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强硬,世人皆知!
近日在“加沙”问题上,上至高层,下至平民,均罕见的表现出强硬姿态。
在以色列街头随机问卷中,当犹太人被问及如何看待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时,绝大多数犹太人都希望巴勒斯坦人能离开加沙,到别的国家去。不管是采用怀柔策略还是强硬武力,他们都希望将“加沙地带”收入囊中,即巴勒斯坦人离开,犹太人进入。
此前,以色列也曾控制并管理过加沙地带。但
以色列随后发现了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大量的巴勒斯坦人并入后发展迅速,犹太人口优势将逐渐消失,这是以色列不愿意看到的。
在2005年8月以色列撤离加沙地带之前,在以色列控制的土地上约有1050万人口,其中51%为犹太人,49%为阿拉伯人。由于巴勒斯坦人的出生率高于犹太人,改变人口结构优势只是时间问题。
并且,如果届时双方发生矛盾乃至冲突无法调和时,怎么办?总不能像现在这样用武力大打出手吧。以色列再强硬,也不至于对本国人民下狠手呀!
所以,以色列采用了另外一套方法,长期采取对加沙地带进行严格军事管制,所有进入该地区的物资、药品等,均由以色列说了算。
犹太人一直希望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在无法忍受缺衣少食、少药的恶劣环境下自行离开去别国,但很多巴勒斯坦人至死不渝不肯离去,即便是死他们也要死在这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上。
身可危,家可毁,志不可夺
加沙地带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被以色列实际控制的一块土地,在那次战争中,以色列不仅控制了加沙地带,还控制了戈兰高地与西奈半岛。其中,西奈半岛面积最大,高达6.1万平方公里,是以色列
起初
面积的4倍多。
西奈半岛北接地中海南邻红海的三角形半岛,是亚欧大陆的分界线。同时半岛之西为苏伊士运河,东北部是以色列和埃及的国界,数千年来始终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大家都知道以色列并不大,国土面积只有25740平方公里(实际管辖面积),大致相当于我们的一个地级市面积大小,可以说是一个袖珍型国家,没有战略纵深。作为中东唯一的发达国家,虽然发达但该国腹背受敌,因此以色列对于土地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
西奈半岛不仅战略价值高,而且面积还很大,半岛丢失后埃及挖空心思不惜数次发动武力,但均以失败告终,以色列仍牢牢控制着西奈半岛。
以色列将西奈半岛拱手相让,“吐出”了这块吞进肚子里的“肥肉”,现在想起来肯定肠子都悔青了。
西奈半岛面积远远大于以色列
以色列
两次
实际控制西奈半岛。
第一次是在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中,从埃及手中夺取。第二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当时埃及与英、法、以联军交战,以埃及失败告终。英、法、以三国因共同利益结盟:
英法两国对苏伊士运河有着贸易利益,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以便让以色列船只得以通航。
埃及曾是英国的殖民地,
苏伊士运河曾由英国和法国共同管理。苏伊士运河的战略意义重大,一旦控制苏伊士运河就可以控制整个东地中海和中东地区。
1956年,埃及关闭了亚喀巴湾,阻止以色列船只使用苏伊士运河。同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此举引起英、法两国极度不满。
在埃及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后,英、法联合以色列开始军事介入。在介入之前的10月24日,三方制订了周密的重夺苏伊士运河计划:首先由以色列向西奈半岛发动袭击,然后英法两国介入,要求双方军队在苏伊士运河两岸停火,之后再由两国军队进驻苏伊士运河区,从而达到接管苏伊士运河的目的。
10月29日,以色列不宣而战,几个小时后,英、法以运河安全为由,要求两国立即停火。遭到突袭的埃及,显然无法接受立即停火。尽管以色列接受了停火但并未停止推进,两天后便占领了加沙地带与整个西奈半岛,并迅速向运河区域挺进。
西奈半岛对埃及至关重要,丢失了西奈半岛,意味着埃及绝大多数人口将处于以色列的威胁之下。
由于埃及大多数人口都集中在尼罗河三角洲,就在西奈半岛旁边,如果西奈半岛被占领,埃及将无险可守。
埃及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西奈半岛西面的尼罗河三角洲
因此,埃及不可能在此时接受停火。10月31日,英、法两国以此为据,调动了100多艘舰艇,200余架飞机从塞浦路斯、马耳他上空起飞,对埃及进行轰炸并摧毁了埃及的空军力量。
11月5日,英军第三空降营的1000多名伞兵在塞得港登陆,第42和第40皇家海军陆战队的2.2万名士兵则占领了海滩,从而占领了运河部分地区,塞得港遭到巨大损害。在英军的强大攻势下,在西奈的埃及主力军队不得不后撤保卫运河。英法的主要目的是夺下运河,但遭到了埃及军队和城市居民的强烈抵抗,双方在街头进行了激烈的巷战。
受战争影响,
运河被迫长期关闭,国际船只无法安全通航
,因此以、英、法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即便是作为三国盟友的美国也严重不满,亦停止了向英国的经济援助。同时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也提交议案要求英法立即撤军,但英法都拥有一票否决权,
被直接否决
。
美国眼见在联大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
立即命令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
