尽管青春期会使人发展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即便是在青春期的末尾,人们还是会非常注重满足父母的要求和期待;直到成年早期,通常是20岁之后,才是一个人真正完成独立的时间段(Gould,R. L. 1978)。
然而,我们独立自主的时间正在越变越晚。Steinberg研究认为,现代人的青春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漫长,青春期的末尾可以推迟到25岁左右,比上世纪50年代延长了一倍;而成年早期(一般指18-25岁)的末尾则可以被推迟到30多岁。年轻人在学校读书的时间延长了,结婚的时间越来越晚,职业的不稳定性不断增加(Steinberg, 2014)。
调查显示,25岁的美国年轻人仍然接受父母资助的比例,比他们的父母一辈高了50%,而且不仅体现在收入较低的年轻人身上,有些收入较高的年轻人,由于消费习惯的变化,收入仍然赶不上消费的速度,也在依靠父母付信用卡账单和保险。Steinberg说,“现在的年轻人在25岁的独立程度,和他们的父辈21岁时差不多。”(Steinberg, 2014)
一个人是否“自主”有哪些评判标准?
Susan Frank等人提出,从青春期晚期到成年早期,我们在获得自主的过程中需要完成3个方面的变化 (Frank, S. J.,, 1988)。要知道,虽然独立的任务通常会在成年早期阶段完成,但很多年纪远远超过成年早期的人,在以下3种任务中仍有一部分没完成的情况也不少见——但这种没有完成的独立的任务,早晚都会给自己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
1. 完成分离(Separateness)
完成分离,指的是我们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父母的生活之间建立起清晰的边界。
在这个过程中,评判标准主要是自我与他人的责任划分(self-other responsibility)的水平,即我们是否能够很好地与父母划出边界,将自己与父母的生活区分开。在未独立以前,不论是法律上,还是生活中,我们的行为都是由父母来负责的。而独立的过程中,你会为逐步成为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责任人。
另一方面,也是在独立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与父母发展出除了“亲子”关系之外的、新的、属于几个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对他们投入新的情感。
没有完成与原生家庭分离的任务的人,仍然会在很多生活的琐碎细节上和父母纠缠在一起,并且很难完全脱身,投入新的关系和情感,比如建立新的家庭。在生活中,很多已经成年很久的孩子仍然和父母吃住在一起,在生活上依靠父母,并很难与他人建立恋爱关系,就是因为还没有完成与父母的分离。
2. 掌握自主的能力(Competence)
获得自主的能力,指的是能够很好地处理外界环境,拥有在环境中独立适应和生存的能力。它的评判标准包括两个部分。
a. 自立(independence)水平。衡量自立水平标准包括是否拥有很强的自信,以及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能否处理挑战和困难。一个不够自立的人,往往不具备自己应对陌生和困难情境的能力,他们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无法做出独立的判断,也无法解决,只能转而寻求家庭的帮助。
b. 决策(decision making)水平,即在面对重大选择、人生走向时,在多大程度上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喜好,独立地做出决定。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境很多,想和心仪的男/女朋友结婚,父母却坚决反对;想要出国读研,或者在大城市工作,父母却希望你不要离家太远。一个自主决策能力较弱的人,往往会在自己的判断和家人的观点发生冲突时感到焦虑和羞耻,并最终很有可能会将决定权交给父母。而自主决策能力强的人,则能够坚持自己的决定。
3. 掌控自己的情绪(Emotional autonomy)
“情绪自主性”是指自己的情绪能否由自己主导;能否掌控自己的内心冲突,在建立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同时,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比如内疚,羞耻,依赖,愤怒等等。它的评判标准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自我控制(personal control)水平,即能够自主地控制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而不是受他人(特别是父母)的影响和控制。如果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比较差,应对措施就可能是不去处理,而是被动地防御这些情绪,甚至会被这些负面情绪淹没,而导致一些不恰当的、敌对的行为。要注意,自我控制水平并不是指不会被别人影响到自己的情绪,而是指与实现自主前的状态相比,被别人影响的程度会降低,自我调节的能力会增强。
二是自我坚定(self-assertion)水平,即能否自己建立起自我价值的评估标准,并且勇于冒着遭到反对的危险,表达那些和他人(特别是父母)不一样的、冲突的需求和价值观。自我坚定水平较低的人,因为不敢树立和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往往会在成年以后,还时时监测自己的行为,保证自己的行为能满足父母的评判标准,以免会造成父母的反对、愤怒或惩罚。
我们的自主权的建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体来看,在针对成年早期人群(年龄跨度在22-32岁)的研究中,随着 1)年龄的增长,我们获得自主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而一些重大事件,特别是 2)个人的婚姻状况的变化,则会影响到我们在情绪上的自主权:比如,结婚会使得女性加强与母亲的情感联结,而新婚的男性和女性则都会和父亲的链接变弱(Frank, S. J.,, 1988)。
为什么我们需要独立自主?
