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手艺门
中国手艺文化传播平台,致力于中国手工艺的传承与产业化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手艺门

30年只做一件事,他用100000张照片把家乡还原成《清明上河图》,获万千点赞,感动无数寻乡的中国人

手艺门  · 公众号  · 手工艺  · 2017-04-20 21:25

正文


点手艺门 ▲ 一键关注


每个人

都具有创造的潜能

再小的手艺,也有自己的价值

让世界看见你

无限可能


源:理想集MOOK  微信号:yiduoqingnian

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

以下为图文




陈锦没有想到,自己给家乡拍摄的照片突然有天引起这么大关注。一时间,各种荣誉和奖项接踵而来。中央电视台、日本NHK专门跑到成都去采访他。


他的照片荣获中国摄影界最高奖项金像奖; 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一等奖。


而这件拍摄家乡市井百姓的事情,他一个人其实已经默默无闻地坚持了30多年。


那是在1983年深秋,陈锦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仔细地拜读《清明上河图》,对画中描绘的那些生动逼真的世俗场景,忽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脑海里浮起了很多儿时关于家乡的记忆。自此他种下了留住家乡传统市井生活影像的愿景。之后,他拿起相机,开始在家乡成都乃至川西平原城镇拍摄,一拍就是30多年。他用10万张照片,留下了属于自己家乡的《清明上河图》






1980年还在上大学中文系的陈锦为了买一台东方S3的相机,硬着头皮向好朋友班长借100元钱,班长批评他说,这是不务正业,耽误学业。虽然最后把钱还是借给了他。


2016年大学同学聚会,同学们看到了陈锦30年前为他们拍摄的照片,大家很激动,班长说,感谢陈锦,为我们留住了时光。


大学毕业后,陈锦回到家乡,开始拍摄家乡平常人的平常生活,真实和自然的状态在陈锦看来是最重要的,所以没事的时候他就会揣着一台相机到处溜达



30年前的陈锦


因为茶馆是极其自由自在的地方。为了拍摄到最真实的茶客状态,陈锦自己也成了茶客,成天泡在茶馆里,买碗茶,和喝茶的人聊事摆龙门阵,听评书、看川戏。没有人觉得陈锦是一个拍摄者,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朋友,所以他能捕捉到茶客与鸟儿逗趣,悠闲读报看书,发呆、养神、打瞌睡,享受按摩、掏耳朵这样人的随意和自在的状态。



陈锦在茶馆体味着人生百态和一座城的变迁,感受着茶馆里面的世俗生活和悲欢离合。有些30年前拍摄的茶客,30年后又一次重逢在茶馆里。


有一位当年的老茶客,去世时,子孙抬着他的灵柩到他生前常常去的茶馆告别,让陈锦内心感慨万分。


一次机缘巧合,陈锦老师拍摄的茶馆照片被摄影界的朋友发现并惊叹其丰富的内容和珍贵的艺术性。



摄影家肖全老师有天看到了陈老师的照片,非常惊喜,说:我才只看了几张照片就来电了!成都因为有一个陈锦这样有眼光有觉知的摄影师,历史从容地在我们面前划过,他的图片锁住了……作为摄影师我祝福他,作为成都人我感谢他。



在陈锦眼中,鲜花和掌声只是一时,只有内心的热爱方能持久。他最喜欢的依然是安静的拍摄和行走。


每天凌晨四五点起床,天微亮,陈锦就开始行走在大街小巷,见证着一个个日常的城镇时光。


晚上经常拍到很晚,有时一天的饭还没有来得及吃,夜深人静,走在悠长的巷子里,虽然很累,陈锦的心里非常的充实。

街道很窄,人家多面街而居;一条丈许的竹竿横街而过,从这家屋檐挑向那家屋檐,其上晾满了刚洗过的铺笼罩被、内褂外衫。


张家与李家太婆试穿新鞋


当正午,街巷里的麻将人生开始上场


妇女们一边做些浆洗缝补类的手工活,一边拉拉家常


日黄昏,户户置饭桌于街沿,王家幺妹和邻里赵家打着招呼,边吃边问:“哟,吃的是菜脑壳煮腊肉嗦!”