,威胁英法。1956年11月5日,苏联也向三国发出最后通牒,警告三国切勿玩火,
必要时苏联将动用核武器
。
11月6日,迫于国际压力与美苏军事威胁,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于11月7日在埃及停火。以色列独木难舟,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
由此也证明,自二战以后,天下已不再是英法的天下,国际上得由美苏说了才算话,后者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苏伊士运河危机象征了美国完全从英国手上正式拿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而英国则从全球性大国衰落为地区性大国,英国的帝国殖民体系也遭到毁灭性打击。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以色列第二次控制西奈半岛为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4月7日,叙以爆发冲突,叙利亚的六架米格战机被以色列国防军击落,叙利亚马上向埃及呼吁参战,埃及立即动员十万大军和一千辆坦克,开进西奈半岛的埃以边界地区。
色列西侧临地中海,其余的南北和东面被敌国包围。就在敌人调兵遣将之际,以色列军队决定先发制人。1967年6月5日,以军在留下十二架战机担任本土防空任务后,其余战机倾巢出动全部投入到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的空袭当中。由于飞机有限,
以色列还采取了“歇人不歇机”的方式
,派出战机持续空袭。在以军的空袭中,埃及绝大部分飞机没起飞就被摧毁,叙利亚和约旦也好不到那里去,也损失了大量飞机,失去制空权的埃、叙、约三国只能被动挨打。
由于上一次埃及丢了西奈半岛,同时又深知西奈半岛对埃及的重要性,因此西奈半岛拥有重兵把守,当时埃军在西奈半岛有五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共约十二万人,分别据守在各个战略要点上。
然而,即便西奈半岛有重兵把守,但以军在强大空中力量的支援下,
仅用三天时间便全歼了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五个师
,一直挺进到苏伊士运河东岸,西奈半岛全部落入以军之手。在这场战争中,埃、叙、约三国损失惨重,埃及丢了西奈半岛,叙利亚丢了戈兰高地,还有六万多人伤亡和被俘,而以色列仅死亡900多人,第三次中东战争彻底奠定了以色列军事强国的地位。
又一次丢失了重要的战略要地,埃及不甘心。
与上次不同,此次以色列占领新地后,在新地上设立了军事管理区,直接由以色列国防军管理,同时以军还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建立了许多防御工事,并且还不断向新地移民,显然是打算长期占据,永不归还了。
在此后的时间里,埃以武装冲突不断。为防止埃军进攻西奈半岛,夺回这块战略要地,1971年后,以色列花巨资在苏伊士运河沿岸建立了被称为“中东马奇诺防线”的巴列夫防线。尽管以军在西奈半岛建立了多重防线,但埃及仍在为收复失地而努力,甚至声称为收复西奈半岛,埃及已做好了牺牲100万人的准备。
此前,埃及不断放出进攻西奈半岛的消息,并且也进行了小规模袭扰,以色列不得不提升警戒级别,但最终埃及并没有大举进攻。
“狼来了”的消息多了就不灵了。1973年10月6日,恢复元气的埃及与叙利亚再次联手,第四次中东战争打响。选择10月6日是因为这一天是以色列的“赎罪日”,属于以色列重要的节日,大部分以军士兵都在过节,是以军防御最薄弱的一天。
面对埃军与叙军的突然进攻,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快,被称为“中东马奇诺防线”的巴列夫防线就被埃军顺利攻破,形式对埃军一片大好,眼看就能击溃以军,夺回西奈半岛了。
然而,埃及低估了以色列的动员能力和美国的支援能力。以军在遭遇突袭节节败退后,以色列紧急动员,同时美国看到形式对以色列极为不利时,迅速派出运输机将大批战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以色列,并且还向以色列提供了包括卫星图像在内的诸多军事支持,使得以色列在短时间内快速扭转乾坤,成功击退埃及和叙利亚的进攻,并反攻到埃及和叙利亚的领土上。
因为美国一直援助以色列,因此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对美国进行了石油禁运,导致国际油价暴涨,这使得依赖石油进口的美国苦不堪言。而苏联则在一旁大发石油财,为此美国不得不想办法化解、缓和与阿拉伯国家的矛盾。
终于,在1978年9月9日,美国总统卡特邀请:埃及总统萨达特、以色列总理贝京来到了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三方举行了最高级会议,随后埃及和以色列双方签署了著名的《戴维营和约》。
根据合约,埃及承认以色列,并与以色列签订和约,建立正常外交关系,而以色列则主动归还西奈半岛,同时埃及允许以色列船只在苏伊士运河自由航行。
1982年,以色列军队不顾西奈半岛犹太定居者的反对,全部撤出了西奈半岛。
埃及、以色列、美国三方签订《戴维营合约》
由于埃及抛开其他阿拉伯国家,单独与以色列签订合约,承认以色列,这引起其他阿拉伯国家极为不满,纷纷与埃及断交。而以色列则坐收渔翁之利,成功瓦解了试图消灭以色列的——阿拉伯联盟。阿拉伯国家出现“内杠”后,阿拉伯国家抗击以色列的联盟从此名存实亡,再也没有一起联合围攻以色列。
而以色列,也彻底失去了对西奈半岛的控制。西奈半岛的战略地位显而易见,面积也是以色列的数倍,并且埃及通过数次武装争夺,都未能的手,如果以色列死咬着不放,埃及未必能夺得过来。
但是,在大哥的斡旋下,以色列还是松口了。因为在当时,如果失去美国支持,以色列很难在中东立足。
如果换做是在1991年后,想必埃及就无法,从以色列手中再拿回西奈半岛了。
以色列没有战略纵深,对这块比自己国土还大几倍的新地,拱手让人,现在的以色列人想起来,会不会肠子都悔青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