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BTK抑制剂,强生的伊布替尼、AZ的阿卡替尼、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以及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从其获批适应症来看,主要是用于治疗多种B细胞淋巴瘤,其中泽布替尼凭借优异的头对头临床研究数据,确立了其BTK靶点的同类最佳地位,2023年全球销售额达13亿美元,紧接着一年后泽布替尼再次刷新记录,2024年全年销售额突破20亿美元。
除了伊布替尼作为全球首款上市的一代BTK抑制剂,销售逐渐下降之外,其他具有效果更优的药物靶向性与选择性的二代BTK抑制剂阿卡替尼在2024年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4%,奥布替尼销售收入也实现了49.1%的快速增长。
可以见得BTK虽作为一项老靶点,却也凭借着在血液瘤患者中带来的生存获益,不断散发着崭新的生命力。
但实际上,BTK作为在B细胞表面受体等信号传导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项因子,不仅能够通过持续激活下游AKT、ERK和NF-KB等通路,抑制恶性B淋巴细胞的凋亡,参与多种B细胞血液瘤的发生发展。同时其还能够介导包括产生自身抗体、分泌多种促炎因子在内的疾病生理过程,从而在RAMS、SLE等多种自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随着前几日(3月25日),
赛诺菲宣布其BTK抑制剂tolebrutinib用于治疗非复发性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症(nrSPMS)上市申请已获FDA优先审评
,PDUFA日期为今年9月28日。而在这条消息隐藏的背后,则是BTK抑制剂即将跳出血液瘤赛道,开始在自免领域进行厮杀。
作为仅次于肿瘤的第二大用药市场,自免一直是药企的必争之地。数据显示,全球在研的1330个自免靶点中,
BTK以77 个新药项目数量在自免领域排名第5。
图源:Insight数据库
其中多发性硬化症(MS)市场则是BTK在自免领域竞争的主要战场。
原因之一便是
MS具有可观的市场规模
,据预测,全球MS患者总数至2025年将达324.47万人(包括中国约5.44万人),至2030年将达370.59万人(包括中国约6.04万人),到2030年全球MS药物市场将增长235亿美元到315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将从3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1亿美元。
患者群体基数大,加之治疗周期长、患者治疗意愿较高,也是既往几款重磅炸弹的诞生之地。
赛诺菲的tolebrutinib则是在BTK治疗MS中处于领跑的位置,其独特之处在于具有良好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能够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小胶质细胞和B细胞,从而抑制神经炎症和脱髓鞘过程,这使得其具备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潜力。而tolebrutinib若成功获批,则是成为首个且唯一能延缓nrSPMS患者残疾累积的药物。
除此之外,还有多家药企围绕BTK抑制剂在MS领域进行布局。
罗氏的Fenebrutinib是一种在研口服、可逆性和非共价BTK抑制剂,同时Fenebrutinib还是B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双重抑制剂,这种双重抑制可能减少MS疾病活动和残疾进展。
II期FENopta研究结果显示,接受Fenebrutinib长达1年治疗的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RMS)患者保持非常低的疾病活动水平,并且残疾状况没有进展。在OLE期间,96%的患者在1年内疾病无复发。
而在国内市场中,2024年8月,翰森制药也以不超过7.2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从广州麓鹏制药手中获得了新一代BTK抑制剂LP-168。
值得注意的是LP-168作为一款小分子BTKi,其特点在于可通过共价键与野生型BTK抑制剂结合,不可逆抑制BTK的活性,当BTK C481位点发生突变后,又可以非共价的形式可逆性与BTK结合抑制后者的活性。目前,LP-168用于复发或难治性(R/R)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适应症,已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在自免领域,LP-168拟开发适应症主要聚焦于多发性硬化症(MS)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NMOSD)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临床前研究中已经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潜力。
具体来看,
加上上文提到的tolebrutinib,截至目前全球已有3款自免BTK抑制剂申报上市,分别还有赛诺菲的Rilzabrutinib以及诺华的Remibrutinib
而在已打的火热的MS领域,另行差异化也是必不可少的选择。
其中赛诺菲手中的另一款BTK抑制剂Rilzabrutinib则将适应症瞄准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目前在美国和欧盟接受监管审查,FDA的PDUFA日期为今年8月29日。若其能够获得批准,将成为全球首款治疗ITP的BTK抑制剂。
从机制上来看,Rilzabrutinib具有靶向B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多种作用机制,一方面可以减少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另一方面减少巨噬细胞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这种双重作用机制有望改善各种ITP并发症。
另外,叠加Principia的TAILORED COVALENCY®技术,使得共价药物可以同时嵌入靶蛋白上的两个位点内,一个是真正需要靶向的位点(对接区域),一个是邻近的位点(半胱氨酸结合元件),使得药物不仅具有高度靶向性,而且不易与非靶分子产生相互作用。
TAILORED COVALENCY®技术
图源:Principia Biopharma
诺华的Remibrutinib则选择了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适应症,其由各种因素导致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症充血和组织内水肿,是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自免疾病。在针对CSU的III期REMIX-1和REMIX-2两项研究中,Remibrutinib均取得积极结果,达到所有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或将成为近十年来首个新型CSU药物。
随着PDUFA日期临近,标志着BTK抑制剂在自免领域开始进入收获期,BTK靶点的“跨界”潜力或将重塑自免疾病治疗格局。
公众号内回复“ADC”或扫描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免费下载《抗体偶联药物:从基础到临床》的PDF格式电子书!