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庆阳地区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和‘五绝’艺术——香包、皮影、剪纸、刺绣和陇东民歌,以及它们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和文化价值。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庆阳香包的历史悠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庆阳香包是庆阳地区的传统艺术品,具有悠久的历史。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它不仅是艺术品,还是当地独特的文化名片,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大量从业人员,增加了年收入。
关键观点2: 环县皮影被誉为黄河文化的瑰宝,是道情艺术的载体,展示了陇东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和精湛技艺。
环县皮影是庆阳地区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之一,被誉为黄河文化的瑰宝。它是道情艺术的载体,展示了陇东人民的艺术追求和精湛技艺。环县道情皮影现有多个戏班和表演艺人,文化产业开发年产值突破1500万元。
关键观点3: 庆阳剪纸是文化符号的图库和生活叙事诗,剪纸服装展示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绚丽风采。
庆阳剪纸是庆阳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是文化符号的图库,又是生活的叙事诗。近年来,“剪云裳”剪纸服装的设计展示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绚丽风采。
关键观点4: 庆阳刺绣工艺古朴别致、绚丽多彩,传承和发展不仅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活力,更为贫困群众创造了增收途径。
庆阳刺绣是庆阳地区的传统工艺,具有古朴别致的风格。它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活力,更为贫困群众创造了新的增收途径。庆阳刺绣的传承人刘兰芳创办的公司带动了大量妇女和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关键观点5: 陇东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民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下不断汲取时代养分,创造出了一批新民谣和新民歌。
陇东民歌是庆阳地区的重要文化特色,历史悠久,是中国民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下,陇东民歌不断汲取时代养分,创造出了一批新民谣和新民歌,成为庆阳的新名片。
正文
庆阳
地处甘肃东部
坐落在“天下第一塬”——董志塬
这片丰厚的黄土大塬
孕育了人类的早期文明
也诞生了丰富灿烂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香四溢的香包
精美绝伦的刺绣
凝聚智慧的皮影
充满灵性的剪纸
脍炙人口的陇东民歌
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
“庆阳五绝”
今天的【Mark】
就让我们走进“五绝”的世界
一起来看看“五绝”有多绝!
据传
庆阳香包初创于黄帝时代岐伯之手
数千年来代代相传
千岁香囊藏佛塔
万针刺就海棠花
2000年出土于华池县的千岁香包
充分佐证了庆阳香包的悠久历史
2006年5月20日
庆阳香包绣制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的它
不仅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品
更是甘肃庆阳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
数据显示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已达
190家
带动从业人员
超10万人
人均年收入增加
2万元
左右
研发产品
5000多个
品种
年产值
3000万
件
销售额
3亿元
以上
环县皮影
是陇东山区的一枚黄河文化的瑰宝
其造型设计独具匠心
刻制精细流畅
2002年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环县
为
“中国皮影之乡”
皮影是载体
道情是灵魂
淳朴憨厚的陇东人民
对艺术的追求总是精益求精
环县道情皮影现有
42家
戏班
323名
表演艺人
60多名
雕刻艺人
文化产业开发年产值突破
1500万元
透过道情皮影
不仅能看到一个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
同时还能看到
非遗的传承
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
洋溢民间风情
传承文化习俗
庆阳剪纸既是文化符号的图库
又是一首生活的叙事诗
2008年6月7日
剪纸(庆阳剪纸)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
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把剪纸穿在了身上。”
“美丽中国红,好有中国味道!”
由镇原县文化馆馆长常燕团队
创作设计的“剪云裳”剪纸服装
首秀天水非遗展演
一经展出,火爆全网
浏览量突破
100亿
一把剪,一张纸
剪出了庆阳的“花花世界”
更展现出了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绚丽风采
轻抬柔夷慢拂指,一针一线绣世界。
提起刺绣,人们自然会想到
苏绣、湘绣、蜀绣......
但其实在粗狂雄浑的黄土高原
古朴别致、绚丽多彩的刺绣工艺也毫不逊色
在庆阳,刺绣这一门技艺如同河流般
在无数庆阳传统手艺人的手中流传着
除了声名远扬的香包外
枕头、鞋垫、被罩等也是颇具特色
刺绣之美,助贫之力
庆阳刺绣的传承和发展
不仅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活力
更为贫困群众的创业增收
创造了一条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