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第一,八次奖学金的“省优”
春节前,这位浙大“00后”女生黄琦
突然决定推迟回家过年
为了挽救一个陌生的生命
“TA若安好,我就备胎到老
TA若不好,我就是救命稻草”
得知自己被顺位启用,成为造干捐献志愿者
她开心地跟红会工作人员说
昨天中午,经4个多小时采集
黄琦成功捐献了17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在新春佳节来临之前
为陌生的白血病患儿送去最珍贵的“新年礼物”
黄琦是名“00后”,浙江衢州人,去年9月从温州医科大学保研至浙江大学,就读儿科专业。目前是某儿童医院规培医师。
去年10月,黄琦接到上城区红十字会电话,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入库血样信息与一位血液病患儿初步配型成功。
“三年前入库时就想好了,这是一件有缘分、正能量的事,只要匹配成功,我一定到!”黄琦的回复不带一丝犹豫。
不过,这个初筛通知的电话之后,黄琦一度陷入焦虑——后续两个月时间里,进一步检查的通知迟迟没有等来。
“当时内心还是挺失落的。还以为选择其他志愿者了呢。”
黄琦后来知道当中有个小插曲。
其实初筛时患者实际匹配上了两位合适的志愿者,另一位志愿者因进一步体检不符合条件,这才顺位启动了下一位志愿者。
接到红会的第二次电话,黄琦很开心:“TA若安好,我就备胎到老。TA若不好,我就是救命稻草!转正了,超开心的。”
患儿病情突然恶化
“不在年前捐献,他可能捱不到过年”
捐献造血干细胞,从来不像面上呈现出来的那么简单。志愿者除了要克服自身内心恐惧,还需要更强大的心理建设来劝慰身边的爱人、亲人。
而对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说,捐献只是最后一步。他们每个月要拨打近600个配对电话,从沟通捐献意愿,到确定捐献,再到体检,最终能成功捐献的并不多。“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走到最后的都是强者。”
一点点不确定性,都可能导致全面崩盘。
按照正常捐献计划,黄琦顺利通过后续的高分、体检等捐献前的检查后,预计会在年后正式采集。她也提前确认好了单位排班与过年回家的日程。
今年1月13日,由于患者病情突然恶化,采集计划不得不提前至春节前夕。
“原来是打算早点回家陪父母,但救人更重要。而且如果我不在年前完成(捐献)的话,患儿很可能捱不到过年。”她的爽快瞬间打消了红会人员的顾虑。
接下来,黄琦提前五天住进了定点采集医院,每天早晚各打两针动员剂,以辅助人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便于采集。
“我们同事、领导都很支持我。”黄琦感激地说,“我们科上级医生、科室主任也直接说让我去做这件事,他们来顶班。”
住院还在看论文
她是专业第一,拿八次奖学金的“省优”
“能尽小小一份力,由衷的高兴”
昨天上午,采集正式开始。黄琦躺在病床上,等待这场耗时4个多小时的生命接力。
病床边放着电脑,一些书籍。
“她太拼了,住院还在看论文打发时间!”一旁的闺蜜,连续几天陪在她身边,为黄琦“代言”起来不遗余力,“大学时就是专业成绩第一,八次奖学金,省优秀毕业生......”
黄琦一个劲示意她低调点。她说自己有读博打算,肯定得不断要求自己。
上午,黄琦父母也打来视频电话为女儿加油。“前段时间孩子和我们说了这事,内心起初有些顾虑的,女儿自己是学医的,也和我们做了些思想工作,我们最终还是能够接受,毕竟也是救人。”妈妈说。
这次救人,黄琦觉得自己更大程度上出于一个医生职业的理想。
“实习、见习的时候,轮转过儿童血液科、新生儿科,见过许多血液病的小朋友,或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小朋友,他们有的还需要等待漫长的配型,有的仍在依赖一次次输血来维持健康......孩子和家长都在渡劫。”
“很多小朋友还很小,可能还没见过明天的太阳,但人生就要终结了。想到自己能够贡献出一点点力量,我发自内心的高兴。希望远方那位陌生的患儿一家,可以平平稳稳地过一个春节,平平安安最重要。”
据悉,黄琦是2025年上城区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帮助他人延续生命
或许就是所有医者最大的快乐
为人美心善的黄琦点赞,祝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