孩子们则为自己找到了发挥天性的好去处,恣意地嬉戏游玩,待夜幕降临,捉迷藏。


去场上甚至不卖也不买只是闲逛、玩乐、喝酒、吃茶、瞧热闹……稍大一点的场镇还要划定区域作为各种专门集市,如米市、菜市、油市、猪市、牛市、鸡鸭市、鱼市、炭市、竹木市……多的竟达二三十个。一到赶场天,商贩云集,乡民汇聚;市场上人头攒动,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夹杂着不绝于耳的牲口嘶鸣,热闹非常。


买卖做完后,赶场天的茶铺,人声鼎沸,弥漫着刺鼻的叶子烟味。乡民们吃茶会友,摆龙门阵交流农事、互传信息。近晌午时,在茶铺中灌满了茶汤的人们,又三五相约走进饭馆,要来豆腐干、花生米……


有一群平时喜欢玩鸟的老茶客,这群人都有着较为严格的生活规律:早起带着鸟儿去河畔、公园等清幽场所溜达晨练,至午时回家吃饭,然后小睡一会儿,约下午两点左右再提着鸟笼子陆续相聚于“兰园”。此刻的茶铺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约二十张茶桌座无虚席,鸟语人声杂伴相存,弥漫出一派快乐祥和的环境气氛。

 

以“修补”为业的手艺人非常受老百姓的欢迎。有补衣修鞋的、补锅补碗的、修桌椅板凳的、捡瓦补漏的、修钟表的、补凉席的,数不胜数。每一行都有自己标志性的行头和特殊的招揽生意的吆喝声,比如补锅匠,手上拿着一串用数块铁片连成的响器,边走边甩动铁片发出“刷…刷…刷” 的金属碰撞声,大老远一听就知道是补锅的来了。


在很多人的儿时的记忆里,那些踞地设摊或走街串巷的剃头匠不失为市井的一道普遍而扎眼的风景。

 

一般小戏班子往往以城镇边缘,尤其是广大农村作为自己的活动空间。为了拍摄戏班子里的日常生活,陈锦跑到戏班子里面和大家同吃同住,粗茶淡饭和简陋的住宿条件让很多陈锦的朋友感到吃惊,但是陈锦一天一天的生活,和很多演员变成了朋友。


受历史上自然经济的影响,一年中演出市场也有“旺”“淡”之分:温暖适宜的气候,传统节假日期间,乡村农闲时,人们有功夫有心情看戏,属 “旺”季,届时戏班组成也多,演员的收入尚可;遇严寒酷暑,或农事吃紧,演出市场进入了“淡”季,戏班经营入不敷出,许多戏班只好打烊,演员们要么回家“赋闲”,以待下一个“旺”季的来临,要么另谋生路。



随着城镇的发展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高楼大厦取代了砖木穿斗结构的旧式瓦屋。街坊中的生活随着街坊的消失而成为记忆。


街巷人生百态不仅昭示出一种文化,而且述说了一段单纯、质朴、真诚的时光。用影像留住行将消失的记忆,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最柔软、难以割舍的心灵慰籍,也留下了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中华民族集体的乡愁。


陈锦的家乡成都乃至川西平原大多数城镇的民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临街的多是做买卖的铺面,背街的都是大小不等的院落。临街和杂院人家房屋窄小,阴暗潮湿,数辈人同住。 就这样,一条条街巷里的市井生活鲜活地留在了他的镜头里。


我曾经几次问陈老师,陈老师你能不能说说你拍了30年的家乡,默默无闻的坚持,你最难过的事情和遇到困境的时候啊。已经60多岁的陈锦老师沉默了几秒说,我只感受到了快乐,没有记得有什么困难。


陈锦说,“人的一生做不了几件真正的大事情,但是只要能做哪怕一件、两件你认为值得的事,对自己的人生来说,也是一种慰藉。拍摄家乡街巷里的人生,我就知道这是一条寂寞的路,所以从做的开始,我就没有想要什么回报,没有期望就不会有失落,所以自然可以坚持下去。 ”   


感谢这个摄影师,让我们多少年之后,还有乡愁可以说。


手艺门  中国手工艺文化传播平台

  google谷歌文化学院中国合作伙伴  


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

在这里看见好手艺




手艺门掌门人私人微信

长按二维码勾搭勾搭

- END -


琴炉遇见苔藓,可以搞花样

12款经典小琴炉  正在热售 

长按以上二维码  立即购买


点这儿,来手艺门商城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