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会有「35岁焦虑」吗?
今天,我们发起了一场「群聊」,请科学家们自己谈谈。
群成员包括:50多位两院院士与知名高校校长、超100位「科学探索奖」获得者和「新基石研究员」。
这场「群聊」的科学浓度很高,连「群聊」主持人之一,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首届「新基石研究员」、2021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 焦宁,都在现场直接说:「这题我不会,请听懂的同学提问吧」。
(小编迅速低下了头,假装很忙)
这场「群聊」,是我们和南方科技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
介绍一下它:
我们举办这场「群聊」,就是希望让
「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两个项目的
获资助科学家灵感碰撞,探索更多交叉研究合作的可能。
我们邀请了杰出科学家来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从原始创新一直聊到未来技术:
《人工智能的科学视角》——姚期智 2000年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大模型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沈向洋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我的科研之路:G蛋白偶联受体(GPCR)》——Brian Kobilka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
《现在,创新能力是你唯一的天花板》——谢晓亮 中国科学院院士、昌平实验室主任
《关于促进青年科学家成长的几点想法》——韩启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时间前沿:从伽利略到宇宙触角》——李药 清华大学
《A glimpse at statistical physicsfrom percolation》——丁 剑 北京大学
《RNA视角下的男性生殖健康调控》——刘默芳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肺炎病因新认识和诊疗新进展》——曹彬 中日友好医院
《从平面到立体的微纳结构三维组装方法》——张一慧 清华大学
《安全环保的储能技术助力可持续未来》——卢怡君 香港中文大学
又到了「字都能看懂,合在一起全然不懂」的环节。
由于能力有限,小编无法展开,以上报告各位只能自行
领悟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视频号可看回放和精彩片段)
。
回到开头,「35岁焦虑」背后的关键词是——「青年科学家成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韩启德 大胆「开麦」:
基于这些现状
,他有
几个
「小建议」
:
规范科研成果归属机制,严格规定无实质贡献者不得列入论文作者与获奖成员等;
设立专门基金支持青年科学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这其中,韩启德也肯定了「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选拔机制。
像「科学探索奖」,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截至2024年,「科学探索奖」已累计资助297位青年科学家。
它的特点,就是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并且可自由支配。
类似这样的奖项,能给青年科学家多一份自由探索科学无人区的勇气,去缓解「35岁焦虑」。
韩启德还强调了评审文化对奖项在识别和选拔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他说:
「为什么我们探索奖和新基石能够评得好?就是因为我们找到了高水平、负责任的评审者,并且给予充分的信任,这个经验是值得推广和学习的。」
最后,他还提议,以后有机会拍一部能反映科学家们「35岁焦虑」的好电影,让更多人能真实感知科学探索的不易。
在圆桌讨论环节,韩启德保持了他一贯的「犀利」提问,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窦贤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 施一公,回答了很多青年科学家关心的问题:
问:阻碍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潘建伟答:有两个因素,第一,拿到经费的年轻人「思路散了」,「着急发展更多方向」。第二,居上位的年长科学家未能放心让贤于表现优异的后辈,「奥本海默领导曼哈顿工程的时候39岁」。
施一公以他的亲身经历回答:青年科学家最大的纠结是科研经费的获取、科技评价体系以及自己学术方向的确立这三者之间的矛盾。
问:怎么样才能保证青年科学家不断涌现?
窦贤康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在尽最大努力,要大幅度提高优秀青年基金的额度和数量。我们要在更大范围内给年轻人充分的机会。
潘建伟补充说:关键要营造一种好的学术氛围和土壤。比如松茸,要在云南的森林里才能长得比较好,普通环境下长出来的都是蘑菇,那就没有特色了。要给青年科学家们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能安心、专注地进行研究。
问:评审机制里个别意见重不重要?取消讨论环节是否合理?
窦贤康答:这问题感觉在「点」我,取消讨论是为了避免评审环节个别意见形成的「不公平诱导」。今年我们评审做了两个改革。一是将答辩人讲的时间缩短,答辩时间变长,让不同领域的专家去提问,确保问问题的高质量和回答的深度;二是不公布那些不通过的人得到的票数,确保过程中的公正性。
潘建伟答:我认为要恢复讨论,需要明确制定规则,以小同行的意见为准,但提意见的人要签字确认,保证自己的言论公正性。
下午,9位获得「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资助的不同领域科学家分享了他们近期的工作研究:
从时间前沿的宇宙触角到对冰融化的全新认识,从统计物理对渗流的深入理解到男性生殖健康调控,从肺炎病因新认识和诊疗新进展到机构超材料,从立体微纳结构组装方法到具身智能再到安全环保的最新储能技术……
分享完,台下的「学生」提问都很相似:
「老师你讲的是数学问题,我是一名物理学研究者,想请问......」
「老师刚提到了病理分析,我有一个化学方面的疑问......」
「老师分享的材料研究对我很有启发,想请问从储能层面你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这些
非
本学科
的
提问
,
放到
其他
课堂
,
可能
会
觉得
这学生
是不是
来
「捣乱」
的
,
但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