1. 独立自主能提高自尊和幸福感
如前文所说,达到自主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立起自尊和自我价值的过程。
Marc J. Noom针对青春期的人群进行了心理适应性(psychological adjustment)与自主权的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态度上、情绪上还是行为上的自主,都意味着更高的自尊、更好的社会适应性,和更少的抑郁情绪(Noom, 1999)。
获得自主权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感(well-being)。研究者运用健康普查问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的结果,对涵盖63个不同国家的42万人,进行了个人自主权与幸福感的相关度研究。他们研究了基本心理健康水平、焦虑程度和压力水平这三个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指标和自主权的关系,发现对自己的人生自主权越高的人,基本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焦虑和压力水平越低。而且,通过不同国家的数据比对,研究者也发现,不同社会的个人自主权高低,和幸福感的高低正相关;而个人财富多少、社会发达程度与个体幸福感的关系则不大(Reis, 2000)。
2. 自主能激发成就表现
自我决定论认为,提高一个人的自主性,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个体心理的成就感,激发人的动机和成就。一系列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了独立自主与成就表现的相关性。
独立自主与更高的学业成绩有关。2011年,马来西亚学者针对425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发现学生的自主性能够预测其总的平均绩点(GPA),自主性较高的学生,总平均绩点较高,且英语和数学两个单科的成绩都更好,尤其是英语成绩。而且,通过教育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后,可以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习成绩(Lajis, 2011)。
Marylène Gagné等人的研究发现,独立自主的状态有助于使人在工作中寻求兴趣和价值,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即便是日复一日地从事相同的工作;而在更复杂的工作任务中,自主的习惯则会帮助你提高工作效率(Gagné, 2011)。
如何做到真正的自主?
尽管有大量研究证明自主与更好的精神状态、工作与学业表现的关系,但如何更好地实现自主,仍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课题。
1. 自主不是没有限度的。
201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自主也存在一个“最佳水平”,比这个值更高或更低的自主性都未必是好的。研究者设计了一个“猫和老鼠”的电脑游戏,让被试寻找抓到Jerry的正确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对比了“无自主性”、“适度自主性”和“完全自主性”三种状态下被试的表现。结果发现,在游戏中被试的状态存在一个最佳水平的自主性(optimal autonomy),如果超越这个水平,达到所谓“完全的自主”时,游戏表现反而会下降(Wielenga-Meijer, 2011)。
在生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如果一味地追求与父母的分离,追求完全的自我决定,可能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2. 独立的过程,与和父母的良好关系并不矛盾。
尽管在我们独立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和父母的冲突、不快或者阵痛,但独立并不意味着和父母决裂;相反,和父母的关系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正向的作用。Steinberg的研究显示,有大量青少年在独立的过程中,并不会经过与父母的分离,相反,这个过程是在父母的陪伴和帮助下进行的,父母会鼓励他们发展出自我意识,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为自己做出重大的决定(Steinberg, 2011)。
因此,当你决定要过一个自己的人生时,千万不要忽略了父母的作用(当然这是在父母愿意给予支持的前提下)。Frank等人发现,在独立的过程中,有一部分人会进入“伪独立”(pseudo-autonomous)的状态,即他们为了争取独立,对父母报以完全的冷漠或轻蔑态度,总是认为父母在过分地控制自己,并有意地制造与父母的冲突或冷战。而这就可能带来“过度自主”,产生对个人精神心理状态、关系模式、社会生活功能的负面作用。相对于母亲,这种状态在孩子与父亲的关系中更经常出现(Frank, S. J.,, 1988)。
3. 自主不是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也意味着责任。
人不可能脱离与他人的关系而存在,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能够很好地把握“自主”与“关联”的关系,依恋与独立的平衡,并随着个人的发展而调节二者的限度。自主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Frank认为,要想达到自主,不可缺少的是一个对父母进行去理想化(de-idealization)的过程:从童年时对父母全知全能的幻想中脱离出来,认识到父母并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是同时具备优点和缺点;不再无选择性地相信和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不再因为没有满足父母的情绪和要求而感到内疚、羞耻,而是评判并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能够达到自主的人,最终会承认并骄傲于自己父母的长处,但也能认识到父母的短处,认识到他们作为人的复杂之处,最终成为自我价值的评定者(Frank, S. J.,, 1988)。
如何独立自主,是我们一生都要面对的课题。成年后,我们可能会建立新的家庭,要处理在新的家庭中的独立与依恋;当我们年老、或者经历丧失的时候,也会再次面临独立的挑战。脱离原生家庭,开始自己的人生,只是我们在这个课题上的第一课。
希望所有的KY小伙伴都能走好这一步。以上,晚安。
今日广告时间:
今天,好物(have)APP来给大家发福利啦!截止到3月17日(周五中午12点),本条推送评论区点赞前20名的同学都能获得100元的KY定制礼券(最低使用门槛为1元,满101减100)。好物今天推出“315好物家装节”,这个家居电商品牌以远低于国外的价格,提供原本在国外才买得到的高品质健康家居用品。独立,从打造自己的“家”开始,想改变的同学可以扫下方二维码,领取好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