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是否对组织有主人翁感受,是否把组织的事当自己的事,是打破沉默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大风厂职工责无旁贷、自觉自愿地投入护厂行动,为“安置费”和“股权”而斗争,就是员工持股所激发的主人翁行为。
但是,当现实中的企业无法给予员工实际所有权时,如何激发主人翁精神呢?研究发现,“心理所有权”是一条有效途径。
“心理所有权”是人对目标物产生的一种占有感,即认为目标物是“我的”或者“我们的”。与实际所有权(如员工持股等)不同,心理所有权更多地表达一种“心理上的占有”。
员工对组织产生“占有感”,意味着员工产生了愿意与组织共享利益的心理情感。只有当员工认为企业是自己的,我是为“我的企业”在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积极性,员工才有主动向企业建言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看,心理所有权解决的是“我要说”的问题。
要使员工产生心理所有权,有三种做法:
第一,增强员工对组织要素的“控制感”。
人只会对那些归自己控制的事物产生所有感。组织可为员工提供实现“控制”的要素。
例如,给予员工足够的机会和自主权去控制“工作要素”,通过给员工授权赋能,如进行权力委派、明确责任、使员工在自己工作范围能自主决策、把工作目标愿景和资源等尽量分解、提升员工基本技能等。
第二,增进员工与组织的“亲密度”。
个体与目标物的关系越亲密,越容易产生对目标物的所有感。例如,受雇的园丁,由于经常在花园里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可能从情感上产生对花园的所有感。可以通过增加员工在组织中的时间、卷入度和联系强度,增加员工的心理所有权。
例如,给员工提供各种机会了解工作、团队、参与的项目等;给予员工机会充分了解组织的使命、组织目标、组织绩效等;增加个体与组织互动的频率;延长员工与组织的联系,如任职时间较长等。
第三,增加员工对组织的“付出感”。
埃克苏佩里的小说《小王子》里写道:“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个体对目标物的投入越多,越容易产生对目标物的情感,从而认为目标物是属于自我的一部分。
因此,在组织情境下,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对某一目标物投入精力越多,越容易对该目标物产生所有感。投入形式包括:时间、金钱、精力、体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