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
腾讯公司唯一官方帐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腾讯  ·  腾讯和同济大学达成新合作! ·  2 天前  
白鲸出海  ·  张一鸣不看好的模式,有产品正在一码难求 ·  2 天前  
阿里开发者  ·  AnalyticDB与通义千问搭建AI智能客服 ·  3 天前  
白鲸出海  ·  工具齐发,AI点燃短剧“二战”? ·  6 天前  
阿里开发者  ·  低成本工程实践-AI帮我写代码做需求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

[群聊记录]:科学家们聊35岁焦虑和这些事

腾讯  · 公众号  · 科技公司  · 2024-09-28 23:06

正文

科学家会有「35岁焦虑」吗?

今天,我们发起了一场「群聊」,请科学家们自己谈谈。

群成员包括:50多位两院院士与知名高校校长、超100位「科学探索奖」获得者和「新基石研究员」。

这场「群聊」的科学浓度很高,连「群聊」主持人之一,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首届「新基石研究员」、2021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 焦宁,都在现场直接说:「这题我不会,请听懂的同学提问吧」。

(小编迅速低下了头,假装很忙)

这场「群聊」,是我们和南方科技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

介绍一下它:

我们举办这场「群聊」,就是希望让「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两个项目的获资助科学家灵感碰撞,探索更多交叉研究合作的可能。

我们邀请了杰出科学家来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从原始创新一直聊到未来技术:

《人工智能的科学视角》——姚期智 2000年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大模型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沈向洋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我的科研之路:G蛋白偶联受体(GPCR)》——Brian Kobilka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

《现在,创新能力是你唯一的天花板》——谢晓亮 中国科学院院士、昌平实验室主任

《关于促进青年科学家成长的几点想法》——韩启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时间前沿:从伽利略到宇宙触角》——李药 清华大学

《重新认识“普通”的六角冰》——江颖 北京大学

《A glimpse at statistical physicsfrom percolation》——丁 剑 北京大学

《RNA视角下的男性生殖健康调控》——刘默芳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肺炎病因新认识和诊疗新进展》——曹彬 中日友好医院

《机构超材料》——陈焱 天津大学

《从平面到立体的微纳结构三维组装方法》——张一慧 清华大学

《具身智能的科学探索》——卢策吾 上海交通大学

《安全环保的储能技术助力可持续未来》——卢怡君 香港中文大学

又到了「字都能看懂,合在一起全然不懂」的环节。

由于能力有限,小编无法展开,以上报告各位只能自行领悟(「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视频号可看回放和精彩片段)


回到开头,「35岁焦虑」背后的关键词是——「青年科学家成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韩启德 大胆「开麦」:

基于这些现状,他有几个「小建议」

要准确定位有组织研究,完善科技战略布局;

规定重大科研项目骨干成员中青年科学家所占比例;

创造更多让青年科学家展示才华的机会;

规范科研成果归属机制,严格规定无实质贡献者不得列入论文作者与获奖成员等;

设立专门基金支持青年科学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减轻青年科学家非科研负担等......

这其中,韩启德也肯定了「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选拔机制。

像「科学探索奖」,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截至2024年,「科学探索奖」已累计资助297位青年科学家。

它的特点,就是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并且可自由支配。

类似这样的奖项,能给青年科学家多一份自由探索科学无人区的勇气,去缓解「35岁焦虑」。

韩启德还强调了评审文化对奖项在识别和选拔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他说:

「为什么我们探索奖和新基石能够评得好?就是因为我们找到了高水平、负责任的评审者,并且给予充分的信任,这个经验是值得推广和学习的。」

最后,他还提议,以后有机会拍一部能反映科学家们「35岁焦虑」的好电影,让更多人能真实感知科学探索的不易。

在圆桌讨论环节,韩启德保持了他一贯的「犀利」提问,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窦贤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 施一公,回答了很多青年科学家关心的问题:

问:阻碍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潘建伟答:有两个因素,第一,拿到经费的年轻人「思路散了」,「着急发展更多方向」。第二,居上位的年长科学家未能放心让贤于表现优异的后辈,「奥本海默领导曼哈顿工程的时候39岁」。

施一公以他的亲身经历回答:青年科学家最大的纠结是科研经费的获取、科技评价体系以及自己学术方向的确立这三者之间的矛盾。

问:怎么样才能保证青年科学家不断涌现?

窦贤康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在尽最大努力,要大幅度提高优秀青年基金的额度和数量。我们要在更大范围内给年轻人充分的机会。

潘建伟补充说:关键要营造一种好的学术氛围和土壤。比如松茸,要在云南的森林里才能长得比较好,普通环境下长出来的都是蘑菇,那就没有特色了。要给青年科学家们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能安心、专注地进行研究。

问:评审机制里个别意见重不重要?取消讨论环节是否合理?

窦贤康答:这问题感觉在「点」我,取消讨论是为了避免评审环节个别意见形成的「不公平诱导」。今年我们评审做了两个改革。一是将答辩人讲的时间缩短,答辩时间变长,让不同领域的专家去提问,确保问问题的高质量和回答的深度;二是不公布那些不通过的人得到的票数,确保过程中的公正性。

潘建伟答:我认为要恢复讨论,需要明确制定规则,以小同行的意见为准,但提意见的人要签字确认,保证自己的言论公正性。

下午,9位获得「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资助的不同领域科学家分享了他们近期的工作研究:

从时间前沿的宇宙触角到对冰融化的全新认识,从统计物理对渗流的深入理解到男性生殖健康调控,从肺炎病因新认识和诊疗新进展到机构超材料,从立体微纳结构组装方法到具身智能再到安全环保的最新储能技术……

分享完,台下的「学生」提问都很相似:

「老师你讲的是数学问题,我是一名物理学研究者,想请问......」

「老师刚提到了病理分析,我有一个化学方面的疑问......」

「老师分享的材料研究对我很有启发,想请问从储能层面你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这些本学科提问放到其他课堂可能觉得这学生是不是「捣乱」但在50²论坛合理

老师们都给出了一致的回应:「你这个提问非常好」。

这也正是50²论坛乐意看到的跨学科交流场面


这些探索,有的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有的在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我们也希望这些「捣乱」提问,有一天真的能碰撞出更多原始创新。

腾讯公司党委书记、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 奚丹 表示:

虽然这次「群聊」大部分知识我们听懂

但我们依然希望,这些的「群聊」可以多聊,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科学家加入,一起去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

中国科学院院士、昌平实验室主任 谢晓亮 对在场的「新基石研究员」、「科学探索奖」获奖人说的:

「从现在开始,你不再困于经费,创新能力是你唯一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